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這是個奇怪的現象,現在小說似乎不被大眾當成文學的一部分了。隨便在噹噹、亞馬遜點下文學分類,出來的都是一堆社科書籍、散文集、不明所以的雞湯格言,連文學理論相關的書籍都被埋在列表底下了……

所以這個問題該是,為什麼看通俗的小說就津津有味,深奧的小說我就看得枯燥乏味……

這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也可能題主是對「文學作品」的範圍有什麼誤解。如果說真是只看不進小說之外其它類型的文學作品,可能只是個人喜好問題。小說相對會刺激一點,矛盾比基於現實的散文之類更尖銳,也比詩歌好理解,喜歡小說很正常。


不是文學作品枯燥乏味,而是我們枯燥乏味。


小說不也屬於文學作品嗎?就算是文學理論也有寫的有趣的。若要了解文學史,又讀不下純文學理論,不妨讀讀木心先生的《文學回憶錄》,非常有趣。小說盡量多讀點經典作品,作者最好是五十年前的,經過時間驗證,才會成為經典。


這就相當於,為什麼喜歡刷微博看段子,一看書學習就沒勁


這個觀點就錯了。文學作品根本就不枯燥,相反,文學作品的魅力在於人物刻畫相當精準,邏輯嚴密。其實不是文學枯燥,而是我們唄「快餐文學」所謂的快節奏的垃圾情節養成了壞習慣而已。其實如果真正看進去文學作品,會發現新大陸的


因為小說存在你嚮往的場景並且通俗易懂,俗稱做夢;文學作品反之


那得看你喜歡哪種小說了。

網路小說的話,大概是因為它符合你的幻想

看文學感到枯燥,

不是看不懂就是覺得啰嗦。

以上僅個人觀點。


本想直接否定這個提問的,不過在洗澡的時候思索了一下,覺得回答分解這個提問也是一種樂趣。

首先提主要弄清楚,小說和文學作品的關係。文學作品包括小說這種文體。所以這個提問自身矛盾。當然小說有優劣之分一說。 那麼,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看那些「三教九流」的人寫的東西,或者「三俗」作品更過癮,相反,看那些帶有共識性的文學名著,或者是古今中外名家名作覺得枯燥乏味。

如果提主認同,那麼本質上其實就是三俗作品和經典文學的區別問題。

先談三俗作品為什麼讀起來這麼津津有味?

一,不用動腦子。這是津津有味的前提。如果小說極其複雜,語言拗口高深,段落章節處處伏筆,等等。作為一般的讀者,必然要花費大量精力和腦力去閱讀,而一般讀者閱讀的初衷就是消遣娛樂。所以三俗小說文學性不高,通俗易懂或文筆粗劣浮誇。(將作品改小說)進而津津有味的前提就是讀起來不費腦力。

二,性惡論。弗洛伊德提出「三我」,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內在最原始的,不受訓化的同樣是邪惡的。生活不順,我反社會,殺光所有人;莫名被一惡漢欺負,自己有超能力慢慢的折磨死他;范冰冰給我跳脫衣舞,熱巴愛的我死去活來。諸如此類,不受世俗規則,道德約束。不現實,但能滿足安慰自己。三俗作品潛在的都有這樣性質。什麼掉進懸崖學得絕世武功啦,什麼屌絲逆襲,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啦。讀者代入進去也好,自我投射也好,都能暫時得到精神上極大的滿足。

三,作者逢迎讀者。經典文學其中的一點,作者往往試圖通過故事反應生活現象,人性美醜而引發讀者去思考。三俗小說則不同,那是你怎麼喜歡,我怎麼寫。沒什麼可聊的。作者把你當他的衣食父母,把你當飯票,總要討好他所能駕馭的那部分讀者。

文學作品枯燥乏味,反之做論證就可以了。不碼了,好理解的。話說回來,還是受眾群體不一樣。你覺得枯燥乏味,有的人卻樂此不疲。以《紅樓夢》為例,都成了一門學問了,多少紅迷愛的死去活來的。

總而言之,或一句題外話。好的文學作品真的可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有益於身心健康。


