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堅持閱讀已兩百天


《毛選》我是極力推崇的,市面上總是將毛選《五》、《六》、《七》神秘化,過分誇大其相對於前面《一》、《二》、《三》、《四》卷的重要性。這個是沒有道理的。從我閱讀毛選一至七卷的經驗來看,精華主要集中在《一》、《三》、《四》卷上,尤其是一卷中的《矛盾論》、《實踐論》是精華中的精華,實用性很強,除了第一卷之外,我最喜歡《三》卷,裡面闡述的理論,可以指導現實工作中的許多細節問題,對於我們這種不太聰明的人來說,等於手把手教操作了。(補:六、七卷,我看得很難過,非常難過,跟我從小接受到的教育衝突非常大,我不得不認同毛主席說的:「只有科學是真學問。」【人始終是人,人始終是自然界的一種生物,意義自己體會】)

另外一套神書是列寧的著作,不管蘇聯的結局如何,列寧無疑是偉大的,而且極具智慧。公開出版的列寧全集一至61卷中的54卷至60卷是列寧的針對專項問題所做的筆記,我推崇的就是這54卷至60卷,讀完之後你會發現《毛選》中的部分觀點與它「出奇的一致」(實際上是毛的繼承和發展。)另外列寧是實幹家,在危險中真刀真槍的幹事業(也因此而被刺殺)他自己也說,實踐高於理論,所以他的大部分思想決不是僅僅通過主觀的思辨推論而來,而是真真切切實踐的總結。非常具有實踐的指導意義。做管理和領導的人可以看看他的《怎麼辦》和《哲學筆記》,操作性太強了,稍微聯繫一下實際,拿過來就可以用。


陌生人,我來了~

如果你渴望愛情且又總是陷入一段又一段狗血劇情,如果你渴望幸福卻找不到正確的打開方式。也許這本書可以幫你了解自己,洞悉其中的原理,以及最重要的,尋找合適的伴侶~

其實它不僅適用於和戀人的關係,也適用於和好朋友的關係。對於不快樂的人來說,跟有安全感的接觸,就如同醉漢找到一個理想的代駕司機。你只要在一旁安靜地坐著,就能舒服到家。

傾情推薦Amir Levine+Rachel Heller的《attached》~

現在可能還沒有中文版,但原版通俗易懂,在語言上屬於非常簡單的英文書籍。但凡過了六級的朋友都可以嘗試。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閱讀我的其他回答:

為什麼同樣是壓力大的兩個人,一個會得抑鬱,一個沒事??

www.zhihu.com圖標

1.《撒哈拉的故事》

非常有趣,是平常不會接觸到的生活。

啟發的話,因為這是三毛在非洲的生活經歷,讓我看到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即使在環境不好,也懂得自娛自樂,為自己的生活增添樂趣,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2.《德米安》

黑塞對人性的洞察和心理狀態的描述,實在是太「準確」了。比如,在辛克萊受到欺凌,為了隱藏自己的秘密偷錢時,他寫道,「我感到自己離克羅默和他的世界更近了,我正眼睜睜地一步一步沉淪下去。」

這句話我只能用準確來形容,辛克萊是一個富人階層的孩子,欺凌、勒索他的克羅默是個混混。他是個「乖」孩子,偷自己家的錢自然會有一種負罪感,一種從小他的階層帶給他的教育告訴自己,偷錢就淪落為低階層的下墜感。辛克萊探索自我,在自稱的「兩個世界」里跨越,德米安是他的啟發,他曾經拯救過他,卻也是他恐懼的來源,因為辛克萊不得不去思考另一個世界:孤獨、匱乏、痛苦。

「我時常思念馬克斯·德米安,可我也恨他,是他讓我體味生命的貧乏。」

我不知道,德米安、德米安的母親,這些人,也許並不真實存在,都是某個階段的「辛克萊」,在召喚著他……

書從辛克萊的小時候寫起,可完全不是流水賬,行文通暢,富含哲理,通篇都是一個少年的自我探索。可即便你已經不是一個少年,也能從書里感受到人生的成長過程。這是一種奇妙的閱讀體驗,感謝黑塞留下了這個作品,讓人沉浸在一個極佳的自我認知的哲學世界。他總是不經意地寫了很多「金句」,並非指導人生的那種金句,而是讀完讓讀者恍然大悟的句子。看書的過程我不斷地停下來摘抄,不想錯過每一個精彩的,讓人忍不住拍大腿的句子。我也曾經這麼想過,但從未想過可以這樣表達。我沒有辦法把每個句子都分享出來,因為實在放不下,只能自己讀這本書去體會了。這本書真的太太太推薦了,無論什麼年紀,都適合看。

