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說法明亡源於嘉靖實亡崇禎,這個說法有道理嘛


亡於 崇禎 收權 折騰!

衰落的鍋 是 積怨百年的!

主要原始是,

朱棣,英宗,景泰, 3次皇位異主 導致的 權利下放,

3次 全部向 士大夫階層,商人階層 ,輸送了大量利益,

再加上 英宗 萬曆 2次 兒皇帝, 1個8歲 1個10歲即位,

讓士大夫 更加擴大了 自身權利,

最終結果是, 國家利益 被少數利益集團霸佔,

以萬曆 正德 為代表, 想改革的時候,

對外出兵 集中軍權, 被罵窮兵黷武,

對內經濟改革擴大稅收,以及建造基礎設施建設 抓財權的時候, 被罵 驕奢淫慾!

導致 明朝 無法做任何 改革,

這就是明朝 滅亡的 根本原因!

清朝之所以 改革成功, 源自 太平天國 這種 顛覆國本的 起義, 才能繼續改革 維繫了70多年!


土地兼并。

土地是封建時代主要的生產資本,處於統治地位的地主階級為了其階級利益則要不停的兼并土地,失去了土地的廣大農民越來越窮,收不上稅國庫越來越空虛,地主們倒是一個個腦滿肥腸(在清朝實行攤丁入畝政策以前,稅收都是按照人頭計算,比如地主家有1000畝田地,家裡有五口人,那隻需要繳納5人的稅。農民家只有1畝田,家裡有5口人,也是交5個人的稅,且地主往往都出身於貴族士大夫階層,會有有相應免稅政策)。這樣畸形的財富分配結構會導致國家機器隨時都處在崩潰邊緣,有一點風吹草動(如自然災害,農民起義,與別國的戰爭等)就會大廈將傾。

明朝的衰亡就是一個典型的封建王朝亡於土地兼并的案例。明中後期士大夫階層強勢,在地方上無限圈地,宗室又養豬般在地方養藩王。闖王每殺掉一個地主一個藩王,繳獲錢糧無數,崇禎在北京幾百萬兩軍費都湊不到,諷刺的是闖王打到北京,發現國庫里只有區區五十萬兩白銀,可是抄百官家產卻抄出來七千萬。

一個封建王朝的壽命和地主階級兼并土地的速率有關,一般都在兩三百年左右達到極限。縱觀歷史你會發現沒有哪個朝代突破三百年這道坎,然後就是社會重新洗牌,土地重新分配,然後又是新一個新的輪迴。

明朝末年,土地兼并到了極限,社會急需洗牌,於是各路農民軍揭竿而起,推翻了地主階級的總代表——崇禎。但是地主階級並沒有覆滅,依然在各地擁有龐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江南地主階級很快擁立了南明小朝廷,而北方地主階級呢,在要革自己命的闖王革命政權和滿清之間,他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什麼民族大義都是狗屁,只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北方地主們團結在大清這個新的地主階級總代表的旗幟下作為前部先鋒開始掃蕩農民軍和南明政權,更加諷刺的是漢族中抵抗到最後的是農民軍而非地主士紳。這也是大清憑藉區區十幾萬鐵騎就問鼎中原的原因。


如果不考慮什麼本質,什麼必然性,什麼的。

我們只看表面,就會發現,古代王朝始終只有一個問題:

如何養軍。

一個古代王朝的軍事框架決定了這個王朝的命運。


明朝滅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王朝軍事構建在運轉了兩百多年後已經腐朽了,出了問題。

到了王朝末期,軍事方面不足以支撐中央政府做任何大的改革了。


1639年以後,關外滿清和國內民軍已經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崇禎帝在內外交困中,始終無法抉擇,無論是議和還是詔安,明朝已經沒有了談判的資本,國庫枯竭,已經敲響了明的喪鐘。


就像當年明月說的

「氣數盡了」


有一定道理,但是源不源於嘉靖不重要,實亡於崇禎倒是真的啊,老槐樹見證一切啊,事實上傳到他手上的牌壓根兒就不算太差,真正讓事情變得面目全非不可挽回的,就是他自己啊


縱觀歷史幾千年,從上古三朝夏商周到元明清,王朝天下的更替都是源於內部,再厲害的大力士也舉不起自己,這是一個道理,內部不出問題,滿清是無論如何也打不進關的,所以明朝滅亡的根本在於黨爭,在於李自成,在於自嘉靖以來的國庫虧空。

再往前,只能說仁宣之治太短,朱高熾朱瞻基父子倆活的太短,不然大明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作死的,折騰,可勁折騰。不好好過日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