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一句話,人類是被慾望驅使的生物,那麼人類的慾望是從何而生?自身的感官或DNA內的化學反應?後天因素所引導的結果?

為什麼有的人可以用理性引導慾望,有的人很容易就被慾望帶著走?聖人和苦行者想方設法讓自己展現的無欲無求,道德而又克制,是不是一種受到想要獲取社會和內心認同感的慾望影響?

假設有一個心理上永遠保持100%理智的人,他想:我用這個方法可以賺錢,賺了錢之後我可以利用這筆錢做慈善事業。在這個過程中他是被慾望驅使的嗎?

邏輯學家怎麼看待慾望?這件事是好事還是壞事?一個100%理智的人在人性上是健全的嗎?一個不小心無關的話打多了,大家隨性討論吧


動物只有本能,只有人類的欲求才能稱為慾望,為什麼呢?

人類的慾望不是程序化的生理本能,同一類慾望的具體目標,展現方式因人而異,甚至可能脫離了生理的範疇。

人和動物一樣,都是由基因催生出身體,由身體分泌各種激素,慾望和本能都是由體內激素激發的,激發生理體驗後,人和動物走向不同演繹之路。

人的身體激素刺激大腦後,就會根據以往經歷,喚醒相關的記憶體驗,這些激活的記憶和當前環境中輸入大腦信息一起,在無意識和潛意識中加工,各種信息競爭,組合,最終選擇出當前慾望的目標內容和實現方式。

人類和動物一樣,本能和慾望最初是為了幫助身體獲得持續存活的能力,也包括種族延續的能力,因此人類最初的慾望都是直接或間接指向永久存續。人類最初的慾望就是讓個人追求好的生存狀態,逃避,毀滅導致生命危險的事物。

現代社會,人們普遍脫離了時常危及生命的生活狀態,但印刻在基因中的慾望運行機制並沒有丟失,而是延伸至人們的日常生活。在工業社會產生後,人們為了增加利益和社會福祉,全民放開了對慾望的約束,節約,禁慾,剋制,簡樸等約束人類慾望的傳統被紛紛打破,資本和資本的二當家廣告商,不遺餘力地鼓吹消費,並引導社會建立以消費來劃分社會階層的價值觀,社會觀,讓全社會都成為物慾橫流的主場。

現代社會的慾望內涵遠遠超出原始社會的應用範圍,基本脫離了生存的本來面目。歷史上的聖人道士和尚追求無欲,並不是不要慾望,而是修鍊身心,不讓慾望控制人,放縱,是訓服慾望,讓它呆著不亂動。他們有修行的慾望,不是求得社會認可慾望,當然要除開一些投機者。

慾望和理性並不矛盾,慾望好比汽車發功機,理性好比司機,理性能駕馭慾望,就能四海縱橫,如果被慾望拖著走,到處亂跑,理性就失職了。沒有慾望,人生就動力源頭,沒有理性,人就是本能行事的動物。


來源於貪嗔痴三毒,根本上是無明。


人的高等願望來自情感。快感代表了願望,更是願望得到成功的反映,痛感是願望失敗後的反應。願望在其實現過程中有可能成功或失敗,快感代表了成功的願望,獲得快感的願望將被加強,痛感代表了失敗的願望,一再失敗願望就會消失。

人與動物一樣,天生具有飢、渴、性三種基本的願望。人的其他願望都來自,從小開始的所有實踐所形成的情感(各種的快感和痛感)。欲知詳情,請看我在知乎網上的文章,或請聽喜馬拉雅網上的音頻「從情感邁向理智」。


應該是

脫離機體自我的本我,說的通俗點就是靈魂


慾望來源於身為人的活著,追求來源於身為自我的活著


慾望是他者的慾望


來源於基因啊。

比如男人對錢,權利和女人的慾望。

說白了就是對資源支配力和繁衍的慾望。

對美麗女人的慾望本質是想要優化家族基因,讓後代更具競爭力。

女人對勢力強大,強壯,聰明,情商高的男人的慾望也是同理。

基因密碼一直在創造慾望與自我調整啊。

血肉之軀100%理智是荒誕的,人非草木不是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