舊日本帝國天皇的權利屬於一個中間態,比傳統封建君主和一戰德奧君主小,但是比英荷瑞丹挪和現代日本君主大。

二戰前日本的政體,實際上堪稱人類歷史上最複雜的政體之一了。日本帝國憲法制定的時候,就學了個四不像。一面學英國搞內閣憲政,卻又沒有像英國一樣內閣對議會負責。一方面學德國搞軍隊直轄於君主,一方面卻又不讓軍隊完全獨立於政府,陸海軍大臣也是內閣成員。一方面像英國一樣內閣不完整會倒台,另一方便又讓軍人擔任路海軍大臣。總之日本明治維新主要學習英法德三國,三個都學,結果最後學的一塌糊塗。然而這個制度,卻意外運行了幾十年沒有出岔子,基本靠的就是議會政黨、財閥、藩閥元老,陸軍,海軍,宮廷重臣,乃至天皇本人,共同一度維持了微妙的平衡態。各方勢力之間互相制約,又互相依存。然而這個平衡在後面被打破後,直接的後果就是因為權力規定模糊,使得日本政府陷入了管理上的混亂。

首先,大家很容易聯想到日本帝國憲法中關於萬世一系和總領陸海軍的章節,然而我們需要知道文字上和實際操作上是有區別的。簡而言之,天皇本人想要行使這些權力,制度並不支持。打個比方,題主是個縣長,想要制定一個政策。政策提出後會有副縣長給你建議,會有秘書幫你起草文件,會有人幫你向隸屬於你的局長們傳遞命令,局長也會參照規則執行,各個步驟會有規矩可以遵循。然而日本天皇卻沒有這些,他的制度上的權利只限於批准命令(只有Yes or no),任命官員,軍事上只有一個榮譽機構軍事參議院。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理論上直接受天皇指揮,實際上卻幾乎沒有執行過。也就是說,日本天皇想要行使權力,根本沒有人,沒有機構,沒有條例可遵循,去執行他的命令。

(這裡補充個題外例子方便理解:大家知道英國君主也理論有權力但制度不支持。但是極端情況下,比如內閣被核打擊全滅了,但女王還在,她是否可以行使權力呢?答案是不行,女王會和王夫,太子,以及一名內閣閣員(三人皆為樞密院成員)一起避難,若此時議會內閣主體全滅,則剩下的三人作為樞密院成員滿足最低人數標準臨時行使權力,以樞密院的名義發布政令,也就是說就算危急關頭女王也無法直接行使權力。)

那麼既然制度人不支持,那麼昭和天皇真的是立憲君主呢?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是比起他父親大正天皇,昭和天皇的政治參與度很高。他在日帝時期的統治,主要通過兩點:

首先最概括性的講,天皇本人擁有巨大的與制度無關的威望,其公開的表態,足以左右普通人,中間派,以及輿論的風向。天皇的支持和反對,會對一個官員或將領的聲望與支持度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天皇在226、皇姑屯、九一八本身的表態發聲,實際上就已經對政局產生了影響。而基於此,天皇本人會運用否決權和個人影響力,來通過宮廷系統來進行「通氣」。實際上從記錄上看,昭和天皇本人在御前會議從來都是批准,看起來和立憲君主一樣。然而,由於百官都比較忌憚天皇的公開指責(比如被罵死的田中),所以提出的議案往往會私下通過宮廷侍從詢問天皇的意見並修改,最終在御前會議時就已經是天皇滿意的作品了。當然,天皇本人可以甩鍋為自己是立憲君主只是批准,高層也可以說都是天皇的私下受益,於是雙方在互相甩鍋的時候竟然奇蹟般的把鍋甩沒了。

其次,昭和採用了「遠程支持」的方式來培養親信。昭和在皇太子時期出訪歐洲,就會見了以永田鐵山為首的一批青年軍官。而永田鐵山本人作為日本陸軍青年中最才華橫溢的佼佼者和頭腦派,和天皇兩人政見觀點很是一致,於是天皇就成為了永田鐵山,以及後來發展成統制派的一批青年軍官的堅強後盾。於是這些人的仕途都格外順利,許多都在昭和年間取代了老將走上了權力第一線出任要職。昭和天皇通過培養、支持自己的親信們,至少在陸軍軍中擁有一定的權力。然而一方面隨著永田鐵山意外被刺殺,且統制派中和天皇關係不親近的東條英機等人掌權;另一方面基層軍官不斷暴走讓陸軍高層本身也對部隊失去了掌控,這份權力到後期還能留有多少也的確值得商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天皇通過「天子門生」這一行為,在軍中的確培養出了一批能夠貫徹自己理念的高級將領,當前後面發生的事情本身也不是他們能預料到的。

