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屬於那種比較宅的人,平時不太愛出去玩。然後我現在的狀況是覺得是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朋友,過了這個階段兩個人沒了交集 再去聯繫對於別人可能是一種打擾 所以 玩的好的朋友 一點點斷了聯繫 心裡很難過 但又無可奈何


《那些要好的朋友 為何在歲月的長河裡漸行漸遠》

01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條需要一直走下去的路,伴隨著光陰流逝直到終點。朋友就似那路邊的風景,又似那交錯道路上的另一個行人。

在看淡歷程的最後一寸光陰里回顧,或許一切都只是過客,但我們總希望與那交錯的行人進行攀談,或歡笑、或離愁、或傷感、或眷念,用以證明在這漫長的歲月里自己並不孤單。

我們試圖珍惜每一個擦肩,卻總是在勉強與嘆息後漸行漸遠。

你有多少個已經不再聯繫的同學;

你有多少個似乎記不起名字的兄弟;

偶有一天,你想起發黃的教室里,牆壁不知道被哪些調皮的傢伙摳出無數凹凸,他就站在旁邊把墨水瓶遞給你;

偶有一天,你又想起在喧囂的燒烤攤前,隔壁還不停的叫喚老闆再來一件啤酒,他卻躺在桌子上伶仃大醉。

你在回憶中發獃發笑,突然你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他叫什麼來著?」你想了半天沒想起,索性你搖了搖頭,不再想了。

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會變成你一輩子的朋友,同樣每一個人也會從很好的朋友變成路人。

你甚至時而嘆息,「朋友到底是什麼?」

你以為朋友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坦然,卻只留給你「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落寞。所以但願能長久,卻只能千里共嬋娟。

我有一個表哥,我十歲時他偷偷的教我抽煙。我十五歲時,他送給我一個筆記本,上面寫了滿滿的兩頁字,內容記不清了,差不多就是告訴我,一寸光陰一寸金,珍惜現在的時光,好好學習。我當時覺得他好啰嗦,怎麼跟大人一個樣。那時他剛剛輟學在深圳打工。春節的時候他風風光光的回老家,給我帶了很多禮物。我對他的生活很嚮往,也很驕傲,因為我有一個大人做好朋友,所以經常給他寫信,哪怕覺得他的回信依然那麼無聊,總是勸解我要努力用功。後來我參加工作後才發現,他的每一封信都那麼真誠,每一個字都鏗鏘有力。再後來表哥也被歲月磨礪出了滄桑,他不再勸我了。我們也一直保持著在春節期間的相互問候。

內容大致如此:

在嗎?

在,咋了哥?

沒事,都好嗎?

好,問姑媽好。

嗯。空了回來玩。

嗯。

我們曾經是很好的朋友,現在是都想多說,卻無話可說。

02

朋友是關心、包容、共鳴三者的產物。而這三者又相互依存,必不可少。

關心與包容無非是代表著付出與理解,這需要的更多是換位思考。懂得尊重、懂得關愛、懂得放棄、懂得給予。懂得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展示你的能力,懂得在他最需要關懷的時候展示你的口才,懂得在他最落魄的時候展示你的大方,懂得在他最無理取鬧的時候展示你的大氣。最後更重要的是懂得不為收穫而給予。

如果你能做到這些,你就會擁有很好的朋友,但依然得不到一輩子的朋友。

屈原說:樂莫樂兮新相知。

朋友的持久性取決於在一個波段上持續共振的距離

有些朋友是這樣,有一段時間你很喜歡宵夜,他也很喜歡,所以你們成為了朋友;有一段時間你很喜歡啤酒,他也喜歡所以你們成為了朋友;還有些時候,你喜歡讀書,他也喜歡所以你們成為了朋友。或在旅行中、或者球場上、或在網吧、或在書店。不見得一起做了什麼,但一定會體現在一起說了什麼。如果某一天,這些東西,任何一方不再喜歡甚至感厭煩,那朋友之間的距離也會慢慢的疏遠。

我曾經有一個這樣的同事,有段時間我迷上了狼人殺,經常不知不覺就玩到了晚上兩點。那段時間我和他的關係特別好,原因是他是這方面的高手。是他教會了我如何在真實與慌言中模稜兩可,如何剖析慌言的心路歷程。差不多兩個月過後,我開始回憶這段生活,雖有著很強烈的體驗感,但無奈的覺得浪費了不少光陰。於是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方式,我開始騎自行車。於是我又加入了很多騎行群,認識了不少朋友。我慢慢的忘記了狼人殺的細節,直到有一天我那位同事再次給我提起他的心得時,我恍然間發現自己不在感興趣了。雖然我點頭應合著,但我知道那是一種疏遠。

