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世界是不是必須得承認某些公理是起點,不能被證實?或者說必須有一些形而上學?


認識是 主體收集客體知識的主動 行為,是認識意識的表現 形式。主體是有生命的物體,是行為的主導者和實行者。生物主體具有行為的需要和行為的能力,行為是生物主體的 日常生活 方式。

主體的日常行為可以分解為思維、認識、實踐三種具體形式;主體具有的行為需要和能力也可以分解為思維、認識、實踐三種具體的行為需要和能力。主體是思維、認識和實踐的主導者和實行者,主體具有思維、認識、實踐的需要和能力。

客體是同主體處在相互作用、 相互聯繫關係中的事物、現象、環境、矛盾和問題,是具有多種屬性和規定的認識對象,是知識的唯一來源。客體具有質量、價值、意識、運動、時間、空間、數量的屬性和規定;是質量、價值、意識、時間、空間、數量組成的統一整體。

認識是主體發現客體對主體有所作用和影響後,感知組織在思維組織產生的認識意識的指揮下,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收集目標客體的屬性和規定知識,發現主體生存和發展面臨的現實危機、矛盾和問題,探索通過主體行為解決主體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的 意向、方法、路線、和方案的行為。

認識的發生、發展和結束,是在認識意識的指揮下實現的,認識是認識意識的表現形式,認識的過程是認識發生以前確立的認識意向、認識方案、認識路線、認識法則的展現過程。我們通過詳細地觀察認識的過程,就可以發現主體在認識行為發生以前確立的認識目的、認識意向、認識方案和認識路線,發現存在於認識之中的認識意識。

認識意識是思維組織對感知組織獲得的知識分析處理後產生的,是指揮感知組織主動收集有關客體屬性和規定的知識,為思維作好知識準備的意向、方法、路線、方案和命令。

客體對主體的作用和影響是引起主體的思維組織對感知組織獲得的知識進行分析處理,從而產生認識意識的直接原因。

客體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會通過空氣、光線等載體向外散發出包含自身屬性和規定的信息知識。當主體同客體接近或接觸時,客體散發出的信息知識便會進入主體的一個或多個感覺器官,使主體的感覺器官被動感受客體信息的作用、刺激、和影響。

主體的感覺器官具有信息轉化能力,能夠把進入感覺器官的信息知識轉化為能經過 神經網路傳送的電子信號。當感知組織被動感受到客體散發出的各種信息知識的作用和影響後,就會把感受得的信息知識轉化為電子信號,並傳送給主體的神經中樞。神經中樞分別收到不同感覺器官傳來的有關同一個客體的電子信號後,就會形成有關客體的綜合知識。

客體對主體的作用和影響在神經中樞形成的知識,能夠喚起思維組織對感知組織過去獲得的有關知識的記憶,引起思維組織對記憶和現實中的具有共同特徵的客體的聯想和比較,使主體發現作用和影響主體的客體對主體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發現主體面臨的生存矛盾和問題。在這個基礎上,思維組織就會根據主體的生存需要和能力、根據客體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根據主體處置客體的經驗知識產生出相應的處置有關客體的意向、方法、方案和命令。

如果思維組織根據有關知識判明作用和影響主體的客體對主體的生存和發展不具有現實的意義和價值,思維組織就會根據感知組織獲得的經驗知識,產生出放棄對這個客體實行主體行為的意向和命令。

如果思維組織根據有關知識判明作用和影響主體的客體對主體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正面或負面的價值和意義,思維組織就會根據感知組織獲得的經驗知識產生出指揮主體的有關組織實行具體行為,消除或擴大客體對主體的作用和影響,實現主體生存發展目標的意向、和命令,產生出實踐意識。

如果思維組織根據對感知組織獲得的知識全部知識的分析處理,不能夠判明作用和影響主體的客體對主體的生存和發展具有何種價值和意義,思維組織就會根據感知組織過去獲得的經驗知識,產生出與這種情況相適應的指揮感知組織主動收集有關客體的知識,以發現客體對主體的生存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發現主體所面臨的生存矛盾和問題;發現客觀現實對主體生存和發展提出的必然要求;發現通過主體的具體行為;實現生存和發展目的的意向;路線、方案和命令。

認識意識從思維組織中產生並發送給感知組織以後,主體的各個感覺器官就會立刻行動起來鎖定目標客體,對目標客體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表現出十分的警覺和關注。於是,有認識意識指揮的、有感知組織和感覺器官實行的主動收集客體信息知識的主體行為便發生了。在認識意識的指揮下,主體的每個感覺器官主動、有序、合理地進行收集有關客體屬性和規定的知識,並把收集到的知識進行整理。隨著認識的進行,思維組織在認識開始以前制定的認識方案也會有條不紊地自然展現出來,認識目的也會不斷地得以實現。

認識的發展變化和結束也是在認識意識的指揮下實現的。

隨著認識行為的進行,感知組織獲得的客體知識會越來越多,認識過程中所出現的新問題也會被感知組織發現並傳送到神經中樞。思維組織通過對感知組織新獲得的知識和過去獲得的知識的分析和處理,就會產生出指揮認識行為有所變化和發展的新的認識意識,認識行為在新的有所改進的認識意識指揮下,就會發生一些發展和變化,使認識行為更加合理和富有效率。

隨著認識的進行和認識預期目標的全部實現,思維組織通過對感知組織獲得的全部知識的分析處理,就會產生出停止認識行為的意向和命令。於是,有認識意識指揮的認識行為便結束了。