綜上所述,本人一直不認為昭和天皇本人是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的最主要責任人,但其肆意發表意見,與軍人官僚保持不合理的聯繫,不顧後果的對部分政策進行背書,並且幼稚武斷地玩弄政治,實際上助長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爆發,側面引發了底層軍官不斷的暴走,並從制度上破壞了大正天皇時期保留下來的難得的民主傳統。他本人實際上對於舊日本帝國的一些行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戰時期的昭和天皇當然有實權,問題只在於他是否願意動用,以及用什麼樣的方式動用。

昭和天皇的統治大權,首先在當時憲法第一章第一條明確寫清楚的,「第一條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之。」這就是大義名分。落實到具體,統治國家最要緊的,第一,軍權。第二,立法權。第三,人事權。其他都相對次要。

軍權是最重要的,我想也沒必要多解釋。日本憲法中明確規定日本軍隊不歸政府管,而是天皇直接統帥。這個軍權的掌控是最徹底的。立法權也很重要,本質上說就是定規矩的。日本議會當時沒立法權,可以制訂法律,但是必須天皇許可,「天皇依帝國議會之協贊,行使立法權。天皇批准法律,命其公布及執行。」而在人事大權方面,憲法規定「天皇規定行政部門之官制及文武官員之俸給,任免文武官員」。

但是要注意,憲法明確給天皇的權力,可以理解為類似是一種上限,而在實踐層面,天皇不能隨意和頻繁使用。否則,那就不是立憲體制,而是獨裁體制了。而維持立憲體制,哪怕是打了折扣的立憲制度,即使對於天皇本人也極端重要。這裡面原因實在太複雜了,這牽涉到政治權力平衡,國際形象,民心所向,明治維新的脫亞入歐意識等等。對於天皇來說,不插手瑣碎細務,不動如山最能保持皇位穩定,這樣可以把責任和風險都甩給內閣去背鍋。如果昭和天皇經常指手畫腳,那麼二戰之後麥克阿瑟也沒法支持他。

而在實踐中,昭和天皇在不同情況下行使權力也會有不同的態度,有時候會暗示,有時候則會態度強硬,而前者是常態,後者是很罕見。例如二二六兵變中,軍部首腦拖延平叛命令,天皇就說那我親率近衛師團去,諸位軍部大佬立馬跪了。但這種是極為罕見的。

另外還要強調的是,天皇權力雖有大義名分,但是一意孤行就是危險的。日本有些少壯軍人不是沒想過天皇不好,就擁立秩父宮。宮中,府中,軍部,元老,……,權力架構中各種角色都要平衡好。有權力,還要知道怎麼恰如其分的用。剋制住大手一揮萬眾景行的權力偶像慾望,也是要有毅力的。


有的。

這是大日本帝國憲法第一章第一條

翻譯成中文,就是「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

大日本帝國憲法第一章第四條

天皇ハ國ノ元首ニシテ統治権ヲ総攬シ此ノ憲法ノ條規ニ依リ之ヲ行フ

天皇は、國の元首であって、統治権を総攬し、この憲法の條規により、これを行う。

「天皇作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依據本憲法的規定施政」。

大日本帝國憲法第一章第十條

天皇ハ行政各部ノ官制及文武官ノ俸給ヲ定メ及文武官ヲ任免ス但シ此ノ憲法又ハ他ノ法律ニ特例ヲ掲ケタルモノハ各々其ノ條項ニ依ル

天皇は、行政各部の官制及び文武官の俸給を定め、並びに文武官を任免する。ただし、この憲法又は他の法律に特例を掲げるものは、各々その條項による。

天皇決定行政部門的官職和文武百官的俸祿,以及任免文武官員。但是,本憲法或其他法律中規定的特例,依照本條例。(後面一句不太確定)

大日本帝國憲法第一章第十一條

天皇ハ陸海軍ヲ統帥ス

天皇は、陸海軍を統帥する。

「天皇統帥陸海軍」。

大日本帝國憲法第一章第十二條

天皇ハ陸海軍ノ編制及常備兵額ヲ定ム

天皇は、陸海軍の編制及び常備兵額を定める。

「天皇決定陸海軍的編製和常備軍人數額」

大日本帝國第一章第十三條

天皇ハ戦ヲ宣シ和ヲ講シ及諸般ノ條約ヲ締結ス

天皇は、宣戦し、講和し、及び諸般の條約を締結する(條約承認は國務大臣が擔っていた)。

天皇有權簽署宣戰、談和等相關條約。

好了,這是二戰時期日本的憲法規定。依照這部憲法,天皇保留立法權,內閣有時也要徵得天皇同意,並且軍隊不需要通過政府的指示——918就是一個例子。


擁有一切實權。

明治憲法里的內閣,撐死了是個輔佐機關,最終決定權理論上全在天皇。

敕令有多大效力就不用說了。

軍部敢挾內閣而動並不是光靠天誅這種非法手段,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帷幄上奏制度。

