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學者對七項雙生子共情個體差異的遺傳性研究進行薈萃分析, 結果發現遺傳因素佔了共情差異的35%。七項研究中的六項研究發現, 認知共情和情感共情的個體差異分別有30%和26%是由遺傳因素所導致。共情能力越高的個體受遺傳的影響越大。也就是說,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強,子女共情能力強的可能性越大。

只有在優越的環境中兒童潛在的共情基因才能得到完全的發展。在惡劣的環境中, 環境因素主導了共情能力的發展,遺傳因素次之。

此外,共情遺傳效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加明顯。

共情並不是簡單的「情商」問題,它具有神經基礎, 且受到多種因素的調節, 如遺傳、年齡和環境等。共情涉及到的特異性腦區主要有IFG、腦島和ACC; 認知共情的特異性腦區主要是vmPFC。此外,家庭成員的特質、父母教養方式、學校教育和人際關係等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共情反應和共情能力的發展。

從實際生活來看,共情能力高的人,外界普遍認為情商會比較高,但是高共情能力也容易導致情緒敏感和社交上的疲倦。一個人的共情能力能夠通過後天培養去提高,但是也存在相當一部分「天生」的因素和「客觀」的因素在發揮作用。遺傳因素和成長環境因素是我們所不能干預的,因此並不是所有的「沒有同情心」的行為都應該受到指責,有些人就是沒有共情的能力。

共情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成分, 即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情感共情是指個體對他人情緒的識別和判斷;認知共情則傾向於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 並區分這種情感是源於自己還是他人。

情感共情是一種較原始初級的共情, 嬰兒出生時便具備這種能力, 其發展依賴於鏡像神經元系統中共享表徵的日益豐富和精細。相比較之下, 認知共情是一種更為高級的共情, 在兒童或青少年期不斷發展, 老年期呈逐漸下降的趨勢, 隨著顳極聯合區和前額葉皮層的成熟, 以及個體區分自我-他人 和抑制自我中心能力的增強而逐漸發展。共情的兩種成分相互補充、協調工作, 其中任何一種受損或者缺失都會導致個體在情感方面的障礙或失調.

這裡舉兩個極端的例子說明一下,孤獨症患者情感共情正常, 但是認知共情缺失, 表現為難以推測他人的心理狀態和理解他人的觀點;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則是認知共情能力完好,但是情感共情缺失, 主要表現為難以識別他人的情緒。

所以,共情能力的不完全表現也有可能給人造成共情能力弱的直觀感受,有些人可能具備情感共情能力,但是認知共情能力比較弱,對外界的很多事物反應冷淡,也可能給人造成共情能力不強的感覺,實際上ta具備基礎的共情能力,但是後天發育不完全,在ta身上不存在很多顯性的共情行為,共情能力沒有誘發利他行為,人們就會感覺「這人沒什麼同情心」之類的感受,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我知道你的感受,但是我也不知道怎麼幫你」。

以上回答如有不妥,敬請指正,謝謝。


謝邀

我執深重,以至捨本逐末。

人若過於執著自我成敗,共情能力就被遮蔽了。就好比一盆清水,你往裡面滴了幾滴墨水,水變黑色了。有人說水是黑的,清水沒了。但是實際上清水還在,只不過跟墨混在一起看不出來了而已。

所以不能共情的人不是不再能共情,而是目的太強、或是慾望太重,以至於只看水中墨黑不見墨中水清。

有朝一日他知道財帛多了無用少了不行,或是懂了所謂超人不過是能讓別人是其所是而已,也就可以共情了。


共情力和同理心受遺傳因素影響較大,這種能力的缺失可能是由一種名為「冷血精神病」的人格障礙引起的。


冷血精神病是一種讓人們失去同情能力的人格障礙。其主要特徵是麻木冷漠、行為控制能力差以及詐騙和操控他人之類的反社會行為。冷血精神病患者不一定都有暴力傾向,不過大都如此。在美國,只有 1%~2% 的人會被認定為真正的冷血精神病患者。但是,在暴力犯罪分子當中,冷血精神病患者的比例高達 50%。冷血精神病患者的一大特點就是傾向於做出「挑釁性攻擊行為」(proactive aggression)——其暴力和攻擊行為不是因為脾氣暴躁或者衝動,而是出於惡意。


冷血精神病受遺傳因素影響較大,其遺傳度可能會高達 70%。我知道有許多人對這一發現都感到意外,這說明,人們對攻擊型人格的一般看法受到了行為主義思想的嚴重影響,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了這一點。大部分人都認為暴虐、冷酷的人一定是因為在家裡受到了虐待或者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才如此的。但是這根本不是事實。


