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家附近為例,周圍有好幾家大型連鎖超市,我平日出去買東西,也都直奔大超市去。但也發現家附近還分布著好些家小賣部。

想知道在現在大型連鎖商超這麼多的情況下,小賣店是靠什麼生存下來的?


小賣部還沒有消亡,是因為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賣部、其實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剛需」

大家對小賣部的印象,很多可能還停留在小區或學校門口裝修比較簡陋、商品種類很單一,有時候甚至連拿100塊錢去買東西都找不開的小地方。

這麼多年過去了,各類新型的超市陸續崛起——大到像盒馬這樣的高端超市,小到像711、羅森這樣的小便利店遍布,但我們卻依然能夠看到小賣部的身影。

而像小賣部這樣的線下小店之所以能在大型連鎖超商和新型連鎖便利店的擠壓下夾縫求生,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定位有差異。

如果說超商和連鎖便利店是小資和豐富,那小賣部就是煙火氣+便捷

我一個常年生活在北京的好閨蜜,經常跟我吐槽的是住在「地廣人稀」的順義郊區,想去超市買個菜、出門都需要勇氣,因為距離實在是太遠了。

而拯救她的,正是小區門口不起眼的小賣部。

這樣的小賣部,並不是什麼知名品牌,也就是「XX社區生活便利店」,但裡面的商品種類並不單一。蔬菜和水果雖然不能說是應有盡有,但是滿足日常需求的十幾、二十個種類都還是日常供應必備;油鹽醬醋等調料就更不用說;就連很多進口的小零食和速食(比如前段時間就有韓國網紅的火雞面),都偶爾可以看到。

結賬的時候也不再是只可以用現金,現在小賣部里的人員收款都用上了pos機或二維碼收款,如果你冷不防掏出現金、還有可能讓他們為難。

這樣的小賣部,雖然不能說多豐富、別緻,但是確實閨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小賣部里常年生意都不錯,還在門口設了幾張桌子和陽傘、賣起了小啤酒。每次閨蜜下班回來經過門前,都可以看到有外國人坐在門口喝著小酒、聊著天,好不愜意。

當然上面說的,是比較幸運、生意比較好的例子。

現實事情是,小賣店的數量的確是在逐年減少。而這主要的原因,正是大型連鎖超市和連鎖便利店的擴張。

網上的一組數據顯示,據調研2020年7月的數據,生意變差、流水下滑的小店比去年同期多出60%以上。

很多的小賣部敵不過開的越來越多、輻射半徑越來越小的超商,根本原因在於商品的價格高、不具有競爭力,以及商品的種類較為單一、無法滿足大家的需求

商品價格較高,是因為傳統小店處於供應鏈的最末端,想要拿到貨,中間至少要經過4級以上的經銷商。而經過經銷商們的層層盤剝,不僅採購的價格變高、沒辦法跟大型連鎖超商這樣在議價方面擁有很強話語權的商家相比,而且採購到的產品質量也沒有辦法得到保證。

傳統的小賣部,想要進貨,都只能一家家的去談貨源、一家家的去確定。

而小賣部多是家庭式經營,本來一天超過12小時的營業時間就已經佔據了大多數的時間、經營者根本沒有辦法對接更多的貨源商家。同時,由於小賣部的庫存地點本就不大,如果進過多的商品、沒辦法及時賣掉的話,庫存的擠壓也讓這樣的小賣部無法承受。

但可喜的是,我們的生活中,仍然還有一些能夠滿足我們日常生活需求的小賣部存在,並且存活的很好,這一切,都離不開這些小賣部的數字化轉型。

與上面那組數據相反的是,雖然60%的小店都經歷了銷售下滑,但仍然有20%的小店營業額出現了逆勢增長。這其中,40%以上的小店做外賣生意,30%以上做社區團購,平均每月獲得超過7000元的額外流水。

