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歷史上他們不會是單挑決定勝負。他們又不是計謀型的將領,那他們到底是起什麼作用的?


誰說勇武不重要?就算不用單挑,但要群毆啊。

關羽: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張飛: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張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黃忠:建安二十四年,黃忠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曹仁:遂被甲上馬,將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去賊百餘步,仁徑渡溝直前,沖入賊圍,牛金等乃得解。餘眾未盡出,仁復直還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數人,賊眾乃退。

大部分戰場上沒有那麼多機會施展計謀,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帶頭大哥的實力和膽魄決定全軍士氣,這就是關張的重要作用。

然後是統率能力。

戰場上隨時就會送命,幾萬人憑什麼聽你指揮?如何做到進攻時前赴後繼,撤退時不慌不亂,全軍上下萬眾一心、指哪打哪,這就要靠將領的統率水平了。

這方面可以先看個反面案例:

太祖拔白馬還,遣輜重循河而西。袁紹渡河追,卒與太祖遇。諸將皆恐,說太祖還保營,荀攸曰:「此所以禽敵,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輜重餌賊,賊競奔之,陳亂。乃縱步騎擊,大破之,斬其騎將文丑。

文丑的統率水平就明顯比較低下了,手下士兵看到糧草輜重就開始奔走搶掠,導致陣型大亂,最後兵敗身死。

對比一下張飛帶著二十騎在曹操大軍面前的表現,再對比一下趙雲在敗退時的表現:

亮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

這就是名將和普通將領的差距。

最後是戰術指揮和戰略意識。

隨著勢力不斷壯大,將領的作用也就不再局限於統兵和廝殺,還要有戰術指揮能力和一定的戰略意識,畢竟實戰不是遊戲,不可能每次出征都給你配個智力80+的軍師。

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關羽攻打樊城,屬於客場作戰,結果反而是本應更熟悉氣候地形的曹魏軍隊被淹了,這就體現了關羽的戰術指揮水平。而聯絡梁、郟、陸渾群盜,配合軍事進攻威脅曹魏腹地,已經屬於戰略層面了。

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縣。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飛所過戰克,與先主會於成都。

從荊州到成都千里迢迢,張飛身邊剛開始有諸葛亮,但是半路就分兵了,後續行軍路線如何設計、兵力如何分配、如何攻城、如何處理降將這些都要張飛自己決定,這也已經不只是戰術層面了,為什麼說張飛是具有獨當一面能力的將領,從這裡就能看出來。

以上,就是優秀武將的價值和作用。最後關羽因為糜芳反叛兵敗,張飛虐待士卒被殺,他們的一生也正好從正反兩面說明了《孫子兵法》中對「將」的解釋: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夫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苟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埸,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將;氣凌三軍,志輕強虜,怯於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將苑·將材》諸葛亮(?)

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寶亦以此頗自矜尚。

——《舊唐書·秦瓊傳》

遇春飛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應聲,奮戈直前。敵接其戈,乘勢躍而上,大呼跳蕩,元軍披靡。諸將乘之,遂拔採石,進取太平

——《明史·徐達常遇春列傳》

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後患,並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餘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

——《舊唐書》

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且不論臨陣指揮,哪怕關羽張飛別的本事都沒有,就是一高級兵,都能發揮出巨大作用。


說完武力,再說說臨陣指揮。這個問題太大,我就舉個簡單例子。

你發現某隻敵軍似乎開始陷入崩潰,你派出傳令兵,要求預備隊發動攻擊,等他們趕到位置的時候,敵人的預備隊早早到了。漏洞被堵住了,你的預備隊被堵在陣線外動彈不得。

然後你發現你的一支部隊可能快要潰退了,你派出傳令兵命令剛剛衝擊敵方弱點的預備隊返回堵住缺口,結果傳令兵還沒跑到預備隊,敵人的騎兵就衝破了陣線直入中軍,然後你被砍死了。

你不服,你總覺得是自己的傳令兵跑的太慢,自己才輸的。

但你不知道的是,早在你下令前20分鐘,敵人就看出自己的陣線有陷入崩潰的危險,而你的也有一隻部隊開始不支。等你下命令的時候,人家的援兵已經快到位了。

這就是優秀將領和普通將領之間如鴻溝一般的差距——他似乎並不比你聰明,也沒有用什麼埋伏縱火之類的奇謀,好像沒什麼了不起的,但就是比你早20分鐘看出局勢的變化。所以明明人一樣多,你就有力使不上,人家就總能以多欺少。


我小時候也有過這個疑惑。

那時候年紀小不懂事,看了幾本演義,以為將領就兩個工作:

一是單挑,陣前挑落敵將。二是籌策,埋伏偷襲火攻。

相比之下,第一種好LOW啊,將領居然可以是這種不用腦子的工作嗎?

