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在火柴盒裡也沒有火,電池不放到手電筒裏也沒有光,複雜一點的反應罷了。

所謂靈魂,只是意識而已,而意識來自於複雜神經網路中的生物電化學反應;

這些反應的載體是神經,而神經是人體在成長時會自然形成的生物結構;

只有已經形成雙倍體的胚胎纔有可能生長發育,而單倍體(比如精子)是無法發育成人體的。

整個過程可以大致概括為:

精子+卵子=受精卵→

胚胎→

神經結構→中樞神經系統→意識=複雜思維與自我認知(「靈魂」)

「蝌蚪」單個精子,若沒有卵子的話,僅在第一步就無法繼續。

話句話說,「出生後」的東西並不是蝌蚪


佛教的十二緣起很好的解釋了你的提問

靈魂是一種能量,那麼這種能量的獲得是始於什麼時候開始呢。

以動物來說,無論是卵生還是胎生,最後一個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步,一定是打破保護自己的保護膜,獲得氧氣。

沒有成功打破保護膜,(半透膜或者羊水)的動物,一定會死亡。

那麼在出生之前,可以說它有了生命,可以活動,但不能說它有了靈魂,因為它沒有意識沒有記憶。

也就是說靈魂是伴隨著動物的第一口呼吸生成的,而不是受精的這一刻。

那麼第一口呼吸,也就是空氣。

靈魂這種能量蔓延在空氣中。

那麼這個特殊的氣就是中國哲學裡的太極。


從沒有靈魂的東西變化到有靈魂的東西這個過程所產生的認知上的落差感,其實是因為面對不明確的、無法進行數值衡量的事物,人容易習慣性地把它們當做可以用固定標準去衡量的事物,然後用製造產品的工作順序,去理解抽象概念的再現,從而遭遇邏輯上的疑惑。

用普通的話講,就是靈魂這樣的東西,它和手腳的存在方式是不同的。若簡單地用「無,微,有」來劃分人體內的各種概念存在於物質世界的強度,然後把它們畫到紙上的話,就會發現,像手腳這樣物質強度是「有」的概念,可以直接地依照形狀被描摹在畫紙上,並且能不用解釋就得到大多數人的認知;像是呼吸這樣物質強度是「微」的概念,需要間接地藉助諸如吸氣的動作或是表示氣流的線條,才能被實現在畫紙上然後被一部分人認知;而像是靈魂這樣物質強度是「無」的概念,並不存在一種通用的動作或是符號來表達它,必須強調指出「那是我畫的靈魂」,其他人才能對其進行字面化的認知。

如果要問題主:你口中的靈魂具體指的是什麼,能否用100字左右作出一個能夠得到10人認可的定義。相信題主在回答的過程中會逐漸感覺到,僅看著「靈魂」這個詞時腦中所出現的那一團東西,變得越來越不清晰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能夠得到認可的定義語句就是一件事物的設計圖,而靈魂到現在為止,並沒人給出其完整的設計圖;水手們拿著什麼都看不清甚至不屬於一副地圖的地圖碎片,揚帆啟程,期待著能夠照著碎片上的路線找到寶藏。

人從沒有靈魂的東西成為了有靈魂的東西,並不是按照某套方式,朝著某個目標,最終製造、取得了靈魂,將其增加到自己的身體裏,而是在生命活動開始後,由自己或是自己以外的權威把身體裏的一部分現象和概念基於個人主觀地劃分成了所謂的靈魂,就像山谷裏開滿了花,有詩人說那是「花海」,儘管定義裏存在著嚴格考據下數量可觀的妥協和謬誤,但因為花海究竟是什麼在大多數人的心底其實是無關緊要的事情,所以這樣的定義也順利地融入到了大家的生活裏。要是從明天開始世界上沒了花海,沒了靈魂,對於所有人來說,少掉的也只是一點點浪漫而已。

題主提這個問題所期待的或許是一個更為生物學的結局,但如果能夠找到更為生物學的關鍵詞,真正想要的答案說不定會繁不勝數。


這些東西都屬於事件臨界 無法被直接描述 只能說不是什麼 不能說是什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