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次大语文杨老师评价诸葛亮之后,又出现了「孙膑治兵」的故事,该怎样评价这个机构老师们的水平?


一般上课,老师们多少总是要备课的。

这位老师的备课,总给人感觉不够爽。

稍微备过一些课,也不至于把孙武说成孙膑。

至于孙膑、孙武是不是一个人,让历史学界去研究去考证。

老师虽然不用考究,也不至于硬说成孙膑。

毕竟这故事一直流传的都是孙武。

再往下看,已经不是备课不足的问题。解读故事也略显肤浅。

孙武杀了不守军纪的女人,固然有杀鸡儆猴的成分。

但主旨肯定不是杀鸡儆猴。

他是在向吴王推销军事主张啊!

吴王:你这个产品怎么样?有没有你说的那么神啊!

孙武:你不是不了解、不看好吗?我展示给你看!

军令令行禁止,整齐划一。

不管你是女人,贩夫走卒,地痞无赖,还是阿猫阿狗。

只要我来掌军,不管他是什么人,都给训练得嗷嗷叫。

只要是我来掌军,军队就有战斗力!就能打!就能杠!

吴王一看,我滴乖乖,确实牛逼!

视频中的老师,对故事的理解可能没有深挖,流于表面。

自己理解没什么,这样也就行了。

给学生讲解。。。是要传道授业解惑的!

真TM遗憾~


有人认为历史上孙膑和孙武是同一个人,如果把孙膑换成孙武来说可能就理解了,老师只是借一个例子来引出课题罢了,不用过于执著去纠结人物事件是否正确。

托古、仿古、编造 本就是中华传统。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孙膑还是孙武对他来说不重要,他只是要讲这么一个中心思想。

但是中心思想他也说错了,孙武训练宫女而杀吴王的美人,这不是什么杀鸡儆猴,无奈的办法。而是在毫无军事素养的宫女身上迅速建立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的军事准则。以彰显孙武练兵能力出色的体现。

唐朝的军事家李靖有一句话叫:史官鲜知其克兵。意思是史官不怎么懂军事。而语文属于文学范畴,文学看历史,这越了一层,透过历史再看军事,又越过一层。文学喜欢讲故事,多有感情色彩,艺术加工,这点就已经与追求中立严谨的历史相违背了。所以文学教授,语文老师讲历史往往错漏百出,历史都已经讲错了,再通过错误的历史再讲军事,那更不靠谱。

但是这个老师最不应该的是搞错主角,是孙武而不是孙膑,这种白纸黑字写明白的都搞错,说明本身治学的态度就很不认真。


语文老师讲历史不就是这个水平吗


该怎么说呢。如果我是家长,要么学校让他走人,要么直接教育局说话。

误人子弟


他说了个孙膑在吴国我就知道要讲什么故事了,故事人物错了也就罢了,内容讲的也是稀烂。

首先这个百八十人的意思应该是一百八十人吧。不到一百人是个什么鬼?学语文不学文言文吗?

然后那帮妇人是在那里笑,不是对著干。

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

这帮妇人只是没当过兵好奇,不是脑子不对路。

后面孙武和吴王的对话也没说。

吴王同意孙子练兵,没觉得孙子要把他兵杀完。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故事都没怎么讲对,主旨跑偏的更远。谁都知道这是突出孙武练兵能力强大的,到这里变成了一个不是很好的治兵办法,不说了,这老师肯定有更好的办法。

话说是一个机构的吗?上一个黑诸葛亮,这个黑孙武,这个机构不是教书是专门黑人的吧。

最后,这个远交近攻跟长平之战有什么关系?下面还写的白起?我范雎不配有个名字吗?


孙子是孙武,和孙膑不分,就没往下看。


有时候人们看的资料不准确,有时候会记错,文史地理等知识本来就零碎,谁都免不了知识错误。

语文老师在讲历史故事或者引用典故前应当先查对以下资料,避免出现明显的错误。

小孩子接受知识的性质很强,从小听说的知识会牢记在心,一旦接受了错误知识,以后很难改正。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