當然是第二種逼格高啊,啥叫兵法?兵法即是計謀啊!

後來才發現錯得離譜。計謀只能算是兵法的尾端,是勝敗落定前的最後一步棋。前面的工作還多著呢。

所以智謀之士,肯定能當好將軍嗎?恐怕未必。好的將領,往往是複合型人才。

將領的主要職責,首在治軍。

一支部隊能不能勝,不是在戰時才能體現出來,而是在平時訓練就可窺見端倪。

治軍之要,又在三點。一是單兵素質,二是組織紀律性,三是隊伍的精神氣質。

先說單兵素質。解放軍戰士為啥要練軍體拳?《亮劍》里李雲龍為啥要跟獨立團戰士單挑?

這都是基於一個簡單的邏輯。單兵素養是部隊戰鬥力的重要組成方面,而部隊主官的個人能力,又對提升兵員素質具有很強的示範帶頭作用。

這還是熱兵器時代的情況,在三國冷兵器時代則尤甚。

再說組織紀律性。這個主要是靠賞罰分明,其次要看將領是否能與士兵同甘共苦,有些計謀型人才也是未必能做到的。

最後是部隊的精神氣質。還是說《亮劍》,裡面拋出了一個很明確的觀點:部隊軍事主官對部隊精神氣質影響巨大。將領悍勇,則部隊悍不畏死;將領堅韌,則部隊百折不撓。你很難想像,一個只有謀而無勇的將領,能帶出來一幫嗷嗷叫的兵。

將領治軍有方,則部隊戰鬥力強。這樣的隊伍,執行計謀更加有效。即便中了敵方的計謀,被包圍、被偷襲,也能很快反應過來,很有可能殺出重圍甚至逆勢翻盤。所謂不可勝在己,可勝在人,正是這個道理。

將領的戰時責任,則在致勝。

致勝也並非全在計謀,更在行軍布陣、在士卒用命。(後勤之類這裡就不討論了)

先說行軍布陣。行軍如何防止逃兵?如何偵查敵軍埋伏?如何防止部隊混亂?布陣如何發揮兵種配合?如何佔據地利優勢?如何變陣應敵?這些都是非常專業的,不是所謂計謀就能搞定的。

再說士卒用命。靠什麼,靠士氣。最笨也最好用的辦法,身先士卒。所謂的單挑也許沒什麼實際操作性,但將領一馬當先,手起刀落就是敵方人頭落地,這對士氣的影響多大?狹路相逢勇者勝,能夠激發士兵的血勇之氣,是一個將領的重要素質之一。

最後才是計謀,多算勝,少算不勝,這當然也十分重要。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計謀便是奇,奇不能脫離正。非正無以言奇。

說了這麼多,只想說明關張這種「萬人敵」的武將,是有很大優勢的。更何況,關張絕非只會單挑而已。其統帥能力也足可傲視群雄。

即便是計謀,也並非他們的弱項。

關羽水淹七軍,不正是他計謀的體現嗎?


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對於兵家的分類有三:兵形勢,兵技巧,兵權謀(陰陽)。

歷來都說,項羽是兵形勢一派的代表人物,那就看看兵形勢的統括定義:

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換句話說,兵形勢就是所謂的戰場指揮,臨敵戰術技巧,如何進軍,如何行軍,如何配置兵力,什麼時候出擊,怎樣出擊,這些是兵形勢一派的主要內容。

作為兵形勢家的代表人物,項羽除了武藝千古無二之外,戰術指揮也是一流水平。

另外兩家,兵技巧家: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

兵權謀家: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形勢,技巧,權謀代表了歷來兵家的三大技能:戰術,治軍,戰略。側重於哪一種技能,則可以當做哪一家的人物。