正是互聯網+大數據的加持,讓這些傳統的小店迎來了生機。

小店的優勢在於煙火氣和融入社區,在社區里的便利店,往往來的顧客都是小區里的住戶,一來二去就熟悉了、自然就喜歡多在店裡消費。這既是傳統小店的優勢,也是發展的瓶頸。

藉助了互聯網+大數據,許多的傳統小店都上線了外賣平台,這就讓不止是本小區里的消費者可以知道小賣,隔壁小區甚至方圓1公里之內有需求的消費者,都可以通過線上下單的形式來購買產品,也就為小店增加了更多客源。

同時,在進貨渠道方面,藉助數字化互聯網,許多的小店都可以通過平台來進行採購,平台上的產品種類豐富、而且價格統一、質量有保障,可以說是一鍵直通,幫助小店解決了進貨的煩惱。

我常去的小區里的小賣部老闆就曾說,他們現在進貨,基本上80%都是在像零售通這樣的平台上完成的,剩下的20%才是常年累積下來的人情和貨源。這樣不僅省心省力,而且送貨的時效性也很高,省去了倉儲貨品積壓的煩惱。

對這樣的小店更好的消息,是普通的消費者其實對這樣的小店仍然是有很高的需求的。

網上曾有一組數據現實,全國現在只有13萬家連鎖便利店,而中國的人口高達14億。顯然,13萬家的連鎖便利店是沒辦法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的。

而這也給小店帶來了生機。在互聯網+大數據的加持下,儘快推動傳統小店向現在許多經營很好的小店一樣,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才是更多傳統小商家和經營者的生存之道。

有了這樣的平台、各類平台的發展升級相助、以及各類對於小店向「數字小店」升級的貸款優惠政策,相信有越來越多的小店都可以蓬勃發展、達成日銷售額破1萬這樣的「小目標」。

對於人們來說,小賣部不僅是童年延續到現在的回憶,更是便捷和煙火氣的象徵

而想要活下去的小賣部就必須進行數字化的轉型,這不僅是對普通消費者的滿足,也是小賣部自身發展的良好趨勢。


商業法則之一:

在核心競爭力不變的前提下,一種商業模式,永遠不會幹掉同質化的另一種。

比較經典的案例就是當年諾基亞手機一家獨大,但是其它同類產品依然有市場份額。

最後幹掉諾基亞的是誰?

是蘋果和安卓。

只有技術的飛躍才能打破原有的市場格局,重新建立規則和用戶配額。

因為智能機和之前的手機相比,核心競爭力變了,從通話發展到攜帶型電腦級,是質的飛躍。

同理,漢堡王沒有打敗麥當勞和肯德基,甚至一些山寨快餐品牌也還有生存空間,因為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一樣的,就是填飽肚子。

但如果未來出現一種快餐,除了能吃飽以外,還能讓你瞬間變好看了,那麼原有的快餐業格局就完犢子。

類似的原型在商品交易里有很多,不啰嗦了,自己都能想到。

那麼說回商超行業。

它們的核心競爭力完全一樣,都是零售嘛,買東西而已。

但經營理念不一樣。

大超市勝在品類全,供應足,走貨量大因此貨品更加新鮮,甚至有些超市利用品牌優勢能拿到更便宜的進價,零售價更低。

但雜貨店則是勝在星羅棋布,哪哪都有,而且很多雜貨店的營業時間更長,大超市關門了它還點著燈。同時,小雜貨店船小好調頭,經營模式與時俱進,學校附近的提供列印服務;小區附近的提供快遞代收;政府辦事部門附近的提供拍照影印;醫院附近的提供小卡片,上邊寫著殯葬一條龍;酒店附近的小賣部就厲害了,給你發內種挺好看挺上頭的小卡片……

這就是它們各自不同的生存之道。

所以,只有新零售業務從根本上顛覆行業,則大超市小雜貨店,才能被完全替代。

而新零售目前的狀態是成本仍然比較高,畢竟人力和設備投入在那擺著呢,未來假如有一天無人機直接從倉儲地運送貨物直達用戶窗戶外邊,一切中間環節成本歸零,則固有的零售格局才徹底玩蛋去。

