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傷亡大,是建立在日軍傷亡並不是很驚人的基礎上的,實際上雙方死傷人數旗鼓相當,蘇軍負傷者多,日軍死亡者多。當然,其實蘇軍這個傷亡一點也不令人驚訝,蘇軍力求打殲滅戰,而日軍由於進行了徹頭徹尾的洗腦教育,進行多次自殺式進攻,而蘇軍對此並沒有什麼防備,就導致了一些本可避免的傷亡。再有就是朱可夫的風格就是不計傷亡達到戰役目的,這點在後來的東線戰場更有體現。

從其他方面看,蘇聯確實在裝甲部隊方面佔優,其主戰坦克為БТ-7 БТ-5坦克,還有少量T-26,至少與日本相比是佔有絕對優勢。但是,蘇聯有經驗的坦克指揮員少之又少,導致很多坦克在炮火下被白白浪費。關東軍根本不是吃素的,他們已經從內地調來獨立野戰重炮聯隊,從奉天、北安、齊齊哈爾等地調來反坦克速射炮中隊,給23師團補充武器和兵員,增加飛機和車輛。蘇聯當時戰術很不成熟,導致攻擊過程中肯定會負出傷亡。

最後一點,傷亡比根本不能說明一場戰役的得失,毋庸置疑,諾門坎是蘇聯全勝的結果,整個23師團基本建制都沒了,此戰後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辭職,前線總指揮小松原一年後病死,參謀長岡本雙腿被斬斷。朱可夫對日軍的評價是下級軍官很優秀,戰鬥很狂熱,但是越往高層越爛,特別是含金湯匙出生的高級將領只能用無能形容。而下級軍官的瘋狂帶來了蘇軍的傷亡,而上級軍官的糟糕,則註定了失敗的戰爭。


按照朱可夫元帥的評價,日軍下級軍官優秀,高級軍官糟糕。這個評價應該是中肯的。

日軍下級軍官優秀,如果可以引申一下,可以稱為日軍單兵素質是不錯的,小隊中隊指揮有方。日軍單兵素質不錯,至少在兩方面是很可以的……射擊以及拼刺。

忘記從哪裡看到的資料,日軍在訓練新兵的時候,老兵會給新兵加私貨……類似於夜間三百多米遠開外射擊煙火頭(此處經提醒,認為100米還是有可能的,多謝)。本身三八式步槍精度就高,日軍很重視精度射擊,結果就是訓練有素的日軍單兵槍法很好。同時日軍刺殺技術也很好。雖然沒有廣泛裝備衝鋒槍,但一支日軍小分隊仍然可以在大約600米開外就開始遠距離殺傷(這裡還沒有考證)。下級軍官指揮這些老兵,可以從容展開小隊、中隊乃至大隊的步兵戰術。如果小部隊直面這些人,估計傷亡會不小。確切說小部隊作戰是抗日戰場的主流作戰模式……,至少敵後是如此。八路軍、新四軍等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向日軍學習射擊、拼刺、小部隊作戰等等。換做是蘇軍,到了小部隊作戰部分,如果只是一味衝擊,面對槍法很好的日軍,傷亡自然會不小。

但是,高級軍官的落後作戰思維,葬送了日軍。

相比起朱可夫元帥先進的作戰方式,哪怕日軍單兵素質以及下級軍官再厲害,日軍落後的合同作戰方式是不夠看的。

粗糙地說,小分隊可以在600米開外發起遠程射擊,但蘇軍的坦克可以直接無視這些,可以在更遠的距離開炮。坦克的集中使用,外加步兵配合作戰的蘇軍,面對步兵作戰為主,坦克使用為輔的日軍,其進攻更像是小刀切黃油。當坦克部隊推進到位的時候,日軍師團被圍以及被殲滅,也就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日軍可以依靠不錯的單兵素質,在近戰的時候給予蘇軍較大的殺傷……但蘇軍依靠先進的作戰方式,依靠集中使用的坦克部隊,可以做到圍殲日軍主力部隊。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如果說是日軍給蘇軍帶來殺傷是傷其十指的話,那麼蘇軍圍殲日軍第23師團,就是斷其一指。