事實上,歷代的所有名將基本全都可以算是兵形勢家的。

順便一提,剛才提到的內容里應該可以發現,兵家的技能里基本沒有計謀什麼事。

實際上,自古以來,戰場上就很少有小說中出現的所謂計謀之說。

所謂三十六計,其功效又分為六類,分別是勝戰,敵戰,攻戰,並戰,混戰,敗戰。

說白了,三十六計就是在講:

1. 己方大優勢的時候該怎麼搞事。

2. 雙方焦灼的時候怎麼製造機會。

3. 進攻要怎麼打能更有效率。

4. 在混戰的時候如何當好攪屎棍。

5. 友軍捅屁眼了該怎麼救急。

6. 打輸了該怎麼自保。

除了第一類勝戰計講的是戰略層面,第六類敗戰計涉及外交內容之外,其他四類全都是戰爭中的實操。

換句話說,三十六計基本就是兵形勢家的戰術內容,雜以一部分兵權謀家的戰略思想。

兵家的計謀,大概就是這麼個玩意兒。

你覺得關羽張飛不會計謀嗎?

關羽襄樊北伐,至少有三十六計里混水摸魚,趁火打劫,以逸待勞,關門捉賊這麼幾條。

張飛破張頜,則是一個很典型的調虎離山。

這些可都是他們在歷史上,自己獨自干出來的。

可以這麼說,能夠成名的大將,即使有武勇之名,也至少是戰術大師。

只有武功高強,不懂什麼戰略戰術的,詳見卞莊子。

大名鼎鼎的劍客,最後不還是死在戰場上?

又比如曹沫,一國之勇士,但最後還是當個刺客更加成功。

當然,武功高強不是沒有用處的。

尖兵對於兵形勢的作用同樣重要,那就是帶動士氣。

為什麼史書在記載武將戰功的時候,對於先登這件事有特殊重視?

因為一個強有力的尖兵,真的可以大幅度提升軍隊的士氣。項羽的武勇之名就是這麼來的,天下無雙的武藝+一流的戰術水平才造就了項羽。

同樣,例如張遼,有答主拿被吳起斬殺的尖兵來和張遼做對比,非常不恰當。

吳起殺勇士,是為了鞏固軍令,而那個勇士也只是在兩軍焦灼之時,逞匹夫之勇亂軍令殺人,這和張遼突襲的概念完全不一樣。

張遼的突襲,是有組織有預謀的,目的就是趁著十萬立足未穩,狠狠地打擊一下十萬的士氣,為後續的守城提供優勢條件。

勇將必須有戰術作為支持,沒有戰術的勇是匹夫之勇,能讓武勇與戰術配合才是真正的名將。

關羽,張飛,張遼,三國的大多數名將,乃至歷史上絕大多數名將,都是這種人。


不是計謀型將領?

有勇無謀?

首先要明確一點,關羽張飛,不是文盲,不是有勇無謀。

而且關羽還是全能型統帥,步戰,馬戰,水戰,攻城守城,樣樣精通,不虧是熟讀春秋的人。

張飛165年生人,184年,少年張飛跟隨劉備抗擊黃巾軍,之後打敗呂布,被封為中郎將(官方的)

劉備兵敗長坂坡,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僅憑20騎做疑兵就成功阻擋了追兵。這裡是用少量騎兵做了疑兵之計,可不是憑藉個人勇猛才能做得到的。

後攻打益州,也展現了張飛的勇猛

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後轉在南郡。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縣。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

飛呵顏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飛怒,令左右牽去斫頭,顏色不變,曰:「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華陽國志曰:初,先主入蜀,至巴郡,顏拊心嘆曰:「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也!」】飛所過戰克,與先主會於成都。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餘頒賜各有差,以飛領巴西太守。郃別督諸軍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蒙頭、盪石,與飛相拒五十餘日。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間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

後世的評價都是說關羽張飛皆萬人敵,起什麼作用?

核武器威懾的作用,有關羽張飛在,誰敢亂來?

劉備拿張飛帶1000兵跟周瑜換2000兵馬,周瑜都高興的跟個孩子一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