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获奖的作品我很喜欢看,也经常混混豆瓣。这个答案太简单不过了,你可以发现豆瓣top250都是什么电影类型。

豆瓣top250大多是简单朴实的剧情片。怎么讲呢,豆瓣top250里不少电影审美趣味类似《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不过也都是好电影,它们大多符合普世价值观,注重情感高于技法,很多不属于作者电影范畴,不适合影史学系统研究,适合初学者入门,绝对的通俗也是一种不得了的功力。

反之,豆瓣某些6.5~8.2左右的电影,则是超越满分的存在。当然,艺术是不能简单用一个分数就去限制了它本身的美。


电影节的作品,大多压根就不是拍给普通观众看的,是拍给评委、拍给专业影评人、拍给资深影迷甚至是拍给导演自己看的(作者电影),豆瓣再逼格高也不过是个大众可以随意评分的网站,他俩分数能一致了才怪了。另外,也不用神化那些奖项,里面的猫腻、潜规则包括不合理的明规则多的是,并不见得被选上最佳的电影就是当年度最杰出的。


对于电影史来说,电影节不重要,豆瓣更不重要了。


错不在豆瓣,也不在评委会。

方向和审美标准不同罢了。

没有孰高孰低。


你的意思是像《白日焰火》《路边野餐》之类的电影吗,这类电影往往因为某一方面有所欠缺,但之所以获奖又是因为某方面有所超越。即长板很长,短板很短。


戴锦华说许多人总以为观影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不需要学习就可以看懂电影。我个人觉得,广大豆瓣网友中具有一定观影能力的大概为少数,而那些不学习就以为自己有观影能力的,去看获奖电影的时候,通常不会欣赏电影的视觉元素的高妙,只通过看这个故事来打分,这样一来,有些情节简单的电影、非古典叙事的电影,可能它的摄影调度运动剪辑做的很好,到这些人手里却逃不了低分的下场。


因为大众的普遍审美与主流评委审美有差异。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