03

還有一個高中的同學,大概兩三年前我一起討論共享經濟的誕生與崛起。我們一起感概小黃車帶來的突變和充電寶帶來的方便。兩年過後,他跑過來告訴我,他加入了一個共享充電寶的團隊。我當時建議他你不如加入一個刷臉支付的團隊,他大概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用他剛學的專業知識給我論證,刷臉支付的前景不如共享充電寶。當然我對兩個行業都很看好,並且不感興趣,但是他依然沒有說服我。我站在同學的立場,試圖從市場飽和度的角度去說服他,當然也起到了同樣的作用。就這樣很微妙的我們幾乎半年沒有聯繫。

如果你總是釋意放縱,或不求上進,那些原本值得珍惜的關愛正在漸行漸遠。

或許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永遠的朋友,只有那些階段性的朋友。

人們總是會覺得有些人升官發財過後就不再像以前那樣平易敬人的待你如初。你有沒有想過,只是他有了新的生活圈子,而這個圈子現在的你根本融不進去。

你覺得身邊的朋友慢慢的失去了以前的感覺,實際是你看不懂別人已經變化的人生。

04

同學總是會一起眷念那已逝去的青春,你們一起給老師起過我外號,你們一起在操場上罰站,你們一起在食堂里插隊,或許還在背鍋里一起追過某個老公,YY 過某個女明星。但這終究已經過去。沒有一個同學會靠回憶過一輩子,這種東西偶爾來一次就好。

聽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釋伽牟尼成佛過後,有一個乞丐經常提起他。而且經常在別的乞丐面前炫耀,說自己曾經與釋伽牟尼一起討飯的時候被狗給攆出來了。說完,其他的乞丐總是會帶著一種崇拜眼神看著他,他個人也非常的享受這種崇拜,然後擺出一副耀武揚威的姿態繼續討飯。我時常猜想,如果有一天釋伽牟尼真的見到他,也許會看在以前的交情上多給他兩根肉絲吧。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習慣了盡量遠離那些比我混得更好的同學。特別是那些說話我聽不懂的同學。原因有兩個,我不太能接受別人在我身上不停的找存在感;我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準備,以至於下次見面我能聽懂他在說什麼。

我很感謝那些比我走得更快的同學,這促使我一直在你後面奮力直追,或許距離很遠,但我從未停止。

那些要好的朋友 為何在歲月的長河裡漸行漸遠?

mp.weixin.qq.com圖標

信息來源於原創好文


沒刻意維持,順其自然。


容易散的我就從來沒維持過。

特別要好的朋友就算很久不見,見了面依然能扯很久。


人際關係不需要特別的去維持,順其自然就好,因為有些人你就算想維持,別人還未必願意!所以順其自然,做好自己,好好學習、好好生活、與人為善,其他的不用太在乎,孤獨是每個人都必須的經歷,年齡越大就會越孤獨。


平時要多走動,多聯繫,不要偷懶,不要怕麻煩別人,麻煩來麻煩去就加深感情了


友誼一段時間要好,然後平淡是合理的,這個是人與人之間的好奇心決定的,依賴伴隨著好奇降低而降低。主動聯繫會打擾是不合理的,主動聯繫包括有事主動求助,關心問候等,只要不總是給人帶來麻煩,就沒什麼打擾的說法。這裡另一個問題是自尊心,不主動也是人際關係障礙,也是內心自信心不足,低自尊心態,總是被動,跟隨等。還是要積極改善關係,關心別人也不是打擾,也不是討好,就是人情之間的一種溫馨感,在意感。會讓別人覺得被重視,惦記。同樣,別人也會報之以溫暖。


生活環境相似朋友的話,

要有信心,熱情冷卻後你主動對他來說也不一定是打擾呀,朋友這關係,維繫需要互相訴苦一般,接納一些,吐露一些就好。不要害怕自己心裡想像的那個朋友,沒溝通前都是自己在做鬥爭。


尊敬別人,尊敬自己,不分先後。


人際關係這種事,一方面需要自己刻意去聯繫+維護,另一方面就是你得有別人看得上的東西,比如,你有錢物,有技術有能力有思想,或者你有權,總之,你得有別人能在現在或將來「有利可圖」的方面,否則,你一無是處,對別人來說就是一種累贅,說不定還會帶來麻煩,那為什麼還要跟你建立所謂的人際關係呢?所以,宅,也不是不可以,任何事情,適而可止,當你宅到自己一無是處的時候,就是你滅亡的時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