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不是冷冰冰的,当你阅读一段文字,你不仅在跟作者共情,也在跟千千万万个为这段文字动容的读者共情。

文字的力量来源于人们心底,不是幡动,是心动,只要你有心,就可以透过文字看到无数人的心绪与故事,只要你希望文字慰藉你,文字就能慰藉你。

同样,只要你拥抱文字,就能感受它的热度。但拥抱文字的前提,是拥抱自己。


文字并不冰冷,它也有灵魂。


文字,本身呈现在屏幕或者纸张上,就已经是一种冷冰冰的形式了。

因为本来呈现在视线眼中的文字就不具备物理意义上的温度。你无法触碰它,也无法通过空气感受到它的温度。

但毫无意义的是:文字是拥有力量的。

这个力量在于当你选择阅读它的时候,自身的思考,从内心向外的一种理解、接收,以及那句话是你想表达却表达不出的东西。

而这些无形的力,通过文字的形式传递了出去。有的时候成为了力量,有的时候慰藉了人心。

文字本身就是通过每一个字组成词语,再通过字和词语组成句子,而当它们呈现出来的时候,除了文字本身博大精深所带来的「信息」与自身内心的思考所溢出的情感以外。

阅读文字是可以感受到真诚的。

而这些都让冷冰冰的文字拥有了慰藉人心的力量。


连看到文字,都已觉冰冷,当然不能慰藉啦。

看来只有数字,才可慰藉人心。

什么数字那么厉害?银行户口结余数字,愈多愈能慰藉。


不好说,但是,冷冰冰的数字是不能慰藉我的心。


很显然,不能。永远永远不要相信所谓感同身受。


谢邀。冰冷的文字,都是内心热烈渴望的无法填充的另一种慰借方式。


文字怎会是冰冷的?

他有不同的温度。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文字从诞生之际起,就被赋予不同的情感与意义,这些微妙的不同质的元素就会在悄然之间被调和成不同的温度。

温度是抽象的,带来的感受和思考确是真的。


我觉得文字是可以安慰人心的,但是也得看人了,经历的多的人,你在他面前说再多的话也只不过是心灵鸡汤,都是一堆废话,还不如实际行动来的实在。


能慰藉人心的文字应该是暖暖的,甜甜的,像阴天过后的太阳,不会那么刺眼,照在身上直达心底。


语言这东西,在表达爱意的时候是那么无力,在表达伤害的时候却又如此锋利。


可以的。

文字不是冰冷的,因为它无时不刻、或多或少地体现著陈述者的思想、感情、见解、视觉等等。

同时,当读书看到这段文字时,他免不了会思考,注入自己的感情,试著在这段文字中找到与陈述者的共鸣,自发建立起联系。

当文字被组合成为句子的时候,它就有了生机活力,现实场景,大都可以通过文字描绘与再现。

你想一下:

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

没有见过真正的秋天景色的人,也能与古人共赏诗意秋色。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没有来过杏花江南的人,也能感受春风拂面,杨柳依依。

文字是有力量的,在于描绘、记录、传达、共鸣。

昨天的我坐在图书馆的自习室,却没有一点看书学习的动力。(正在考研备考,但觉得毫无动力)

然后我翻知乎,看了一个关于毛主席的回答,其中有一个评论是这样的「与思想的光辉相比,文字显得苍白了许多」

你再想一下:

历史的江流奔腾不息,在冲波逆折处更显壮丽

这是我收藏人民日报刊文中非常喜欢的一句。

下面的关于抗疫宣言系列,是现在时代与历史的角度所写的文章,字句都很有力量,理性与感性并存。

用了可能半个小时看完三篇文章,很有共鸣,立场极高,立意极深。

读到某处,甚至有种想要流泪的感觉。

不知道为什么,读完觉得很有力量,它们仿佛把这近一年来中国人民的抗疫长卷以更有劲更有力量的文章展现。

它告诉我,

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挡历史总体前进的趋势,

每个人都发著属于自己的光。

我惊叹于其处理信息与文字的能力,也能从每一次的阅读中,获取新的前进动力。

如果你觉得太宏观的文字不足以安慰你,那我觉得,音乐也可以。

还有就是,你不能仅靠文字来给你力量,安慰你,

因为,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也具有能动创造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