大量殺傷可以通過補充兵員很快就恢復戰鬥力,而部隊被全殲,想要重建,就難了呀。

這也是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每次作戰都要力圖圍殲國民黨軍一支部隊的原因。

PS:這裡忍不住想感慨一下,在中國戰場上,日軍精銳部隊士兵槍法精良,訓練有素,給中國軍隊帶來了巨大的殺傷。三八式步槍本身精度高,射程也不錯(遠程殺傷力可能不如中正式,不過有效射程不亞於甚至超過中正式)。日軍單兵很重視精度射擊(到現在日本陸上自衛隊裝備的64式以及89式步槍均配備兩腳架,同時精度很高)。在沒有炮的時候,日軍可以用步槍機槍壓制中國軍隊,尤其是衝鋒的時候,精確射擊會帶來大量的殺傷。換做是蘇聯,如果是蘇軍衝鋒的話……同樣的精確射擊也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抗戰初期以及中期階段,日軍老兵的槍法不亞於一般的狙擊手。中國軍隊壓制火力一般不是很好……狙擊手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碰上這麼難纏的對手,能打贏得脫好幾層皮呀


首先一點,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麻煩各位先把諾門坎戰役分成兩個階段處理,6月底到7月初的一諾,和8月到9月的二諾,無論是蘇軍還是日軍都不具備在這麼個地方長時間作戰的能力,所以這個戰役是兩節子,另外,損失的問題,事實上,因為蘇聯解體了,真實的損失數據我們現在已經得已知曉,但日本沒有,日本同樣對損失進行了瞞報,只是鑒於日本有自毀資料以及缺乏統計的原因,真實數據已經難以考證了,但是顯而易見的,日軍損失比之蘇軍並沒有優勢,且傷亡數字理論來說應該差不多的情況下,日軍的死亡要更多,所以結論上我支持那位說日軍損失瞞報的答主的,但是我不支持他給出的數據,也不支持他的證據,因為那次靖國神社的數據,事實上是傷亡合計18000,和日本其它口徑宣稱的數據基本一致,而國內報道的時候,不知道翻譯出了什麼差池,把傷亡翻譯成了死亡,這個顯然不能作為證據,

我個人的意見是,傷亡數據合計日蘇基本相當,但是日軍對蘇軍造成的損失主要是傷,而蘇軍對日軍造成的主要是亡,另外一點,外蒙古在這次戰役里沒有多少作用,只在最前期打偽滿出擊了一次,被日本人打了回去,然後沿哈拉哈河配合蘇軍打了一次還算不錯的防守反擊(也可以說是日本人這波作了,瞧不起蒙古軍,也就是評論區里說的東八百藏,雖然摧毀了蒙軍第六師司令部,擊斃師長,但也被蒙軍第六師和蘇軍的裝甲部隊堵死,和蒙軍互換兌子,最終蒙軍配合蘇軍將其全殲,這次全殲主要來自於蒙軍的努力以及日軍的託大,輕裝甲配合步兵就深入敵方(無坦克),雖然幹掉了蒙古師師部,但被遠超於己的兵力團團圍住,直接白給),後面就基本沒什麼大動作了,一直守河而已,但偽滿軍隊確實是出力了,所以蘇軍還對偽滿軍隊造成了嚴重損失,總的來說蘇聯肯定是贏了

回到正題,第一階段,首先是5月的偽滿和外蒙的衝突(具體細節見前段,牽涉的一系列更前期的衝突我就不提了),於是乎日本和蘇聯都入局了,不過這塊提下,外蒙本身其實只想和蘇聯合作,保證自己不被吞併,並沒有打算支持蘇聯

然後分析雙方此時的狀態,首先說一句,雙方的部隊都不是各自的頂配部隊,但都是各自的一流部隊,所以不討論什麼田忌賽馬式的問題,先說蘇軍,蘇聯此時尚且處於在同盟和軸心之間左右搖擺,不站隊想搞好處的階段,既有防備辣脆又有擴張慾望,所以資源都在往歐洲部分傾斜,遠東軍此時的後勤補給嚴重不足,裝備的妥善率也極差,大量裝備都處於有些小毛病待維護的狀態,同時,遠東軍原最高指揮官,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此時已經因大清洗被斯大林擊斃,蘇軍處於沒有足夠級別的最高指揮官的狀態,注意,是沒有足夠級別的最高指揮官的狀態(費克連科無名之輩2333),而日軍則相對準備充分。