比如說加里·里奇韋,他是家裡的第二個兒子。他跟他的兄弟們一樣在華盛頓的麥克米肯高地長大,就在我的故鄉塔科馬北面不遠。他們家確實很窮:父親托馬斯隔三岔五開卡車賺錢,一家人擠在一間 600 平方英尺的房子里。母親瑪麗愛發號施令,控制欲比較強。她的長子後來回憶說,她是個「強悍的女人」。她和丈夫經常吵架,有時甚至會動手打起來。有一次,她吃飯時拿一個盤子砸在丈夫的頭上。但是,在里奇韋的記憶里,她是個慈愛的母親,在他小的時候陪他一起玩智力拚圖遊戲、給他講故事。里奇韋的父母並沒有真正虐待過孩子,在 20 世紀 60 年代,他們家的氛圍也沒有超出正常的範疇,里奇韋的兄弟們長大以後也都過著正常的生活。


可是,里奇韋長大以後變成了令人聞風喪膽的「綠河殺人魔」,是美國歷史上殺人最多的連環殺人犯。現在,他被判處終身監禁,被他殺害的經證實有 49 人,而據他本人稱,他實際殺的人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他第一次試圖殺人是在 1963 年。巧合的是,米爾格拉姆也是在那一年進行服從實驗研究的。


當時,里奇韋大概 14 歲,準備參加學校的舞會。在步行經過一片小樹林的時候,他遇上了一個 6 歲的小男孩。他幾乎不假思索地把小男孩拖進灌木叢,順手抽出自己一直隨身攜帶的刀刺穿了小男孩的肝臟。他迅速將刀拔出,看著鮮血汩汩湧出,然後揚長而去,聽任小男孩在原地等死或者獲得一線生機。他其實並不關心小男孩的生死,只是希望萬一小男孩沒有死不會認出自己。(男孩沒有死,但是從來沒有指證里奇韋刺傷自己。)後來,里奇韋甚至無法確定自己究竟為什麼那麼做,感覺這一切似乎順理成章地發生了,對他而言,好像其他不好的事情也是那麼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比如用石頭砸玻璃窗,用氣槍打很多鳥,把一隻貓悶死在野餐冷卻器里。


里奇韋漸漸長大,變得越發殘暴。他體內無法壓抑的性衝動覺醒了,加上一貫的冷酷和殺人帶給他的快感,讓他變成了一個永無饜足的性虐待狂。他強姦並殺害了至少 49 名女孩和婦女,這些案件多發生在 20 世紀 80 年代,受害者大都是離家出走的少女和錫塔克街頭的性工作者。那時候,我就在距離錫塔克大約 30 英里之外的地方讀小學。


即使是與其他殺人犯相比,里奇韋也是特別窮凶極惡的殺人犯,他自稱「卑鄙乾瘦的殺人機器」。聯邦調查局(FBI)著名的罪犯行為觀察和變態心理研究專家瑪麗·艾倫·奧圖爾曾經對里奇韋進行了數小時的訪談。她告訴我,里奇韋是她遇到的最極端、最具侵略性的冷血精神病患者之一。


里奇韋會給受害者看自己兒子馬修的照片,或者故意在他卡車的座位上遺落幾件馬修的玩具來引誘被害人。在綁架受害者之後,他會性侵併殺害她們,即使是對多年來已經因為《犯罪現場調查》(CSI)和《真探》(True Detective)的熱播而對罪犯的殘忍習以為常的美國大眾而言,其作案手段也絕對稱得上殘忍與變態。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人性中的善與惡

[美]阿比蓋爾·馬什

中信出版社

¥35.40 會員免費


共情力和同理心本身是一種能力,是經過學習和練習獲得和提升的。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這種技能。


建議答主可以看看《惡的科學》,一些人格偏自我傾向的人,以及某些精患,都會喪失掉共情力。他們的眼中只有目標,其他人在他們看來,只是可以被利用的工具。工具是沒有人性的,所以這種殘缺的認同,會讓人變得殘忍。小到小偷為偷金戒指割掉主人手指,大到驚世駭聞的大屠殺,這些現象的產生都可以以共情力來解釋。

他們不是沒有共情的能力,而是從小內外在的性格塑成(家庭背景,成長環境,所受教育,價值觀構建等因),或者經歷重大變故,使他們把情感封閉掉了(即單向的情感通道),別人進不去,他也不會想進入他人的情感世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