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那時的世界,英國、俄國、日本等國,都很好的解決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或架空,或推翻。。為什麼中國直到被鐵蹄踐踏才意識到革命,或者說才成功地革命?


中國真正政治意義上的封建制度,早在秦帝國建立之時就已經崩潰了。但廣義上的封建社會,也就是經濟制度上的封建地主制,卻是到了晚清至民國初年才崩潰。

西歐的封建制度倒是不怎麼存在君主專制,因為封建制度是層層負責的,你只對你的直接上級負責,而你上級的上級就和你沒有上下級關係。反而是中國自秦朝以來,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無論是行省、地區、縣城,都是對皇帝(中央)負責。這才是君主(中央)專制制度。

英國作為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國家,且後來成為日不落帝國,資本主義是自然萌發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就是從英國開始的,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發展情況。由於大憲章的簽署,英國君主本來就和國會有權力劃分,有各自負責的領域。後來由於君主的越權,導致了國內一些摩擦。英國社會上層就用一點一點和國王之間的交鋒維護了王在法內的傳統。直到現在,英國都還是君主立憲制度。

俄國在彼得一世的時候開始廢除農奴制,開始向西歐工業化現代化學習,以增強國力。這是一個俄國王室內部的自發力造成的。後來因為一戰中的潰敗,加上國內的革命,導致了俄羅斯帝國的滅亡,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日本談不上很好解決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因為日本在明治天皇即位前,一直是幾百年的幕府將軍實際篡政狀態,天皇被架空在權力之外,只是作為一個國家精神象徵的存在。在幕府末期,因為日本受到美國軍艦的黑船事件,導致了日本社會思想的動搖,決心改變學習清朝當時明顯落後的封建制度,開始走君主立憲制度的近代化現代化進程。因為日本向來是個吸納學習外來優秀先進文明的國家,因此在時代大潮來臨的時候,他們也很容易地拋棄歷史累贅轉身學習新的先進的東西。中國在這方面非常困難。首先,中國作為一個大一統的中央帝國,儘管各朝各代交替更迭,但總的帝國文明是一直沒有中斷的,哪怕是外來民族入主中原,其實社會主流思想,仍然是儒教思想。但清末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這是一個宣告儒教死期即將到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人幾千年被儒家思想浸淫,無法接受這種現實是很容易理解的。不要說當時的統治集團,就連普通百姓都接受不了。比如清末時候的義和團,當時就打出「保種保教」的口號。保種可以理解,保教是保的什麼教?就是儒教!這就是一種拒絕接受更先進更高文明的姿態。

其實現代化,並不是取締帝制或君主制這麼簡單,而是要實現社會的工業化。為了工業化,要改變社會一切規則,來為實現工業化服務。那麼,原來為封建農業社會而配套的所有制度、思想。。。就都不適用了。這相當於涅槃重生,對一個歷史不悠久的國家,可以接受。但對歷史厚重,包袱太沉的國家,就絕非易事。阻力之大,難以想像。

而中國的現代化(也就是工業化)的開端,是以兩次鴉片戰爭的失利開始的,但洋務運動並不徹底,因為它只是相當於經濟體制試驗,連改革都談不上,更不用說政改了,清朝政府一點政治制度為之變化的意思都沒有。因為當時的洋務運動號稱自強運動,追求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剛好和現代化工業化相違背,現代化工業化要求經濟制度政治制度都為此發生改變,實行配套。清朝政府剛好相反。結果失敗是必然的。付出的代價就是清朝的滅亡,只能是重起爐灶才能實施全面現代化工業化。隨手點贊是美德!

我最近在讀《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宣揚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生產力持續不斷發展,會與生產關係產生矛盾,從而產生更高的生產關係。自然而然,讓我想到了我們中國為什麼封建制度需要外部力量介入,才會打破呢?縱觀歷史,卻發現,國家變革皆是由兩種因素引起,第一:新哲學或宗教創建,第二:外部力量介入。所以所謂的精神第二性,我確實無法理解。大膽設想一下,如果地球只有中國,四海之內就是天下,那麼中國的封建制度是否會永遠持續下去呢?中央集權大一統帝國的生產關係,可以讓一切有逆與當權者的言論皆被誅殺,那麼根據進化論,所有的天下子民到最後皆是愚民!因為愚民才能適應這樣的生產關係。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還是生產關係可以決定生產力呢?歡迎交流


個人以為是沒有改變的內部動力,運行了1000多年的皇帝+文官治國集團+農工商等勞動人民的社會結構相當穩固。

周邊國家與游牧民族從社會,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相對落後,沒有改變的外部動力。


中國的不是封建制度,而是中國模式,


俄國和日本也算是被鐵蹄踐踏了才意識到革命吧,而且日本在近代也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因為 官僚制度 的成功。中國人發明了科舉制度。而且一直沒有遇到工業化帶來的挑戰,士農工商的等級一直比較穩固,商人沒有足夠的力量成為社會的主宰(儘管很有錢)。

中國的封建社會比較完善,文化影響很大 符合中國統治者的需求 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下 想要改變只能藉助外力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