而中間節約出來的成本空間很大,到底是讓利於消費者,還是寡頭納入懷中歸為利潤,還是兩邊各半,這個就複雜了,暫不細說。

延伸一下,其實在社會人文領域,同類打敗同類,魔法幹掉魔法的情況,也不會存在。

按蘇聯解體前的舊世界來看,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爭奪老大,但第三世界儘管科技,軍備,金融領域都遠遠落後,而到了今天,第三世界的兄弟們仍然拿著低配手機穿著廉價衛衣,跟那載歌載舞呢……

因為大家的核心競爭力都是人類,儘管各方面差異一直有,不過高能陣營永遠不能徹底幹掉原始陣營。

社會的多意識形態並存的狀況,除非有更高等的,滿懷敵意的文明來到地球,否則將永存。

商業,人文,科技,看似毫不相關,實則是交融並存的,鬥爭不斷的,螺旋上升的。

這就很妙。

這個結構也是目前人類最適合在互相DISS中發展的模型。

畢竟沒有人希望真的有高等文明,一群不是人的外星人,來教人怎麼做人吧?

這就很三體很降臨派了,不提倡它。

接受現實世界,接受小賣部,它還是個孩子。


以前在外賣行業還沒崛起的時候,我曾持續關注過一家叫做「快書包」的公司。

快書包提供的服務就是,在你下單的半小時內把你要買的東西送到你面前,在當年他們選擇的策略是精選產品,精選服務區域,只開通幾個城市的幾個區域,然後在這些區域內建立倉庫點,當然為了保證送貨的時效性,他們也會用自己的員工去送貨,很多時候老闆自己也親自上陣送貨。

其實這家公司的用戶還真不少,而且還有很多鐵杆用戶,在網上寫自己的購物體驗,做免費宣傳。

最後的結果仍然是,支撐不下去,公司關閉了。

因為很難支撐這種業務模式。

但半小時內送到面前的這種服務卻一直都是一些群體的硬需求。很多寫字樓的上班族在下午四點鐘忽然餓了,公司又不像某幾個大廠一樣會提供免費零食,樓下又沒有便利店,於是就只能讓人跑腿兒幫自己買。

當時在分析這個商業案例的時候,就有人說,對於上海這種到處都是便利店的城市,實在想吃什麼零食了,或者想買什麼用品了,直接下樓一趟,幾分鐘就搞定了。而那些便利店不多的城市的潛在用戶,一般承受不起快書包的精選產品的定價,如果選一些平價的商品,就很難把倉庫和人工配送的成本覆蓋,最後的結果就是這種業務做不下去。

後來發生了什麼大家就都知道了,外賣催生出了城市裡的一個叫做騎手的職業。

再後來為了讓非飯點時間的騎手也能有活兒干,外賣平台也漸漸引入了便利店的業務。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當年京東還有一個叫做京東到家的App,最早做的就是這些業務,我當時用京東到家下單,來送貨的竟然是一個餓了么騎手。

現在各種配送服務做得越來越到位了,最近市場上廝殺的就是買菜類App,幫你解決回家想自己做飯,又懶得逛菜市場的問題,生鮮果蔬半小時送到家,從此不再擔心自己沒有住在「盒」區房

但是,如果你下班回家的路上,快到家門口時,就有菜市場或者小賣部呢?

你是不是就會順手買了?

