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凡是違背實事或與事實有出入的報道,都可以稱之為虛假新聞。

1、給新聞事件當事人帶來困擾

2007年,江西電視臺都市頻道報道了《史上最惡毒的後媽虐童》這一虛假新聞,後來公安局查明那位媽媽並沒有虐童行為。可是除了幾家媒體澄清了事實以外,許多當初跟風報道的媒體都沒有道歉。這樣的虛假新聞給新聞當事人造成了精神傷害和生活困擾。還有很多關於名人的不實報道,都打擾到他們的正常生活,比如「金庸被死亡」,好端端的人被報道去世,金庸本人和家人朋友都會感到不舒服。2010年的《中國作協作家團入住總統套房》,這樣的新聞無疑會使這一羣體名譽受損。

2、給新聞中相關單位和個人帶來經濟損失

2006年《銀監會擬發退市令,三城商行受警告》的報道刊出後,引起擠兌風波。兩天半的時間裡,衡陽城商行被支取現金1億多元。就因為記者根據錄音整理後寫成報道,把其他行誤聽成了衡陽城商行,給該企業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因記者失誤造成虛假新聞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所以,記者應該對自己的報道認真負責,避免失誤。同一年還有虛假新聞《廣州市面出現注水西瓜》,因為記者自己買了個西瓜感覺不對,就寫了報道,導致河南和廣東部分地區的西瓜賣不出去,瓜農利益受損。後來對西瓜質檢,卻沒有發現該記者所說的問題。這樣憑空論斷,實在缺乏記者該有的素養和職業道德。

3、給國家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2007年《美國校園槍擊案兇手初步認定為中國留學生》的新聞,在事件處於調查中就說初步認定為中國人。後來查明真相,兇手是韓國人。這則新聞無疑損害了中國人的國際形象,對中美關係也有不良影響。2008年《新快報》《孫中山是韓國人》的虛假報道,煽動了中國人反對韓國的情緒,破壞兩國的友好關係。這種新聞的影響是國際化的,所以記者在處理國際層面的報道時,更應該謹慎,認真核實再刊發。

4、使新聞行業聲譽受損

關於正面人物的報道,故意拔高誇大事實,以期換取同情和讚美,這種做法磨滅了受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還有一些虛假報道被商業策劃所利用,在受眾誇讚「最美女孩」時,卻被證實是虛假的、有意策劃的,讓人心生涼意。

媒體應該是社會公器,捍衛公眾利益,可是頻頻出現虛假新聞,使整個新聞行業聲譽受損,讓受眾無法相信媒體存在的價值。虛假新聞危害眾多,新聞媒體記者要秉承職業操守,拒絕虛假新聞,以捍衛新聞事業的尊嚴。

拒絕假新聞,還世界一片凈土!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新聞出現反轉,有的時候不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假新聞」,但是隨著深入挖掘會發現之前的報道有誤。尤其是微博上,很多媒體/自媒體爭相報道有強爭議性的話題以此搶奪大眾眼球增加自己的流量。太注重時效性的後果就是犧牲準確度。事實和真相究竟什麼,眼見就能保證為實了嗎?媒體到底應該起什麼樣的作用?新聞相關的ethical concern可太多了,而沒受過專業訓練的許多自媒體大多都是「來料加工」缺乏核實真相的能力(或為了搶佔頭條放棄核實真相),又偏偏措辭激烈煽動力極強。

很基礎的,一般我個人判斷消息可信度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消息來源(是否是權威媒體、是否有多個消息渠道驗證同一信息);

2. 是否有明顯傾向性(如只提供一方觀點或言論);

3. 措辭是否恰當(是否客觀,如有主觀性強的用詞是否有足夠證據支持)。

人的情緒是很容易被操縱的。也許這些不假思索亂髮假新聞的人並非用心險惡欺騙大眾、只是想給自己的賬號炒炒熱度。但不想被莫名其妙利用的話,以後再看新聞的時候可以多思考思考以上這幾條。


違背了新聞的意義,真正的新聞工作者不會違背使命做假新聞的。

其實吧,我在fb上看到臺灣人說大陸的非洲豬瘟怎麼怎麼嚴重然後死了多少人。他們還在那意淫讓非洲豬瘟滅絕大陸人呢。但是他們就信了。也不知道查一查這個新聞裏說的非洲豬瘟是不是人畜共患病。所以看到了後我堅決懟了一番。最有名的假新聞是蘋果日報(此媒體給人感覺就是舔歐美而反中華。)


假新聞泛濫主要還是因為互聯網的普及,近乎免費的獲取信息成本產生很多依靠吸引流量賺錢的人,既然是賺錢肯定最求低成本,那不經考據的編造假新聞,挑動情緒必然成為這些人的最佳選擇。

最有效遏制假新聞的方法就是提高獲取流量的成本,具體怎麼做的話我也一時答不上來。


假新聞只是蹭熱度,有的危言聳聽,不必當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