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對心理學很好奇,覺得心理學很奇妙,是不是學了心理學就可以快速調節好所有壞情緒,不受外界因素干擾,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可以告訴自己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該怎麼調整自己等等。那麼我很好奇如果那樣子的人生多可怕,因為看透了自己看透別人,情緒會不會也變少了,好比一個研究某個領域的人,一樣,心理學研究的就是人,就是自己,那麼把自己看透,知道壞情緒是怎麼來,好情緒是怎麼來。不知道為什麼總有一種覺得學心理學會把自己看透,感覺那樣子很可怕,比如說我現在分手半年之後聽到前任有了新的男朋友,覺得無比難受,我難受的是當初自己說的分手,所以導致了現在的結果,一直覺得對不起。我現在難受是因為我處在一個消極的心理狀態里,我覺得通過心理學可以調節好自己現在的狀態,但我覺得好可怕,感覺心理學讓一個對那些生命里刻骨銘心的悲傷變得坦然,雖然我現在的狀態很痛苦,但如果通過心理學的角度(我覺得心理學的樣子),剖析了自己,然後變得不再痛苦了,我覺得這更讓我覺得可怕。簡單的說,我覺得心理學讓一個人更加理性,那麼就會少去了感性,那麼這樣一個人不就更加「不完整」么?從我的角度來講,那樣子豈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么?


恰恰相反,人對於未知的東西才會感到可怕。學過心理諮詢的人都知道,學心理諮詢有一樣非常重要的能力叫「共情」。共情就是指對別人的感覺、情緒也能做到感同身受。也就是說,能很好地體會到別人的情緒,從這個角度來講,學心理學會讓人更加「感性」!也更加包容。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學心理學起碼能讓自己自我成長,達到一種平和的狀態。(以下言論僅為不了解事實的情況下,片面的的觀點,如對他人造成困擾,請見諒):

從舉的例子來看,認為」心理學能讓人走出當前消極的狀態,從而使刻骨銘心的悲傷變得平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也就是表明了潛意識地認為:「我失戀了,這是一次刻骨銘心的悲傷的事情,我必須很痛苦。因為如果我不痛苦或者很快就不痛苦的,就證明件事情並不是刻骨銘心的,我拒絕接受這個事實,所以我要一直痛苦下去。起碼不能這麼快就不痛苦。」所以如果心理學能讓我不那麼悲傷,我拒絕。表現在言語上就變成「心理學是很可怕的,因為它能否定我刻骨銘心的悲傷。」

P.S. 能讓人不那麼痛苦的不是心理學,是人自己。能改變情緒的也只有是人自己,而不是心理學。學心理學的人,也是人,也會有七情六慾,也會有情緒困擾,心理困擾,精神困擾。只不過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心理是一個很複雜的不斷變化的過程,很少有具體的,絕對的「規律」,都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學心理學只是相比普通人更懂得調節自己而已(在一定範圍內)。

在&中,茉莉有個心理專業領域很厲害的老爸,父親從小就對她極其嚴格,茉莉覺得他不愛她,不像對兩個弟弟一樣給過她她想要的父愛。父親對她做過一次有錄像錄音的提問對答,問題中涉及對婚姻愛情的看法等等。

後來,茉莉走投無路之際,父親找到了她。給了她問自己三個問題的機會,想藉此機會消除父女之間多年的隔閡。

三個問題都在父親的心理暗示和引導下提出來了,第一個問題為了激怒茉莉,第二個問題讓她放鬆警惕和防備,第三個問題才是他真正想讓她問的關鍵所在。

在父親的暗示與引導下,茉莉終於問出了她對父親最大的疑惑,為什麼不像對兩個弟弟一樣愛她。

他也一一說出來了,因為身為人父的他,在茉莉5歲的時候出軌了,茉莉當時看到了父親和另一個女人在車上做不可描述的事。5歲這個年齡對這樣的事根本沒有概念,也不會記得。茉莉一直都不知道也不記得這件事,但是父親說她知道。(對她做錄像採訪,我理解是為了分析和確認)

然後父親說出了自己沒法那樣給予她父愛的原因,他說:「thats how I react to shame」

這句話解釋了所有,心理醫生也是人,會出軌,會心虛,會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感到羞恥,然而對於當時不成熟的茉莉他無法做出解釋也不會得到原諒,也就無法在茉莉的成長的時間裡消除隔閡。只能帶著羞恥和對女兒克制的愛生活下去,等到女兒足以成熟才能像這樣敞開心扉。

可怕的人學幼教都可怕,本質不在於他學習和從事的法律道德範圍內的知識和工作。


我以前覺得心理學只有學這門課的人才更懂,但是時間長了現在覺得,其實社會經驗多的人,年齡大的人更懂

當然不可怕,你看我可怕嗎?嘿嘿嘿嘿


相反,他們往往待人更佳溫和,更加有涵養。

樓主,你完全想多了。所謂當局者迷,一個人心理學學的再好,看透所有看透別人,但是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自己也會迷失方向。就像有的精神科醫生自己都有嚴重的精神病一樣


已有的(感性)全都存在不會消失,只是多了更多的理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