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什麼途徑?或者發展一種愛好?或者下個app?


1975年皮埃爾·布迪厄在其關係主義方法論的基礎上提出「場域」 和「資本」 概念。其中資本,包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經濟資本,象徵資本。

文化資本類似於,你通過高考,考上了北大清華這種一流名校,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優異的成績,認識了周圍優秀的同學。俞敏洪,劉強東之類的企業家,基本就是這樣的。

社會資本,就是各種關係嘛,不一定非要是政府關係這種,得是對你的事業有幫助的,你想從政,你需要有個當官的爹或者親戚,你想說相聲,你爹得是郭德綱,就是這種可以為你鋪路的。

經濟資本嘛,原來叫土豪,就是有錢人,不管你是煤老闆,還是暴發戶,還是大主播,通過什麼渠道獲得的財富,只要你有財富,而且是巨額財富,這就是經濟資本。

象徵資本,這個是現在新興的一種,可以理解為流量。就好比,一個大明星,所謂的流量小生,不管他是何種方式爆紅的,他自身可以吸引眼球,自帶流量。在這個流量為王的社會,流量就等於錢。一個普通人打籃球,沒人會去關注,因為他是普通人,自身不具備流量。換做是某某某打籃球,就會有一堆人,不管是去噴還是去讚揚,結果上,都吸引來了目光。這就可以成為一個商業變現的渠道。

這四種資本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根本上就是利益的交往,基本都是等價交換的。你想要吃我的雞腿,最起碼你得讓我嘗嘗你的紅燒肉吧。如果對方連飯都吃不起,跑過來說,要和你交朋友,嘗嘗你的雞腿,你會同意嗎?可能比喻不是很恰當,但是道理是沒錯的,你想去上層社會,首先你需要具備四個資本中的一個。你可以是清華北大一流名校的高材生;你可以有一個當領導或者有錢的爹;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巨額財富;你可以是一個網紅或者明星。你總得有一樣才可以。王思聰所說的交朋友不看有沒有錢,不是因為沒人比他有錢,是因為兩個人都有錢會很無趣,兩個人互補才可以更好的成長。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近些年,名校畢業的創業獲得了財富自由;出來了富二代,星二代讓人羨慕;通過一些敢為人先的手段賺取了巨額財富;通過直播等獲得了讓人羨慕的收入。

這個社會,已經開始慢慢形成了階級壁壘。你所看到的和認為的,都是跟你差不多的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都不看好或者說看不起拼多多的原因,是因為你身邊的人都在用著幾千上萬的手機,一頓飯幾十塊錢,衣服鞋子都是幾百上千的……你認為所有人都這樣,你看不到那些只用著功能機的人,你看不到那些一天只花幾塊錢的,你看不到那些衣服鞋子十幾塊錢的……眼見不一定為實,好多你以為的不是你以為的。在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認知並沒有多少提升,你看到的和你想看到的一樣,你了解的和你想了解的一樣……

想要接觸到中上層社會,只有不斷地提高自己,獲得上面所說的那四種資本,才算是真正的接觸,否則,在市政府門口當保安,就只能是保安,你不可能因為跟市委書記說了一句早上好,就成為了市委書記的朋友。圈子很重要,想要改變圈子,還得靠自己不斷地努力。


如果說,你是想穩定接觸,或者接觸這個階層大範圍的人,那只有使你自己成為這個階層的人。如果還是學生,那考試(高考,考研,考博等等)是最快最寬的道路。如果工作了,如果你還年輕,就多拼拼,生活還是有無限可能的。如果中年及往後,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基本定型,這,我覺得大約不會問這樣的問題吧。不過,生活還是有無限可能的。

如果說你是想見識一下他們的生活,那可以從事一些服務性的行業,開出租,美容院什麼的。或者誤入什麼中產階級群,或者因為什麼事認識那麼些中產階級,都是,呃,可能性不大的。

祝好。


高校、互聯網


別想太多,就算你融入他們的圈子,也是玩玩而已,毛用沒有,你有上一個階層利用價值,你才會被接納

做夢


就我個人理解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現象,因為女性現在可以像男性一樣獲得教育的權利,可以增高自己的學歷,並且找到一份獨立自主的工作,不必為了生活而去選擇婚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