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確實跟你想像的一樣,但由於是打字機,就是那種打完一行需要把軸手動扯回來那種的打字機器。由於當時的技術原因,abcde這種使用特別頻繁的字母相鄰過近經常卡鍵,給效率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就有一個哥們根據字母的使用頻度,將使用率較高的鍵位分別放置,就有了現在的常見鍵盤布局(qwerty)。

其實在之後也發明了不少效率更高的布局,只不過qwerty布局普及度太高了,所以沒有推廣起來而已。就像五筆的效率較高,但大家還是用拼音。。主要就是因為拼音在上學時期已經有了很多年的基礎了。

除了普及度的問題,一些效率較高的的布局還可能牽扯成本的上升,以及相關產業鏈的健全程度。


原本生產的時候是按照ABCD...依次排列的,奈何這些字母都很調皮,在運輸過程中自己按照他們的信仰跑去他們自己的位置了


1.QWERTY鍵盤是為了降低打字速度

  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但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於是克里斯托夫?拉森?授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授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有今天鍵盤的排列方式。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129年前形成的、以放慢敲鍵速度為目的的鍵盤排列方式卻延續至今。1986年布魯斯?伯里文爵士曾在《奇妙的書寫機器》一文中表示:「QWERTY的安排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2.比QWERTY鍵盤快得多的DUORAK鍵盤

  1930年奧格斯特?多冉柯(August Dvorak)發明了一種更優越的DUORAK鍵盤系統,將9個最常用的字母放在鍵盤中列。這種設計使打字者手指不離鍵就能打至少3000多個字。而QWERTY只能做到50個字。DUORAK是通過減少手指的運動量來降低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使用DUORAK,打字者的手指平均每日運動1英里,而QWERTY則是12到20英里。

  二戰期間,奧格斯特?多冉柯曾集合14位海軍打字員練習DUORAK,1個月後,他們的速度驚人地提高了68%。DUORAK鍵盤讓右手負擔56%的工作;最有力的手指工作量最大;70%的打字工作是在中列進行而不必移動手指。但當時正逢二次大戰,作戰物資缺乏,這種新鍵盤還沒問市就停產了。


這個問題完全沒有意義吧。

QWERTY鍵盤的配列就是這樣,中間Row3 的字母是ASDFG這樣排列的。

但是如果是Colemak配列的話,Raw3從左往右就是ARSTD咯。


這個應該是根據字母使用頻率來排的吧


使用頻率

頻率高位置在中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