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本就沒有標準答案,這句話源自於一首詩

依你所理解,這句話是何意思?


後一句應該是源自六祖慧能作的那首非常著名的偈子中的最後一句「何處惹塵埃」。「惹塵埃」指的是執著於某事物,沒有可「惹塵埃」之處 ,便不可能執著於某物,表現佛教「去我」之境界。

「何處」改成「何必」,前面又說的是人生。那就是即承認人生的真實性又勸說他人不要執著於人生中的負面因素。

這就是隨便借用經典,改編成地攤兒水平,沒營養的雞湯文字。


人就是世界的過客,對於世界我們來去匆匆;

我們終究是要走的,所以就坦然的走。

「四大皆空」,哪裡來的憂愁煩惱,所以不去拿起,不去惦記也就不會有心上的塵埃

_____

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___

下圖我瞎寫的。

再下圖來自電影《超脫》


我只是給出自己的回答,也是我自己的想法而已。

不管你在你人生裏遇見了什麼人,什麼事,都會被時間沖刷。可能你生來就是別人的過客,別人也是你的過客,到頭來,你會認識到,你始終都是一個人,要麼在做別人的過客,要麼就是你一個人。舉個例子吧,你認識了一個好朋友,從小學到高中都是要好的朋友,讀到大學,你們分開了,平時你們有聯繫,沒事閑聊,視視頻,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各自都有了新的朋友,各自都有了各自的事,你可能就會發現,彼此的聊天記錄少了,久而久之,可能就只是過節時一句突然的祝福,推而廣之,其實我們認識的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一個流程。可能有人會說,如果你們一直在一起呢?那我們把時間軸拉長,一對夫妻,自結婚起,就恩恩愛愛到老,這樣他們算不算彼此過客,算。為什麼?兩個人在一起,總有一個人會先走,先走的那個人不就像是第一個例子所說到的失去聯繫的人嗎?只是在時間軸上,你陪了他更久,你路過他的生命,走過的路更長,你終究要回到一個人。人生本就是一個人孤獨的探尋,只是你偶爾會走進某條街道,是別人的人生路,你終究要走出那條街道,因為生命是一直向前的。既然人生本是過客,何必惹塵埃,後面這一句,何必惹塵埃,這句話像是一個人在回首往事時,深感往事美好,而今痛苦,發出的感嘆。塵埃是什麼?前面我們提到過客,那麼塵埃便是在路過別人人生時,留在你身上的屬於他人的點點滴滴,這樣的點點滴滴,終會在以後的日子裡形成回憶,從而刻在心裡不可磨滅的印記。在回首自己人生時,發現自己已經穿越無數人的人生路,當那些痛苦與快樂交織時,悲喜交加,從而發出,我為什麼要惹這些塵埃呢,以至於我現在這麼痛苦。


光看這句話的話,給我的感覺應該是比較喪的,透露著對離別的無奈,對相遇的懷疑。

看過這麼一句話——「相逢,只為別離」。要和一個人有過怎樣的一段故事,才能去懷疑相遇呢?

這個人對自己有多重要才會從現在一直在意到相遇呢?

這故事又要有怎樣悲傷才能讓人想要彼此的故事從未開始過?

「人生若只如初見」,納蘭性德的詞,說的很美好,可是人生哪有那麼多值得稱道的「初見」?

又一次遇見似乎值得交往的人,心生期待但最後又一如既往地失望。

重複無數次之後,放棄了期待。

反正都是過客,彼此只是兩條相交的直線,關係只限於相交時的一點,此後各自漸行漸遠,永無再會。「何必惹塵埃」?

如果最後都會失望,那麼只要不去期待,就好了。

如果做不到不去期待,那麼只要不與你扯上關係就好了。

這是我先入為主比較喪的解讀,想了想也有另一種比較豁達的解讀——

只要爺不搭理你,你就傷害不了爺。

開玩笑的。

「塵埃」的意思可以理解成那些煩心事,那麼這句話也可以簡單理解為:

沒必要去在意那些不相干的人和事,做好自己就行。反正最後大家都會完蛋,不如讓自己這一生的旅途過的有意義點。

——只可惜這句話說出來簡單,做出來難。


做人,要走許多路;做事,要喫許多苦。

在世界上,人很多,念頭更不會少。

學會選擇,少碰些壁,再強大一分。

現實很冷,把熱量消磨在揣測他人意圖

還是拿來創造更多光亮?

路由心定,價自言生。

做一個有溫度的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