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見

#こく 國 -k

#ち 秩 -t

#ちょう 蝶 -p


日語的漢字音讀有吳音、漢音、唐音、慣用音等。不字在中古有流攝和臻攝的兩類讀音。流攝對應的吳音是ふ,漢音是ふう。臻攝對應的吳音是ほち,漢音是ふつ。另外不字還有慣用音ふ和ぶ。

可以看到ほち和ふつ都保留了入聲,而一般常用的讀音則是吳音的ふ和慣用音的ふ、ぶ。


因為日語那個「不」對應的是普通話fǒu。


有可能「不」字在中古主流讀音就是實現為喉塞音韻尾的。喉塞音韻尾日語對譯只能忽略。

這樣和上古的讀音也能對上(讀若否),也就是說從上古到中古到官話這個字讀的一直都是滯古層,最後喉塞音脫落才是規則演變。

韻書歸進物韻可能是韻書取相近讀音記,也有可能當時就有這個音系內的讀音變體,發展為了現代粵語客家話等的讀音。


我講一個不太相關的例子。「不」有時也當作假名使用,如人名「藤原不比等」(ふじわらのふひと),因為對應本土的開音節,所以本來就沒有韻尾。


主要還是「不」這個字讀音太多,光是廣韻就記載了三個讀音,其中一個平聲、一個上聲、一個入聲。廣韻解釋說這三個讀音的含義都是「弗也」,也就是否定。可以理解為吳語中「不」這個字來自於中古漢語的入聲音,而日語發音可能來自於平/上聲。順帶一提,不讀入聲時對應現代漢語「fǒu」,這個讀法起碼在讀一些古文時還是保留的。

置於提到的「國」、「秩」、「蝶」三字則情況不太一樣。日語p/t/k三個尾音,其實在現代日語中並不是完全保留的。t、k大部分都保留下來了,基本上是ち、つ、き、く這樣的結尾,但p並非完全保留。個別的字中p會以ふ的形式留下來,但大多情況則與ng一樣,變成了う或い,現代日語表現為おう、えい、よう、ゆう這樣的讀音。比如「甲」一字,古代讀音「かふ」,現代讀音p脫落,變為「こう」;蝶一字也是一樣,古代讀音てふ,現代p脫落後變為ちょう;再如「十」一字,古代讀音「じふ」,現代p脫落才讀成「じゅう」。


「不」是常見字。我認為實際情況是古代日本人根本不會讀ふつ的讀音,而是直接讀fut的音,後來才舒化了。古代日本人可是會讀入聲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