陸海軍大臣可以跳過內閣直接給天皇上奏摺,這個奏摺只要天皇同意就可以直接生效,陸軍曾經就在明治還活著的時候用這個制度搞垮過西園寺內閣。

當年陸軍要求增設常設師團,時任首相西園寺公望以預算不足為由拒絕了,陸軍大臣立刻帷幄上奏天皇請求辭職,天皇一批准陸軍相立刻撂挑子走人,當時陸海軍相都是現役武官制,軍方只要拒絕派人,候補大臣根本不會來,因為人家是現役武官,只需要服從上級命令(陸海軍最高統帥你猜是誰?),你個內閣調令狗屁都不是。內閣是連帶責任制,大臣從缺沒法議事,結果就是內閣直接垮台。

注意,這一出狗血劇,只要天皇不在奏章上簽字批准,就完全是非法的,就是政變。天皇在奏章上籤完字,那軍部就能薅著內閣的脖子吃拿卡要。

明治憲法下,統帥權,敕令權,帷幄上奏三駕馬車,你跟我說天皇沒實權?那啥叫實權?

右翼為了給天皇洗地的鬼扯,誰信誰傻逼。


戰前日本的國體表面上是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立憲君主制,實則是祭政合一的絕對君主制,兩者互為表裡,所謂立憲不過就是披上一層現代化的偽裝。

明治維新其實是有三重進程的,而且這三重進程是層層遞進的:其一就是中國化,也就是「尊王攘夷,大政奉還」,廢黜各地大名而郡縣化,律令化,進而完成君主集權,其精神武器就是儒家的陽明心學和法家的「法術勢」。其二才是在中國化的基礎上歐化,也就是脫亞入歐,求知識於世界。其三則是強化了天皇的現人神信仰,實現了祭政合一的國家神道即:把天皇在天國的精神權力與幕府在塵世的政治權力高度結合, 相當於從精神和世俗兩個層面將世上所有的權力都收歸麾下,這樣則是解決了在中國化和歐化進程中如何保持和強化日本人的特性的問題。這三者其實按照日本人自己的說法就是「和魂洋才」,這是面對西方的挑戰,以及東亞秩序的維護者滿清王朝的潰敗,日本精英一方面既產生了危機感,即不能再躲在中國後面閉關鎖國,另外一方面也藉機對中國產生了「彼可取而代之」重塑東亞秩序的野望。由此日本精英從傳統和歷史得到的解決方案就是日本版的中國化和強化天皇現人神信仰,這就是「和魂」也就是政祭合一,日本天皇因而獲得了法家意義上的絕對權力,這也是日本進行變法即「明治維新」的政治前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天皇當然是有實質權力的。而日本從西方得到的解決方案則是「洋才」,不僅是器物層面「工業化」和「工業革命」,也包含制度層面的民族主義即視滿清為支那,不再把自己視為東亞乃至亞洲的一份子,和制度層面的資本主義即日本很神奇地把郡縣化和律令化與構建資本主義統一市場,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結合在一起,這就給人一種歷史荒誕感:就好比商鞅變法後不是去鼓勵「耕戰」,而是去鼓勵「工戰」即發展工業和殖民征服戰爭進而去發展資本主義。而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會帶來民主,自由的內在需求,而日本精英的回應就是至少在制度上進行了相應的設計,但是在實踐中則通過天皇的「法術勢」則可以完美的避開制度上的制衡。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天皇是最後的仲裁者,即如果內閣和天皇的意見一致,就聽內閣的,如不一致,那就調整內閣,畢竟天皇是現人神么,比天子的層級還要高,只要有這個「勢」在,任何制度上的安排都是只能是紙面的,就像古話說的「凡人一思考,神就會發笑」,神或者現人神要做什麼,人是擋不住的,反過來說,神或現人神不要做什麼,人也無法強迫他去做。戰後麥克阿瑟駐軍日本,他曾經問一位日本友人,天皇對你們來說有多重要。這位友人如此回答他,如果天皇下令全日本的男人割去自己的睾丸,我相信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會去做。回到問題上來,我們都知道結束一場戰爭比開始一場戰爭要難得多,而要以無條件投降的方式結束一場戰爭更是難上加難,尤其這個國家還是軍國主義國家。況且這場戰爭是以「大東亞聖戰」的名義發動的,誰有資格發動聖戰?東條英機那個上等兵?沒有絕對的君權和神權,誰能收發自如的發動和結束一場聖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