小說語言通俗化,情節生動引人入勝。另外,有些小說的語言只是看個大概就能知道情節,所以看的速度很快,容易讓人有成就感。

高深一些的文學作品,逐字逐句都需要認真品味,如果不能靜下來,容易看不下去。


其實看小說也非常有益 看多了你會發現自己的文化水平提升了很多


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有紕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呀。可能你想說的是網文這樣的小說和文學獎獲得者的作品吧。 這個問題我也考慮過。事實上,我想這可能與是否有一個宏大的架構有關。以我這幾年來喜看的網文為例。通俗文學最惹眼的應該就是跌宕起伏的情節和靈動鮮活的人物了,網文大多數更是把這一點發揮到了極致。而所謂的文學著作,則有的更傾向於《三國》那種傳統意義上的三分真實七分演義,有的像意識流印象派後現代自然主義魔幻現實主義什麼的,更不用提還有純粹的文史哲理論之類,也許看都看不懂,對平常人自然算不上多好的愉悅身心之選;況且,語文不好的可能一看就會想起從小就頭疼的課文賞析,又添一份痛苦。相比之下,通俗易懂的小說,遣詞造句少有曲折,不大需要讀者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經常套路深深,看前文能猜出後文。 其實,我曾經也是熱愛文學著作的,身邊親友師長們都望而生畏的大部頭,在我這裡頂多幾天就從頭看完了。但幾年來,可能是青春期的緣故吧,畢竟歌德也感慨「哪個少女不懷春」,我更喜歡言情小說,尤其是古言。提出此種疑問的,沒準還是同好。依我看來,雖然人們普遍認為看小言的女生沒出息,但他們也不能否認,近年來隨著影視業的發展、網文的興起、國學的復興,網文已越來越成熟,更多精品大量湧現,甚至我懷疑一些對文化領域有專攻的人士也參與進來了。如果說《明朝那些事兒》不夠典型,那麼《大唐明月》呢?所以說如有這樣的看法純屬偏見,真正優秀的「小說」不比「文學作品」差。 事實上,我覺得你說的「小說」與「文學著作」之間並無嚴格的界限。比如,我看《飄》時,裡面有一段瑞特醉酒後抱斯嘉麗上樓的情節,外加斯嘉麗的心理描寫,感動之餘總覺眼熟:這不就是無數霸道總裁和其寵愛的女孩的故事的原型嗎?不過女主不是甜素純白富美而是有一無二的斯嘉麗罷了。 也可能學霸們有不同見解。畢竟這裡是一個比較高端的知識平台,我只是發表一下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看小說就像是你看別人打架。

讀文學作品誰讓你自己學習。


沒有覺得文學作品枯燥.....

我覺得當你在看一部作品不是在看一個簡單的網路小說(網路小說的精品很多我認為已經是作品了)的時候,你才是真正靜下心來的,不是為了什麼目的在看書,只是在欣賞一些好的東西。

看小說可能是在打發時間之類的,有很強的目的性,實現目的讓人快樂。

但是我覺得真正安寧來自內心。(所以我不覺得什麼好的作品是可以碎片化來看的,要一段安靜的時間來看作品,不是什麼幾分鐘就可以搞定,今天看了明天不看就可以的事情)

總的來說看好的作品會很累(當時看莫言的書真的好累),但是帶來的思考和精神的愉悅感遠比小說要多要持久,甚至在很長的時間裡會「凈化」你的心靈(凈化是好作品的帶來的最好的東西)。相比較而言小說就是大家開心就好,不用較真,不用系統地閱讀,也不用推敲,簡單方便省事。其實很符合當代人節奏過快的生活,都是應時而生,無所謂對錯。


是啊,看網路小說和社科方面的書籍就沒問題,看一些名家經典尤其是翻譯過來的,懵懵懂懂看了幾頁,突然自問,我剛看了啥(′-﹏-`;)


小說是一個非常長的故事,它是有起伏的,落差是會吸引你想繼續讀下去。而你所說的文學作品(估且認為詩歌、散文之類)讓你感到乏味,那是因為通常來講那是用來抒發作者情感的,如果你能理解到作者的心境在你讀到他(她)所傾吐的每一句,有時候又恰好吻合你的心情,那麼你就不會乏味了。

簡單來說,就是懂與不懂,這包含兩種理解,一種是內容,比如你讀文言文或詩歌肯定會吃力一些,再一種即是作者的情感,即共鳴與否。

其實,你現在讀文學作品感到乏味,多半不是上抒原因,因為這是最裡層的內因,而主要原因多半是你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問幾個問題:你愛閱讀嗎?如果只是網文的一類,前面所有一切當我沒說過,還有,你讀過多少書呢?就算是小說質量又如何呢?你平時感興趣的領域有哪些呢?又有多少是與文學有關,與藝術有關的呢?你會乏味絕對不是因為作品真的乏味,往往是因為你的閱歷和經歷限制了你探尋趣味的眼睛。

多讀一些,多經歷一些,多思考一些,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它們存在的意義的。


可能是因為小說的情感比較豐富,而有些文學需要你靜下心,現在的社會太浮躁


如果拿看小說的心態去看文學作品,會不會也是津津有味呢?


講真我不覺得圍城枯燥。


看你說的是哪種小說,那些低俗沒有營養,純粹為了賺錢而寫的就不用說了,他們就是為了人們津津有味而生。

這裡當然也不是說所有人都應該要去看那些有營養,豐富自己的書,畢竟受眾群不一樣。

好的小說類似於寓教於樂的概念,通過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告訴你一個道理,可以把這本書的效用發揮到最大。不把讀書學道理當做必備的人,這種書籍是最佳選擇。

當然作者想表達的枯燥的書,為什麼枯燥,因為對於正常人來說,簡單能懂得的道理為什麼要通過難的方式。對於這類書的受眾這種書也是非常有趣的,只是互相都體會不到而已。


人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決定的吧,就和現在的好多人刷抖音一樣,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幾個小時過去了,小說也一樣,你認為它很放鬆沒有壓力,通常晚上刷到2點都不睡覺,但如果看書的話,誰能看到2點呢,人自身都是有惰性的,做輕鬆的事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也就是你說的津津有味,但是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比如讀文學作品,內心深處肯定覺得沒有其他抖音來的舒服)時間就很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