基於這一事態,關東軍做出了先發制人的考量,在6月的一系列小規模衝突之後(這個階段包括之前的前期,由於指揮混亂和後勤不足(朱可夫正在交接指揮),蘇軍坦克經常誤入日軍炮兵的埋伏,被日軍小口徑炮擊毀,不得不緊縮防禦,坦克徹底失去了戰場機動性),7月初,日軍發起了一次事實上很成功的主動襲擊,對蘇軍造成了相當可觀的損失,後來蘇軍在追擊的時候,又因為指揮混亂,加上此時遠東軍裝備比之關東軍並無明顯優勢(實際上克里斯蒂設計的bt系列是很糟糕的坦克,只是配電台的幾率較大一點,性能並無優勢,而脫胎自英國維克斯5的T-26坦克,隨著後續的不斷改進,實力反而較強(分年份有至少3個大版本,31,33,37,除此之外還有34和39兩個相對關鍵的小版本,而更小的版本不計其數),只是此時遠東軍的t-26得到後續改進的並不太多,至於BA系的裝甲戰車就更沒什麼特殊性了),並且在後勤(本身就不太好還被日本偷了一波)和空軍上甚至處於劣勢(老式的i-15對上97式戰ki-27是打不過的,不過一階段諾門坎期間日蘇空軍之間沒怎麼做太多作戰,基本上是日軍處於主動地位的前提下,互相進行了一些對地空襲,並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小規模交戰,但是蘇軍的飛機更多,所以日軍飛行員相對要更頻繁的作戰,所以基本上還是均勢),追擊時又犯了錯誤(被日軍佔領反斜面賣頭打擊),最後靠為數不多的炮彈全力射擊才將日軍擊退,這個階段蘇軍血虧,但很奇葩的是,日本最高指揮官認為這種行為導致日本步兵缺乏坦克掩護,居然批評了這樣一次日軍的高光作戰,不過日軍並沒有放棄這一戰術,而是參考閃電戰的理念,給步兵配屬自行車,在一緬戰役和馬來亞戰役期間再次運用,對英國的殖民地部隊同樣造成了重創。

然後,蘇聯被迫停下瓜分波蘭的計劃,緊急調配物資來找回場子,此時,朱可夫臨危授命(之前因同樣的原因,不受斯大林待見,並沒有實職,所以不要再黑屁朱可夫指揮風格導致蘇軍損失不小了,蘇軍的損失主要是一階段諾門坎造成的,此時朱可夫還不是指揮官呢,朱可夫嚴格說是6月份才坐飛機趕到,然後才開始了解局面和接手指揮,這個階段也沒有大的作戰,物資等到了8月才囤積到足夠的量),帶著一批物資,包括新式的t-26坦克,新的bt-5,bt-7,幾乎等於新設計的i-153和i-16戰機,以及相對足夠的炮彈油料來到遠東,8月份,以上一切到位之後,朱可夫立刻對日軍還以顏色,雖然空軍仍舊不佔優勢,但起碼坦克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機動突破執行圍殲作戰了,不過實話說,整個諾門坎戰役,都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坦克對坦克的交戰,一般都是坦克打別的東西,而最大的變化是炮兵,相對充裕的炮彈總算讓蘇聯炮兵得以徹底展現它的威力,日軍在猛烈的炮火下損失慘重,被蘇聯炮兵教育的印象深刻。

後續的話,鑒於蘇軍還打算進攻波蘭和芬蘭,遠東後續基本不會再有足夠的物資補給,加之朱可夫帶去的補給也只是相對充裕,打完一仗之後已經不足以繼續進攻,而日軍已經被打出了驚懼心,起碼當下並無任何繼續作戰的意圖,甚至為了防止蘇聯繼續進攻,不惜讓731釋放敵我不分的生物武器污染戰場,迫使蘇軍忌憚(化學武器使用過的國家不少,但比化學武器還要難以控制,敵我不分的生物武器,可確認的僅日本一家),所以雙方就此罷手,諾門坎戰役徹底結束的第二天,蘇軍繼續了先前的計劃,進攻波蘭(諾門坎戰役徹底結束於9月16日,9月17日蘇軍進攻波蘭,真的是第二天,某些角度來講,日本人還間接拉了波蘭一把,不然波蘭會更慘,如果沒有諾門坎,9月1日波蘭面對的可能就是同時進攻了,當然嚴格的說,反過來講也成立,蘇軍沒有繼續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波蘭快被德國單吃了,這邊再不停那邊沒肉吃了)

實際上這次戰役,蘇軍的飛機坦克並無太多建樹,空軍嚴格來說甚至可以說是丟人,反倒是日軍把裝甲機動部隊打出了風采,蘇軍真正獲勝的關鍵是陸戰之神,炮兵,無論是一階段最後成功自保還是二階段的進攻,絕絕大部分的功勞和對日軍造成的損失都是蘇聯炮兵轟出來的

