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鏈接在這裡https://www.docin.com/touch/detail.do?id=1697796281

看到一篇11年的論文,性取向真的是可以改變的嗎


我只看了下摘要了解了一下這篇論文的大致研究內容。

首先,serotonin是一種很重要的neurotansmitter。不過將其和性取向聯繫起來挺新穎的,等我有空好好研究一下這篇論文。不過一般來說,性取向以及幾乎所有的人類心理上的行為或現象都和生理有關。精神分裂症和多巴胺失調有關,戀愛和多種荷爾蒙有關,而這些只是我們發現的冰山一角,似乎性取向和serotonin有關也不是什麼大事。

不過,題主的關注點似乎在於性取向能不能改變。正如上面說的,大多數心理現象或行為都和生理有關,尤其和大腦有關。隨隨便便一管藥劑或毒品就能讓你短時間內性情大變,很正常。而長期的改變大腦激素水平會對大腦造成嚴重損害,並且往往是長期以及難以逆轉的。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性取向,甚至包括你的整個人格,都是可以改變的。而更激烈一點,比如直接對大腦進行手術或電擊,也能達到這個效果。

那如果溫和一些,想採取環境或後天培養強行改變性取向,有些困難。當然如果你用強行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來創造條件反射,不人道也容易留下心理陰影,毫無疑問是被禁止的,理論可行性也不高,基本只會導致對男女都不舉這種情況。

但是呢,性取向本來不是絕對的。現代大多數心理學家都是認可性向的流動性的。絕對的同性戀和異性戀並不存在,我們基本都是處在兩個極端中間。那在某個環境下,遇到某個特別的人,在某個特殊的導火線之後,性取向發生變化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不過這樣的條件並不容易達成就是了。

另外,性取向的先天成因很複雜,至今沒有一個大致的結論。基本不會只因為serotonin的變化而變化。


論文通過改變嗅覺攪亂性取向,類似於致殘改變人性,反人類的極端行為和法西斯沒什麼兩樣

基於小鼠嚙齒類動物的研究經常被作為參考推演至哺乳動物乃至人類上,這是合理的。但有時也會有例外。例如抗利尿激素可以影響小鼠的哺乳行為,但該激素對人類的哺乳行為就沒多大影響。同樣的,五羥色胺能影響小鼠的性取向的結論也不適合人。

在早期,研究人員也想找出所謂的「同性戀基因」,他們也的確在相應期刊上發表了一些文章,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一些研究認為X染色體上的Xq28位點,8號染色體的8q12位點與性取向有關。之後北岸大學發表文章聲稱,13號染色體上的SLITRK6同樣影響性取向。人們也試圖通過表觀遺傳的理論去解釋性取向問題。然後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員對性取向的結論產生了變化。

在去年2019年,《science》雜誌發表了一項基於50萬人的基因遺傳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人的性取向能通過遺傳影響的因素不到1%,也就是說,這些人的激素水平,大腦發育等因素不是導致同性性取向的原因。這說明由環境和文化參與的影響因素會更多。相關論文的解析鏈接如下:https://mp.weixin.qq.com/s/b6-l-JhDhBy2rlYTFKKAvg

該篇文章也否認了所謂的基因預測,以及同性矯正手段的可行性,包括心理干預等措施。

通過性取向的研究歷程,可以看到科學研究某一問題的「發現,否認,發現」的曲折歷程,深入了解還是挺精彩的。


理論上基本不存在絕對的異性戀,每個人都帶有一點同性成分

舉個例子,基本上所有男的都放過手銃吧

既然可以被一名男性誘導達到生理高潮,那麼還能算絕對的異性戀嗎


我母雞啊。


性取向可不可以改變,個人認為,不可以,如果可以那說明你是雙(攤手)


完全不知道這是什麼


改變不了,基因決定


首先釐清你說的改變不是對成體或已出生個體的性取向改變,現在普遍認為對成體性取向的改變是不太可能的。由於性取向肯定收基因的控制,所以在受精卵時期進行基因誘變,當然可能改變性取向了。性取向的決定非常之複雜,現在所揭示的奧秘不過百中之一罷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