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和弦都涉及到降二级,都是大三和弦,一个转位后当做下属功能组使用,另一个却在7音的加入后变为当属和弦使用?


N6及IIb的voice leading

做了一个小视频方便演示。

在C大调中,N6代表的是 F-bA-bD这三个音, IIb代表的是 bD-F-bA这三个音,及:

[公式]

根据voice leading里面的临近音最小位移定理, 我们可以得到包含三或四个音的和弦i和j, 满足:

[公式]

于是我们就可以构建视频中的和声进行。

  1. N6-&>V43-&>I

这是N6最经典的当作下属(predominant)的解决方式。

1.1 ii6-&>iio6-&>N6-&>V43-&>I

这里表达了N6复杂的下属声响的源头是ii6,及N6-&>V43-&>I在下属情况其实是ii6-&>V43-&>I的变种形式。

2. ii-&>IIb-&>I

经典的降二代五(增四度替补,tritone substitution)解决。

2.1 V7-&>IIb

这里描述了增四度替补的本质,即如果有两个属和弦,其中一个的七音是对方的三音,同时自己的三音是对方的七音,那么他们可以互相替换且拥有同样的和弦功能性。

这里演示了V7先保留3,7音,然后3音平移上一个八度当成IIb的7音,IIb的三音即原来的七音。演示了V7-&>IIb7是如何进化的。

2.3 2.4

演示了用V7-&>I和IIb-&>产生的不同音响

2.5*

展示属功能的IIb如何变成下属的N6再解决到I。

讲了这么多,我问大家一个扩展问题:先有voice leading再有功能,还是先有功能再有voice leading?


首先那不勒斯(拿波里)和弦属于古典音乐的语汇,用于描述(共性写作时期的)降二级和弦。为什么要强调共性写作时期呢,因为这一时期的古典音乐存在一种降二级和弦的特殊用法。这个用法在共性写作时期之外极为少见,但是在共性写作时期它却是降二级和弦的主要用法。

这个用法就是在降二级和弦之后接五级和弦(V或V7),之后往往会回到一级(i或I)形成终止式。有的地方可能会把这个降二级和弦解释成是从弗里几亚(Phrygian)调式借来的,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熟悉弗里几亚调式就会发现这样做并不符合弗里几亚调式的习惯。弗里几亚调式往往是避免使用五级和弦的,不管是五级减三还是五级大三。

这个和弦进行可以看作是ii-V-I的某种变化,ii-V-I的某种小调版本。把ii和弦里面6这个音变成?6会产生一个减三和弦,如果要避免这个减三和弦就要把2也降成?2,这样就产生了那不勒斯和弦。那不勒斯和弦的主要特征是:

  1. 常以第一转位(三六形式)的形式存在,所以也就有那不勒斯六和弦的说法,经常记成N6,但偶尔也可以以原位形式存在。
  2. 那不勒斯和弦上一般不会增加其他的音。如果你在共性写作时期的音乐里看见一个加了其他音的降二级和弦,你就需要考虑其他解释的可能了(比如某种增六和弦)。

当然古典音乐的降二级和弦也会有其他的用法(比如说用于转调),但那不勒斯和弦之后接五级和弦是这一时期降二级和弦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用法。

下面说一下(现代)流行音乐里的降二级和弦。注意,流行音乐里的降二级和弦的用法与共性写作时期相比有显著区别,降二级和弦接五级和弦在流行音乐里相当罕见。流行音乐里降二级和弦多数时候出现在弗里几亚调式里或者是弗里几亚调式借用。在弗里几亚调式里?II后面往往直接接i或I。流行音乐里的弗里几亚?II经常加上七音形成大七和弦。

降二级和弦的弗里几亚调式用法和降二级和弦的那不勒斯用法听感上非常不同。有条件的可以对比iv-?II-i(或者I)和?II-V(或者V7)-i(或者I)两种和弦进行,前者是弗里几亚调式的终止式,后者是那不勒斯式的终止式。两者的区别不好用语言描述,请自行感受。