附圖,關於東八百藏的,說實話我不覺得這算什麼好聽的戰績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蟥軍在菲律賓打美軍成績有目共睹,蘇軍當時表現還是不錯的。

諾門坎的時候,日軍的進攻能力還是在物質巔峰時期,到了二戰守島就是精神巔峰了


講個偽笑話給題主聽,諾門坎戰役,如果拋開戰略層面僅僅從戰術方面來談,很可能是日軍二戰中發揮水平最好的進攻戰之一。這裡稍微偏個題,本文不討論蘇軍的情況,僅探討為何諾門坎戰役中日軍的戰鬥力會破天荒地那麼強。

先給圖說明一下對諾門坎戰役的結果,你就知道為什麼這是舊日本陸軍最高光的時刻之一了。

本圖來源:某百科

日軍是二戰中最崇尚進攻的軍隊之一,然而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這支軍隊偏偏是防禦戰高手,進攻戰表現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瓜島戰役中,川口支隊竟然以密集步兵隊列衝擊血嶺防線,以致於能被一發炮彈就報銷一個小隊(全隊以進攻陣型瞬間戰死),這個支隊一晚上死了4000多人,殺傷的美軍不過數十人;塞班島戰役中,戰車第9聯隊直接拋棄了步兵掩護,單槍匹馬、大張聲勢地往美軍登陸場撞,「就像野牛在平原上狂奔」,然後彷彿心滿意足地「被全部擊毀,一個不剩」(摘自《鐵血太平洋》)。像諾門坎這樣的進攻戰戰果,對蝗軍來說已經實屬不易了。

我們很難想像在二戰時期還會有如此呆板戰術的軍隊在作戰,說到底還是軍隊高層的過分睿智。譬如美軍士兵普遍認為,日軍在太平洋島嶼的工事修建水平十分高超,然而防區的選取規劃往往不盡人意(說白了就是:幹活的?行!包工頭?不行!)。再比如沖繩島戰役,第62師團士兵本已憑堅固陣地釘死了美軍,結果牛島滿大手一揮就命令轉入反攻,一天就奉送5000多人頭,反攻沒成功不說,首里防線還丟了。這充分反映了日軍中下層官兵戰鬥力高,然而指揮階層費拉不堪的特點。

諾門坎戰役前,日軍前線指揮荻洲立兵(曾任日本駐蘇武官)「忽悠」日軍士兵說:蘇軍的裝備水平和戰鬥力跟日俄戰爭時期的沙俄差不多。有此等「好高層」在也真是蝗軍的福氣。

為什麼說諾門坎之戰日軍的發揮非常精彩,導致了蘇軍大量傷亡,一大因素就是此戰本質是一場軍事衝突,本身即帶有實驗性質,關東軍無需受大本營各種睿智參謀的掣肘,各種新戰術新裝備都可以自由嘗試。這也許是蝗軍僅有的一次可以放手嘗試世界一流戰法的機會。諷刺的是,很多成功的嘗試很快就被關東軍高層自己給否決了。

一個很經典的案例如下:7月2日,在夜幕掩護下,安崗戰車支隊以35輛95式輕型坦克、8輛89式中型坦克和5輛94式輕裝甲車發起夜襲。 由於蘇軍正面防禦嚴密,日軍大膽進行遠距離迂迴。為了避免中途被蘇軍發現,日軍戰車隊在行進過程中全部關閉車燈,僅靠羅盤導航。當日軍坦克突然出現在蘇軍第36摩步師重炮陣地面前時,蘇聯人頓時目瞪口呆。在蝗軍迅猛攻擊下,共摧毀蘇軍坦克、裝甲車12輛,重炮12門,反坦克炮7門,卡車20輛,蝗軍僅損失1輛95式輕型坦克。這是日軍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戰車進行夜襲的戰例,而且安崗支隊這種步兵、坦克、炮兵混編成戰鬥群配合作戰的戰法被認為是非常成功的。

附錄,安崗支隊編製:(坦克部隊部分)

(配屬部隊部分)

你以為這種強大戰法會被推廣?請看看後來一貫不會令盟軍失望的日本軍部是怎麼處理的。

什麼叫自毀長城,大家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了嗎?爺覺得坦克就是步兵的從屬,不要你覺得,我只要我覺得,你再bb就是下克上(寫到這不由得感嘆幸虧日軍高層都是這群玩意)。然後日軍從此就再也沒有如此精彩的坦克奇襲行動,看看我文章開頭是怎麼描述塞班島的日軍裝甲部隊吧。

