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檢驗能力具體指什麼,是真實感嗎。現實感的定義是什麼。


嗨,我還以為是一個挺中醫中藥的問題。


我們平時思考問題的時候是根據被記錄的模型或者表徵來進行的,就像我們平時會通過地圖來找地方一樣。但是人內化的「地圖」並不總是對的。如果不加不加思考地照著走,可能時不時會把自己帶溝里去。所以會需要「現實檢驗能力」,看看自己認為的部分和實際情況有什麼區別。把一些已經是「自動化」了的東西重新整理一下,讓它更符合自己的需求。

人腦也是,杏仁體是用來記錄痛苦部分的,在人的早年比較活躍。但是杏仁體沒有精確處理問題的能力——能看到危險以及和危險有關的部分,並讓人採取行動。但是沒辦法分辨危險具體會怎麼發生。就像孩子能看到重要的人要離開,但是沒辦法分辨他們是再也不回來了,還是去去就回一樣。

而如果涉及到人和人的交往,這裡總是有很多不確定的成分。要處理這些更複雜的問題,和人腦的更高級的功能有關,而這些高級功能都是後天通過和人互動發展出來的。很多問題會導致一個人常常活在對過去的複雜感情和對未來的擔心裡,沒辦法體會現在發生了什麼。

現實檢驗能力也不是要人「充分認識客觀現實」,而是平衡客觀現實、生理問題、心理問題之間的矛盾

這對改善一個人的生活狀況有重要意義,所以在心理諮詢里通常會被作為重點來工作。但是這裡有幾個錯誤的做法:

①諮詢師會有糾正當事人感受的衝動。

總想告訴一個人什麼才是好的,什麼才是現實的,卻忽視了這個人情感上為此付出了哪些努力,又存在哪些矛盾。比如當事人說「我為了努力讓自己好起來,付出了很多」錯誤的做法是回「我們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balabala」。正確的做法可以是圍繞當事人的感受工作,聽懂這個人各部分的聲音,這樣才能看到一個人身上要改變的動力。如果一個人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感覺了,也就不存在發展出「現實檢驗能力」的基礎了。

②諮詢師會害怕談起自己。

雖然諮詢要圍繞當事人進行,但是實際上在諮詢室里,每個人都沒辦法逃避自己對對方的影響。雖然我們對別人的認識不是完全客觀的,但是也不代表我們完全沒有和別人建立真實聯繫的可能。理想情況下,人們可以在諮詢關係里談起很多平時有影響但又無法討論的問題,並在關係里看到自己和對方真實的狀態,這樣的關係才對生活有借鑒的意義。


舉個例子:關於恐懼

我比較擔心:我老闆下班時間找我讓我加班做東西。因為每次做東西都要到9點。到家10點多了。我住在城鄉結合部,晚上很黑,人少,很害怕遇到壞人。

我很害怕:那天老闆讓我提交一個文件,我忙別的,給忘了,我擔心老闆會炒掉我了,完了,我要沒工作了。

我很害怕:我不能上班了,我辭掉了工作。因為美國發生911事件發生,大樓里的人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就死了。我工作的大樓在我們鎮是標誌建築,而最近有些人因為拆遷,在和政府糾纏。

(這幾個例子也許不是很合適,臨時想的)

這幾種情況都是擔心和恐懼,那些在現實中發生的可能與擔心是符合的,那些是超過現實威脅的?

沒有現實檢驗能力:是說沒法衡量出自己的擔心或者其他情緒的現實性。過高或過低都是沒有現實檢驗。

一般諮詢中會通過討論,幫個案去進行現實檢驗。


現實檢驗能力就是,區分想像和現實、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一種能力。最常見的體現就是精神疾病患者,他們往往會把自己幻想的、臆想的當成現實,使得自己陷入混亂之中。

但其實正常人也存在現實檢驗能力不足,榮格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心理現實,也就是自己內心世界的現實,它有它自己的運行規律(大多是象徵、相似性等),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鬼,客觀現實中鬼是不存在的,但鬼存在人們的心理現實當中,是消極心理能量的一種體現;有好些時候人們常說看到鬼了,其實可能只是看到了心理現實當中的鬼的那個意象,把它當真了,這就是在那瞬間失去了現實檢驗能力。很多心理問題都有一個原因,就是把心理現實的東西當真了,比如他對我不友善,他討厭我,她/他喜歡我......這就是現實檢驗能力缺乏。


理論與現實存在差異,所以實驗才如此重要,而實驗也與現在存在一定差距。實驗室里可以忽略部分不確定因素,而現實這些因素是無法被忽略的!

所以現實與實驗存在一定差距,對於很多一部分人來說太過於依賴實驗數據!而過來人會告訴你,現實會給你答案!


在我看來沒什麼現實檢驗能力。我們的真實只是感官體驗與記憶而已。我們靠感官體驗感覺真實,靠記憶驗證自己是否在現實。很不靠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