最后简单说一下降二代五的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和弦进行 ii min7-?II7-I maj7。传统的「功能和声」理论其实不太适合分析这个和弦进行,用?II7代替V7在这里更多地是出于 voice leading 方面的考虑,产生一个2-?2-1的低音走向。从听感上来说,这个降二级属七和弦与前面弗里几亚降二级和弦和那不勒斯降二级和弦都有明显不同。

结论的话,就是这几种降二级和弦之间没什么关系,来自不同的风格,听感差异巨大,只是「看」起来差不多而已。


谢邀,外形就是一个和弦,只是对它的使用方式不同,就像一本书,可以读,可以烧火,也可以垫桌子腿,不同用法会让同一个东西焕发不同价值。

拿波里在经典和声中可以看做同名调式弗吉利亚调式的二级,也可理解成小下属的关系大调的下属和弦。也可以带七音,也可不带,最多的是用第一转位,当做一个下属功能和弦使用。

流行乐里觉得这个和弦等音变化包含了属七和弦里的三全音,与导七有三个共同音,因此可以当一个属和弦使用。比如它的第三转位bC bD F bA等音变化为B bD F bA,和降三音的导七一样。


我记错了,拿波里和弦记成义大利和弦了。。

拿波里和弦是属前,降二代五是代替属,性质不同。拿波里和弦里头也没有三全音。

拿波里和弦的一个精髓是旋律上减三度的进行,降2级到导音,像《教父2》主题曲最后那里。

关于增六和弦(义大利和弦、法国和弦、德国和弦),它们和降二代五比较相似。区别是增六和弦的理论是增六度进行到八度,降二代五的理论是降二和五两个和弦共同音是关键的属七和弦三全音,所以虽然外形相同,渊源却不同。另外增六和弦总的来说是属前和弦,进行目标是属;降二代五本身就是属(代替了五),进行目标是主。古典音乐里偶尔也有增六和弦跑到降二级上并且进行到主的,以及有的理论家主张增六和弦可以当属来用,那就跟降二代五没多大区别了。

反而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增六和弦是合理的,毕竟外形相同,有时候用法也基本相同。问拿波里则不合理,降二代五和增六和弦都是七和弦,拿波里和弦是三和弦,完全不同。


这两个和弦结构一样,但是来源却是不一样的。

拿波里和弦来源于古典和声(当然如今流行音乐中也会使用),是属于「下属变和弦」组,它是为了增加声部的半音倾向,丰富下属组的和声种类,但并不改变原有的功能属性。

而「降二代五」来源于爵士和声,由于三全音仅仅出现在属七和弦中,因此三全音的存在实际上就可以定义一个和弦为属七。三全音,或者说增四度,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音程,它听起来有向其他音程发展的感觉,这也就是为什么V(V7)和弦具有强烈的解决倾向(通常解决到I级)。如果你仅仅演奏构成三全音的两个音,它们听起来像是一个V级和弦,而三全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三音和七音还可以属于另一个属七和弦,也就是除了V7之外,bII7也拥有这个三全音。所以,二者可以相互替代。而由于是替代用法,所以bII7在这里是替代了原来的V级属功能。(有时候bII7记成subV7,并且在前面加上II级,构成II7—subV7—I的和声进行)


我试著从这两个的来源解释一下:

拿波里和弦,是个六和弦。(N6,降二级上的大三和弦的六和弦)4-b6-b2本质上是下属和弦的变种。就是从四级4-6-1变化出来的。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来,是低音不变,上面两个声部偷偷移动了半音。

b6,从和声大调借的。借一个不够,再从弗里吉亚借个b2。所以它可以说是以美化和声进行为目的,基于调式互换的原理产生的。很早就有了。

而降二代五可以实现的原理是三全音替换:指的是两个属七和弦,如果包含相同的三全音,就可以替换使用。所以当然要有七音了,不然三全音没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