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萬曆中期以來,朝政日益腐敗,內憂外患紛至沓來,覆亡不可避免,接替的可能是大順王朝,可能是清王朝,甚至可能是孫可望掌握實權的朝廷,也不能排除在較長時間處於分裂的局面.——《南明史》


並不一定。在當時歷史大環境下,滿清統一中國更像是螞蟻吞象,出乎多數人意料。

明末大亂之際,以時人視角看天下局勢,滿清並不具有問鼎天下的資本,甚至是可能性最小的一方。明朝滅亡後,除卻入川的大西軍,當時共有三方勢力存在:滿清、大順軍、南明。

實際上,在1644年3月19日,即大順軍攻破北京,崇禎自縊後,按照中國古代傳統觀念,明朝天命已失,攻佔北京的大順政權將代替朱明,成為下一個中原王朝。因此,大批官紳將明亡順興看作是歷史上常見的改朝換代,紛紛望風而降,以至「衣冠介胄,降叛如雲」,整個黃河流域和部分長江流域都已歸順大順政權。

然而大順政權瓦解的速度,絲毫不亞於它的擴張速度。依照顧誠《南明史》,大順政權迅速敗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對滿清威脅程度人數不足,並沒有將其視為爭奪天下的頭號敵手,對山海關防備不夠重視,再加上對吳三桂處置不當,最終導致山海關戰役大敗於清軍;

二是沒有及時調整政策,從打擊縉紳轉為與地主官紳合作,而是繼續實施追贓助餉政策,令縉紳希望破滅。為維護自身利益,大批投降官員在聽聞大順軍兵敗山海關後立即反覆,對抗大順政權。

政治與軍事雙重失誤,令大順軍喪失了大部分領土,兵敗後只能匆忙西撤,喪失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至於南明。北京陷落後,南明仍佔據著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而江南為膏沃之地,是當時的經濟中心,每年通過漕運為北方供給大批糧食,地位舉足輕重。再加上北方當時反正的官員仍奉明朝為正朔,打著「反順復明」的旗號,並無投清打算,如果南明朝野能上下一心,聯通南北堅決抵抗,北伐中原,收復北京亦有可能。再不濟也能自保於江南一隅。

但再龐大的疆域,富裕的領土,也無法阻擋南明腐朽衰敗的趨勢。南明政權的迅速垮台,根源於各派系的內鬥。在清軍飲馬於江北的危急時刻,南明內部卻圍繞著繼統問題反覆拉鋸:先是弘光朝福王與璐王繼統之爭,再到隆武帝與魯監國爭立。南明一直陷在無休止的紛爭中,甚至同室操戈,爆發內戰。

同時,南明地方軍隊各為其主,大批文武官軍只為個人榮華富貴著想,面對滿清兵鋒一觸即潰,再次上演望風而降的戲碼。

諷刺的是,清軍南征部隊的主力基本由新近投降的漢軍組成。為了在新朝立功,諸如金生桓、李成棟之流積極充當了清軍開路的急先鋒,為滿清征服南中國貢獻良多。

木已成舟,歷史事實無法更改。滿清統一中國既是奇蹟,又是必然,崇禎末年的明朝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被新政權取代只是時間問題。這個新政權既可以是大順,也可以是滿清,只不過僅憑區區數十萬男丁就能問鼎中原的滿清,是最富有戲劇性的一個罷了。


歷史是已經註定的,假設一個點不同,都會帶來全方位的蝴蝶效應,明亡清興恰恰說明中國過去很脆弱,太依賴地緣,正如盧梭所說"若中國真的繁榮,又怎會數次被異族統治?"


可以假設下,如果吳三桂和李自成能聯合,把後金拒之山海關之外,然後變成關內亂戰?

以後金的實力,他也可從別的地方入關,只是沒山海關方便。

李自成的大順尚不是一個成熟政權,在北京的做為已經不得人心,缺乏統一實力。

南明既不是李自成的對手也不是後金的對手,本身的黨爭,軍權問題嚴重,大西更不用說。

看當時的幾方勢力,還是後金最強大,最有機會一統天下。我對明清兩朝都無特別好感,但即使後金未能統一,有一個漢人政權,我也不覺得後來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


其實是有的,那就是崇禎帝的南遷。在李自成攻克北京之際,崇禎曾經小範圍的討論過南遷的可行性。崇禎本意是自己南遷,留太子在京。而廷臣們卻一致要求太子南遷,崇禎留在北京拒敵。

自己南遷要求不果,崇禎帝只好負氣,哪裡也都不去了,同時也禁止在討論南遷問題。

試想如果崇禎南遷成功了,而且南京也有一套班子在。再來一次南宋與金對峙的局面,撐上二百年是沒有問題的。那麼大順與大明對峙期間,短時期內也就沒有滿清什麼事了。如果再進行大膽的假設,過了五六十年,滿清強盛起來逐漸把大順蠶食滅亡掉了之後,奪取了中國北方的土地,接著又是在和南方大明直接對峙。

而此時大明出現了一位更加英明神武的君王,不甘被虎狼之國滿清欺辱,於是厲兵秣馬,枕戈待旦,親率王者之師與滿清展開殊死搏鬥。

最終在軍民協力之下,大明終於打敗了盤踞中原半世紀的滿清,一直將其趕到黑龍江以北,蠻荒之地。經過五十年的卧薪嘗膽,大明終於復我故土。於是皇帝於北京社稷壇親祭天地,昭告天下,大明復國成功。

而被趕回關外老家的滿清不甘心失敗,但又懾於中華的強大實力。於是重振旗鼓,向庫頁島進軍。由於庫頁島還屬於部落文明,所以已經進入農業文明,會使用火器的滿清隊伍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庫頁島上的原住民征服了。而慾壑難填的滿清軍隊,一鼓作氣又把當時還是部落文明的北海道給吞併了。

身在日本江戶的德川幕府驚聞北海道被吞併,又懼自家領土受吞。於是幕府將軍向天下各藩徵調兵力二十餘萬,列陣於青森秋田以待滿清之軍隊。

可惜的是日本軍隊已承平日久,都是人心思安的小綿羊,還是難敵久戰為虎狼的滿清軍隊。耗時一年有餘,滿清軍隊便把日本全體征服了。而日本天皇當亡國之時,派信使出使中國,要求內附。大明皇帝,覺得天朝不受外狄,又念其請辭真切,便把天皇君臣安置在了朝鮮,作陪臣之陪臣。

於是乎滿清就在日本開始了剃髮易服的殖民誅心統治。

當然以上皆是臆想之詞,但是也有現實基礎的。

假若崇禎沒有殉國,那麼遷都南京,江南士大夫團結在大明皇帝周圍,是完全有可能保住半壁江山的。

而且崇禎的南遷也避免了南明時期各藩王爭當帝王,內訌的可能,而且可以團結絕大部分的力量進行復國戰爭。

歷史既然可以假設,還有可能出現這樣的結果。南遷之後的崇禎仍然是繼續執行黨爭的施政方針,任人不信,最終在內訌中滅亡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