認識是主體生產知識的生產活動。

主體認識客體、收集、整理客體各種屬性和規定的行為是生產知識的生產活動。主體通過對感知組織獲得的全部知識的分析和處理,發現主體所面臨的生存矛盾、危機和問題、發現主體通過自身行為解決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必須採用的方式、方法、路線和方案也是生產知識的生產活動。

知識是主體的主動認識行為產生的,是主體主動行為的結果。知識不是脫離主體的主動認識行為,由客體對主體感覺器官的作用、刺激和影響在神經中樞自然形成的。只有在主體對目標客體進行關注並表現出濃厚興趣的情況下,客體對主體感覺器官的作用、刺激和影響才會在主體的神經中樞形成映像和知識,沒有主體的關注和興趣,客體對主體的作用、刺激和影響就不會在主體的神經中樞形成任何映像和知識。這就是我們常說的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客體是多種屬性和規定組成的統一體,在組成客體的形式、質量、價值、意識、運動、時空、數量多個部分中,能夠通過空氣、光線等載體主動作用和刺激感覺器官的部分所佔的比例很小,主體不能夠憑藉被動感受客體的作用和刺激獲得客體的全面知識。有關客體各種屬性和規定的知識,只有在主體認識意識的指揮下,通過思維組織、感知組織和肌肉組織的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夠獲得。

認識是同思維和實踐相互區別相互聯繫的具體行為。

我們如果詳細觀察和分析認識的 心理活動過程就會發現,在認識的整個心理活動過程中思維、認識和實踐是交替進行的,思維、認識和實踐互為發展的條件和基礎,認識和實踐離不開思維產生的認識意識和實踐意識的指揮,思維離不開認識獲得的知識原材料,認識也離不開實踐給認識組織和認識器官提供的接近和接觸客體和認識對象的有利條件。

在我們常說的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在認知 心理過程的不同階段之間,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不斷前進的認識循環往複過程中,思維是不可缺少的橋樑或中間環節,沒有思維認識的過程就不能完成,認識的目的就不能實現。沒有思維和實踐就沒有認識。

知識是認識的結果,是認識對象或客體的屬性、規定、關係、特徵、要求、能力在主體神經中樞的表現形式。

概念是知識的基本單位和表現形式,是關於認識對象和客體的屬性、規定、能力、特徵的概括和總結。

知識是主體創造的具有客觀實在性和自身特點的 具體事物。知識同任何事物一樣具有多種屬性和規定。知識是質量、價值、意識、運動、時空和數量組成的統一體。知識作為客體是認識的對象和新知識的來源。

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頭腦里固有的,是主觀自生的。客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來自獨立於 人腦之外的客觀精神。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雖然承認認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但不了解認識依賴於實踐,也不了解認識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

認知方式

人類已知的探索事物變化發展中認知方式有六種,於外在表現為六欲,即是我們常說的色、聲、香、味、觸、法,而七情則是內於外的自身個人情感的自然表露,即為醫家所說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在已知的人們通過六種方式認知世界中,法是最接近事物本身的。反映情緒波動的詞最常見的為「感」,即"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對於感的認知,古人們認為「感」即感動人心也。從心咸聲。古禫切。外部事物於人自身必會有個人情緒夾雜於中,所以,古人則更深入的認為,法是最接近事物本身的,而當把心去掉,僅剩這個「咸」字時,就可表示真實事物的抽象表徵。故可謂無心則為「感」也。


當你對世界一無所知的時候,不能指望有神仙告訴你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而你自己又不知道,怎麼辦?

只能先假設一下,並按照這個假設以及其推論行動,看結果是怎麼樣的。如果結果好,就證明了你的假設是對的,繼續堅持。反之,就是錯的,需要改正。

簡單地說,人類的知識就是這樣獲得的。 這個領域叫認識論,在哲學史上經歷了經驗論和唯理論的爭論,以及康德的轉向。把這個過程嚴格化,只有《認知的閉環》才做到了:網路版序和下載網址 - 楊學志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9346161


不能被證實,那麼這個世界也就不存在了over!


黑格爾曾經對西方哲學的特點總結說:一開始便是一個假設。依據公理和假設是科學思維常用的思維方式一


歌德爾告訴我們任何一個體系中必然存在無法證明的命題.

公理的存在應該就屬於這種命題.最嚴密的邏輯體系也只能是讓公理儘可能少,儘可能直觀,但無法消除公理的存在.

比如選擇公理.看起來很直觀,但是也能推出劃分球後重新拼成兩球體積增大這樣的反直觀結果.

比如自然數的集合定義(皮亞諾公理),雖然很不直觀(而且個人認為也不夠漂亮(大霧)),卻是為什麼可以有 1+1=2 這種直觀形式的基礎所在.

還有連續統假設等等, 許多所謂的公理其實並一定是公理,也可能建立在別的公理之上.

另外,有很多公理互相支持.承認了一個,就可以證明另一個,反之亦然.所以很難說哪些是更基礎的.但是歌德爾的理論告訴我們,任何體系中都存在無法證明的命題.


讓AI去「認識世界」,比如進行人臉識別,應是已輸入某個程序,有了某個「演算法」作為起點。

該起步的程序或演算法可能被AI 優化,但不需要AI 通過「認識」或運算得知。


當你準備認識世界時,你已經默認了兩個前提:「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and「這個世界是可以被自己認識的?」


謝邀。

認識世界的起點公理就是【認識】。

世界、存在的本體、主體就是感知、信息、知識、認識。

人、事物或世界如何如何的諸多假設和公理都是感知或認識到的什麼什麼,都是認識到的次級命題。


認識世界說通俗點就是學習,學習一切,但是不一定要證實一切。儘管某些事物難以被證實,但是存在就應該合理,只是我們還沒找到這個理由或者說沒找到理解某些事物的合理角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