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凡是违背实事或与事实有出入的报道,都可以称之为虚假新闻。

1、给新闻事件当事人带来困扰

2007年,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了《史上最恶毒的后妈虐童》这一虚假新闻,后来公安局查明那位妈妈并没有虐童行为。可是除了几家媒体澄清了事实以外,许多当初跟风报道的媒体都没有道歉。这样的虚假新闻给新闻当事人造成了精神伤害和生活困扰。还有很多关于名人的不实报道,都打扰到他们的正常生活,比如「金庸被死亡」,好端端的人被报道去世,金庸本人和家人朋友都会感到不舒服。2010年的《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这样的新闻无疑会使这一群体名誉受损。

2、给新闻中相关单位和个人带来经济损失

2006年《银监会拟发退市令,三城商行受警告》的报道刊出后,引起挤兑风波。两天半的时间里,衡阳城商行被支取现金1亿多元。就因为记者根据录音整理后写成报道,把其他行误听成了衡阳城商行,给该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因记者失误造成虚假新闻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记者应该对自己的报道认真负责,避免失误。同一年还有虚假新闻《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因为记者自己买了个西瓜感觉不对,就写了报道,导致河南和广东部分地区的西瓜卖不出去,瓜农利益受损。后来对西瓜质检,却没有发现该记者所说的问题。这样凭空论断,实在缺乏记者该有的素养和职业道德。

3、给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2007年《美国校园枪击案凶手初步认定为中国留学生》的新闻,在事件处于调查中就说初步认定为中国人。后来查明真相,凶手是韩国人。这则新闻无疑损害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对中美关系也有不良影响。2008年《新快报》《孙中山是韩国人》的虚假报道,煽动了中国人反对韩国的情绪,破坏两国的友好关系。这种新闻的影响是国际化的,所以记者在处理国际层面的报道时,更应该谨慎,认真核实再刊发。

4、使新闻行业声誉受损

关于正面人物的报道,故意拔高夸大事实,以期换取同情和赞美,这种做法磨灭了受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还有一些虚假报道被商业策划所利用,在受众夸赞「最美女孩」时,却被证实是虚假的、有意策划的,让人心生凉意。

媒体应该是社会公器,捍卫公众利益,可是频频出现虚假新闻,使整个新闻行业声誉受损,让受众无法相信媒体存在的价值。虚假新闻危害众多,新闻媒体记者要秉承职业操守,拒绝虚假新闻,以捍卫新闻事业的尊严。

拒绝假新闻,还世界一片净土!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新闻出现反转,有的时候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假新闻」,但是随著深入挖掘会发现之前的报道有误。尤其是微博上,很多媒体/自媒体争相报道有强争议性的话题以此抢夺大众眼球增加自己的流量。太注重时效性的后果就是牺牲准确度。事实和真相究竟什么,眼见就能保证为实了吗?媒体到底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新闻相关的ethical concern可太多了,而没受过专业训练的许多自媒体大多都是「来料加工」缺乏核实真相的能力(或为了抢占头条放弃核实真相),又偏偏措辞激烈煽动力极强。

很基础的,一般我个人判断消息可信度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消息来源(是否是权威媒体、是否有多个消息渠道验证同一信息);

2. 是否有明显倾向性(如只提供一方观点或言论);

3. 措辞是否恰当(是否客观,如有主观性强的用词是否有足够证据支持)。

人的情绪是很容易被操纵的。也许这些不假思索乱发假新闻的人并非用心险恶欺骗大众、只是想给自己的账号炒炒热度。但不想被莫名其妙利用的话,以后再看新闻的时候可以多思考思考以上这几条。


违背了新闻的意义,真正的新闻工作者不会违背使命做假新闻的。

其实吧,我在fb上看到台湾人说大陆的非洲猪瘟怎么怎么严重然后死了多少人。他们还在那意淫让非洲猪瘟灭绝大陆人呢。但是他们就信了。也不知道查一查这个新闻里说的非洲猪瘟是不是人畜共患病。所以看到了后我坚决怼了一番。最有名的假新闻是苹果日报(此媒体给人感觉就是舔欧美而反中华。)


假新闻泛滥主要还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近乎免费的获取信息成本产生很多依靠吸引流量赚钱的人,既然是赚钱肯定最求低成本,那不经考据的编造假新闻,挑动情绪必然成为这些人的最佳选择。

最有效遏制假新闻的方法就是提高获取流量的成本,具体怎么做的话我也一时答不上来。


假新闻只是蹭热度,有的危言耸听,不必当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