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藝術生。

無法自主分析視聽語言,有什麼建議?


Cinephile的標準不是觀影量,而是觀影后積累的知識,看了沒長進跟沒看一樣,反過來只要有提高有進步快進著看也可以

但在你能「自主分析視聽語言」之前,降檔次說自己是愛好者吧,或者幽默點說修行中。


確實很丟人啊,300觀影代表什麼你知道嗎?

按照每個影片40分鐘計算,300*40=12000分鐘=200小時,約等於十天,也就說你看了十天電影…~~

看了電影,還要聯繫生活,畢竟影視作品源於生活,希望你加油

繼續堅持愛好


不丟人,看電影就是愛好,跟讀書一樣,貴在精而不在多,沒有必要搞的跟指標一樣,太功利了反倒沒意思了


覺得觀影量能代表一個人的電影審美就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


業餘影迷也有準入門檻了嗎?

非藝術生,也不打算從事相關專業的話,只要你喜歡,堅持看下去就好。

如果你打算從事相關專業,那多拉片多積累多分析纔是正經,努力把業餘變成專業的~


還有專業影迷麼?第一次聽說業餘影迷這個詞。影迷就是影迷,迷影纔是另一種境界,影迷也從來不按年齡分級別,喜歡電影,熱愛電影就可以自稱影迷了。至於觀影量,跟個人精力,生活習慣,時間安排等等有關係,不存在300丟不丟人一說,更何況17歲300也不少了。

樓主想問的恐怕是一個影迷內部鄙視鏈問題。

如果樓主只是愛好,看電影為了娛樂,那可不必在意量的問題,對於鄙視鏈,可以這麼像:

我就是愛好而已,愛看多少就看多少,你管我?!你就算看了一萬又怎樣?是拍出永垂不朽的電影了還是創建自成體系的電影理論了?

這種情況下根據自己節奏走就好。

如果樓主對電影的審美有一定要求,那觀影量確實是一個基本功,量變達到質變,而且看得多確實有助於更好的理解電影理論(悟性差就沒有辦法了)。所以觀影量不夠有可能會影響更好的欣賞電影,討論時會顯得捉襟見肘。但這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看電影都是時間耗出來的,誰也不能像天書傳奇一樣放胸前就全瞭然於胸了,自己對自己滿意就行。

最後想說,影迷應該是個很純粹的羣體,其他迷也一樣,不管什麼理由,鄙視鏈都不可取。


我也是影迷,但我沒有刻意去記自己看過多少電影。因為我知道,我看的再多,和沒看過的比起來,就是不值一提的數字。


這個有什麼可丟人的事?即使你看了不到五十部電影,這個社會也不會因為這個對你有所不好吧。


這有什麼丟人不丟人的?這就是你的一個小愛好。你要是奧斯卡學院派資深評委那300部就不夠了。。。


。。。我十七歲的時候還不到五十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