「我所想望的,

無非是試著依我自發的本性去生活。為何如此之難?」

3.《聊天記錄》

這是愛爾蘭90後女作家薩莉魯尼的處女作,因為這本書,她也獲得了很多圖書獎的最年輕作家榮譽。

好像講了一個愛情故事:21歲的女大學生弗朗西斯愛上了大她十幾歲的已婚男演員,他們通過郵件往來,沉迷於情慾,看似無所謂的階級和政治在影響著他們,最終兜兜轉轉又走到一起……

但事實上它遠遠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

這幾個人看似沒有掙扎,活得洒脫,其實是一種深知自己處於被時代、被資本裹挾卻無力改變的疲倦感。

社交媒體下成長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好像可以跟任何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熱絡,但可能一見面就語塞。

社交媒體的蓬勃,看似讓我們可以很快地和別人聯結,可頻繁的交談之後,只有深深的虛無。

加上現在很多人晚婚,青春期被延長。我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者早就參透了生命是沒有意義的。可身邊總有一種聲音告訴我們,要奮鬥、要追求財富自由。不認同這一切又處在其中的人可不就會有一種無力感嗎?

我們看似愛好眾多,以為孤獨無力不會找上自己,可事實證明這也只是扯淡。

弗朗西斯在書里提到:「儘管我知道我終將全職工作,我從未幻想過一個光芒四射的未來:我參與金錢活動,從而獲取報酬。有時,這讓我覺得我對自己的人生不感興趣,於是感到很低落。另一方面,我感覺我對財富的漠不關心在意識形態上來說是健康有益的。」

這肯定不是所有中國年輕人的心態,但一部分開始思考的人,已經有了以上想法。一部分人在加入「實現財富自由」的行列里拚命消耗自己的勞動力,把996視為福報,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則早已沒有了選擇。畢竟,在這樣一個「生產、消費、再生產」的體系中,誰也沒法倖免。而中間的一撮人,他們還未踏入婚姻,也早就摸清了那一套體系,知道自己只是這龐大生產鏈條里的一個工具人,階級流動與自己無關,也不想陷入消費主義的圈套里,所以選擇偶爾參與金錢活動,以最小程度依賴它,拒絕成為一個工具人

4.《我的米海爾》

書從第一句話就吸引了我,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讀完它,好久沒有遇到這樣吸引人的作品了。

那種以一個文藝女青年視角描述自己故事的口吻,平淡而生動,字裡行間都是他們相處和生活的細節,沒有華麗的文字,卻字字動人。每一個字都非常有畫面感,甚至我都已經幫他們想好了演員的樣子。米海爾是漢娜的丈夫,他們相識於1950年的耶路撒冷。她是個文學系的學生,他是地質系的,冥冥之中,他們好像就會相遇,他們很快結婚,孩子也很快佔據了他們的生活。文藝女青年和地質學家,一個敏感、一個理智,國家動蕩、家庭變故、米海爾被徵兵……

這一切都在考驗著他們的關係。

作者的言語充滿文學性,喜歡他對事物的描寫和對人物心態的準確拿捏,沒有使用華麗的詞藻,卻讓人一頭扎進他創造的情境里,給作品增添了許多可讀性。完全女性視角的文字,讓人想像不出它竟來自一個男作家之手,只覺得這是個敏感、堅強的女性。讀書的過程總是浮現耶路撒冷狹窄的街道和服裝各異的人們,這些當然只是影視里見到的耶路撒冷經過想像加工而成的畫面,卻讓人想更多地了解這個充滿滄桑的國家和它的歷史。非常值得一讀。

「我之所以寫下這些是因為我愛的人已經死了。我之所以寫下這些是因為我在年輕時渾身充滿愛的力量,而今那愛的力量正在死去。我不想死。」

「歲月本身就像沙發、扶手椅和窗帘一樣,是單調色彩的微妙變化。"

6月書單 | 這個月都讀了些什麼??

mp.weixin.qq.com圖標

更多好書推薦,請移步公眾號【好書推薦君】


余華《活著》


嘿!陌生人,《借命而生》還不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