類似的還有諾門坎戰役後期,作為援軍的第2師團對爭議區域西岸的最後一次夜襲戰鬥,步炮協同與迂迴包抄堪稱完美,其中新發田步兵第16聯隊竟然一路打到了豪騰斯河與哈拉哈河交匯處附近的三角山高地和門山高地,堅守到了9月17日就地停火,使一大半諾門坎爭議區劃歸了滿洲國。結果不知為何,瓜島戰役中第2師團彷彿又穿越回了「排隊槍斃」的年代任人屠宰,總攻當晚打廢了2個聯隊卻連亨德森機場門都沒摸到。人家越打越聰明,蝗軍偏偏要和別人反著來,逆天而行,最後不輸光簡直是沒有天理了。

蝗軍版「燕然勒石」,第2師團夜襲諾門坎蘇軍得手後所立。奇葩的是,這次襲擊的成功經驗完全沒有被繼承,甚至遭到擯棄,直接導致第2師團在瓜島的進攻中幾乎覆滅。

講完了戰術再講裝備。

日本陸軍一直因裝備落後而飽受嘲笑,然而在1939年這個節點,真的很難說日本與其他國家裝備水平有多大的差距。就拿坦克舉例,蘇聯的T26和BT系列,德國的2號和38t,都無法對95式和89乙式坦克形成多大的優勢。後來憑謝饅頭躋身坦克大國的美帝,這個時候還在為坦克應該裝機槍還是火炮的可笑問題而爭論不休(直接導致M2坦克出現雙機槍塔和單炮塔兩種武器配置),大嚶和髪國還在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上作費勁而無用的選擇。蝗軍的坦克日後一直被嘲笑為小豆丁,這個節點上,列強還真沒有嘲笑的資格。說個冷知識,諾門坎戰場上最大的坦克是日本的97式坦克(僅4輛,性能測試用)。

據說這個叫91式重戰的3炮塔巨獸也被蝗軍拉去了諾門坎戰場搞測試,而且是有戰果並無傷歸來的,不過有待考證

蝗軍未來的一大難題就是打坦克,然而在諾門坎戰場上,94式速射炮甚至是41式山炮,都被證明打當時的蘇聯坦克沒有一點問題。所以棒子yy的電影《登陸之日》里蝗軍抱著炸藥包炸蘇聯坦克的場景,與歷史相比還是太早出現了。更不要說當時處數量絕對劣勢的日本飛行員駕駛著97式戰鬥機(性能特點類似零式),一度統治了天空,把蘇聯的伊15和伊16壓著打。甚至蘇軍繳獲了98式20mm高炮後,一致讚不絕口,因為蘇軍當時沒有一款高射機炮可以媲美。如此難得的與世界最強國家之一平起平坐談裝備的時刻,對二戰日本陸軍來說也許就只有這一次了。

並不落後的裝備,配合新穎的戰法,再面對剛剛被大清洗摧殘的蘇軍,日軍能難得打出不錯的戰損比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當然,諾門坎所謂的風光是暫時的。其他國家的軍隊在一次次戰鬥中總結經驗、升級裝備,蝗軍則因為各種原因徹底止步不前,甚至開歷史的倒車,以致逐漸成為被後人嘲弄的對象。以下這段文字是我從一篇分析二戰日本裝甲部隊的文章里摘來的,原作者的總結經典無比,完全可以套用為對整箇舊日本陸軍在二戰中的評價,那就姑且作為我文章的結尾吧。

-----------------------

8月2日更

掛個人,第一次在知乎上做這種事,因為真的受不了

一開始語氣咄咄逼人,我以為是個大佬,正準備以禮相待、洗耳恭聽,結果大致就給我扣黑蘇吹日的帽子,除此之外半點有用的東西都沒說。這種同志做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不能過都是問題。

我尋思本文只討論蝗軍方面,連蘇軍都沒怎麼提,怎麼就黑蘇了?再者,我把蝗軍黑成這樣,一度怕精日找我麻煩,怎麼就傾向蝗軍了?再看看此人語無倫次的表述,對歷史知識恐怖性的缺乏,以及評論區刷屏性的發言(開一個樓bb就算了,開那麼多樓啥意思,方便眾人圍觀?),我覺得還是掛一掛給大家認一認為好,對這種腦子一根筋的人就不要像我一開始這麼客氣了,以後見到他的評論就自行刪除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