這時候你不再覺得,你在小賣部買東西比在超市買貴了,你會覺得,你省了一筆配送費。

就像你在回家的路上順道在店裡吃了頓豬腳飯一樣,和回家再叫外賣相比,你省了配送費和平台的抽成。

而這就是這些實體店存在的意義。


簡單地說,人懶。

現實里,很多人,買東西,是散著買的,要煙了,要飲料了,等等去買,一包,一瓶。

這個情況下,小賣部的優勢就是,非常方便,方便到你一走進去就看到你想要的,甚至只要多走幾部,然後拿了轉身就可以付款出門,非常非常方便。

如果你熟練的話,可以半分鐘之內完成這些。

而且現在小賣部都是迷你超市,自己拿東西去付錢,以前還得問,老闆拿,你付錢,還得找零,小賣部往往又是大爺大媽。。

現在基本都是,問一下多少錢,不熟悉的問一下在哪裡。

類似的很多小超市你會發現煙酒這些都是和收銀台分開的。

這就是小賣部的優勢,是大超市不能替代的。。

不是每個人要買東西了都是大包小包,買很多,恰恰是需要一點點,同樣不希望花很多時間去買。

出差在外,喝飲料都是去小賣部的。一點點大的地,非常好找,多的也就幾排貨架,非常緊湊,不會像超市,你轉個半天。

如果有心你可以觀察一下,小賣部的客戶使用塑料袋的有多少。

小賣部一分鐘不到就可以找到的東西,中超市至少翻倍,大超市,不好意思,那就是翻翻倍了。我熟知超市的布局,基本上是直奔目的地,就這去一趟超市買幾百,幾樣東西,個把小時就去了。去掉浪費時間的部分,還是花了很多時間,所以輕易不去了。

小賣部快到什麼地步呢?

我們騎行的去小賣部買東西基本不鎖車,因為很快,完全可以在別人偷車之前就出來。


我知道的兩個活例,一個中國的,一個日本的

1、看似小賣部,實為批發商

是親戚家的小賣部,開了二十多年,主營食品煙酒等。

從外面看,就是個小賣部,看不到裡面的縱深。其實那房子呈長方形,小賣部的面積僅佔三分之一。裡頭的三分之二,用來堆放當天要發貨的貨物,以及會計開票等辦公區域。還備有一個小廚房,每天包五六個人的伙食。

店開在那兒,非典型居民區,主要為物流方便,選定的地點。反正都是開門做生意,就把門臉位置部分用來開設小賣部。順便掙點兒流水,但不靠它掙錢。掙錢的主要渠道還是批發。

2、有固定的大宗客戶

日本綜藝節目時不時會介紹一些「看起來沒生意的店,為什麼還沒黃」內容。比如,介紹過一家賣煙酒賣了80年,還沒黃的店,名叫松本酒店。

離車站得走25分鐘,絕對談不上交通便利,門臉看上去不大。一天觀察下來,進去買東西的客人很少很少。你能想到就這麼個小賣部,一年營業額1億5000萬日元,摺合人民幣約970萬嗎?

因為它主要靠外賣。

比如:

海邊有一場200人參加的活動,活動現場所需酒水,由松本酒店送過去。

某大型公寓社區,3000人參加的活動,酒水由松本酒店送過去

打年糕大會,450人參加,酒水由松本酒店送過去

音樂活動,400人參加,酒水由松本酒店送過去

沒用過松本酒店的外賣服務,但我家這邊的公寓、街道活動,所需酒水冰塊也是附近一家煙酒店送貨。提前把酒水都冰鎮好,活動開始前30分鐘送到。

因為這些活動一般不會另外花錢找活動公司承接,酒水就得自己來準備。提前去大型連鎖店採購,的確單價上會更便宜些,但是提前派誰去呢?買回來放哪兒?酒水的冰鎮處理咋辦?誰家都不可能有大冰箱,裝得下所有酒水。

所以,即便有大型連鎖店,可能會便宜些,但在細節的靈活便利上,不如這類小煙酒店。節省人工、時間、搬運,還提供冰鎮處理。

3、知道的人才知道,它有這項業務

節目還介紹過一家看上去舊舊的文具店「丸全社」。這年頭,這種文具店還存活著,宛如化石了吧。

某高爾夫用品大廠,向它下單:在球袋上刺繡。

這種刺繡,一般綉個人姓名,有定製的意思(稍講究些的日本人,習慣在襯衫、西服、包等用品商,刺繡個人姓名)。

丸全社的作品例子有……

它們並非只是單純開了家小賣部。

活下來,並且活得好好的原因,

主要是人家在背後的努力,開拓出的市場,抓得住的穩定大宗顧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