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回答里都努力證明《上海堡壘》確實是部爛片,但這會不會引起一些沒有看過電影的朋友的好奇心從而導致票房回溫?


如果觀眾們普遍沒有看過爛片,自打出生就被9分+電影慣大,突然出現一爛片,保證會出現題主你形容的情況,萬人空巷都有可能。

然而……好奇的前提是沒見過……實質上咱觀眾們是一把屎一把尿喂大的…………

好不容易盼來正經食物了,會因為好奇而被這道廁所里端出來的老朋友種草嗎?

又不是不知道是什麼揍性,不存在好奇……


先說結論,已經不可能了。

既有案例中,靠負面宣傳拿票房的最典型案例是《小時代》系列。分別是2013年到2015年,中國內地總票房從200多億上升到400多億。這段時間是中國電影市場高速增長期。當行業處於高速增長期時,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賣方市場,簡單來說就是供不應求。這是前提和基礎。

另一邊,當時網路社交媒體剛剛興起,正處於大V的黃金時代。觀眾選擇電影的方式從傳統廣告初步轉向社交媒體。在那以前,觀眾選擇看哪部電影,是因為在車站看到廣告推廣、走進電影院看到物料展示。在那個階段,觀眾選擇看哪部電影,是因為大V的推薦,話題的引導,社交的需求。

所以小時代質量爛不要緊,因為本來可以選擇的電影就不多,小時代只是爛,起碼還是一部電影。更重要的是,社交媒體上都在討論小時代,小時代不再是一部電影,而是社交話題。看電影的不是因為喜歡電影,而是為了融入社交圈子。所以才有了越罵越看的負面宣傳案例。

小鮮肉扎堆電影圈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爛不要緊,關鍵是要做成話題,只要有了社交熱度,看電影的主要需求,就從審美轉變為社交。某種程度上,這也算是「降維打擊」。

再來說現在為什麼不可能。

這兩年大陸總票房的增長減緩,說明市場進入了成熟期,大眾需求已經被挖掘的差不多了。隨著電影市場的開放,國外電影進入越來越容易(今年已經沒有國產電影保護月了),國產片質量越來越高,數量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大,供不應求早就轉成了供過於求,電影院越來越多,電影票越來越便宜,大眾看電影的審美需求被培養起來了。這是基礎和前提。

社交媒體也在發生變化,伴隨4g網路普及,社交圈子進一步拆分,原本一個大V就能引導的輿論,被下放到許多更小的圈子。草根紅人興起,每個人都能帶動一部分流量。

這代表了什麼?信息獲取的渠道變多了,社交話題更新變快了。

由於看電影的主要需求也在變化,從社交回到了審美。大眾選擇電影越來越依賴口碑宣傳和電影類型,口碑一部分來自於專業評價,另一部分來自於小圈子推廣。大V的影響低於專業電影自媒體,甚至還不如你的同事閨蜜小夥伴更有用。

負面口碑的有效性在於它能激發社交好奇心,但正面口碑同樣能夠激發社交好奇心,現在好影片都看不過來,口碑差的電影對觀眾而言就真的沒必要看了。現在熱點話題更新那麼快,可能你還沒來的得及去看一部電影有多差,新的社交熱點已經推送到了你面前。於是,何必委屈自己呢~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不能說「爛」的電影,遇到不合適的宣傳,也只能圈一輪票房的原因,因為口碑砸了!《地球最後的夜晚》了解一下(當然,這個片子正常宣傳可能票房更差,因為文藝片的票房有天花板,但至少口碑保得住)

希望還沒回過神來的上一代電影營銷人和片方都長點心,從成長期到成熟期,電影行業的變化已經出現了,那套垃圾營銷法不再管用了。

以上。

———————————— 8月12日補充答案

回復里有些朋友提出了關於「票價越來越便宜」的質疑,完全可以理解大家的疑問。這裡統一做個補充。

大家對前幾年鋪天蓋地的低票價十分懷念,那是因為資本介入電影市場進行大規模補貼的原因。所以9.9,19.9這樣的票價在部分地區很常見。但局部不能代表整體,否則就是倖存者偏見(這裡是知識點)。而且補貼也不是永久的,即使2016年國家沒有禁止補貼電影票,資本也不可能長期幹下去,早晚會回歸到正常水平。

那麼正常水平是什麼樣子呢?

當我們拋開票補不算,2014年到2018年,全國平均票價分別是:35.28元,34.8,33.14,34.42,35.32。基本沒有變化。5年間,人均gdp從4.7萬上升到6.4萬。這樣對比,電影票當然是越來越便宜的。

順便說個題外話,電影票補貼最狠的那幾年也是中國電影市場發展最快的那幾年,所以我認為中國的電影市場是被催熟的。不過現在來看,這也不算壞事。


普通人就算好奇屎的味道也不會親自去吃,頂多看吃過的勇士發帖。


我如果想知道豆汁到底有多難喝我只能跑北京親自買一碗...

但我如果想知道一部電影到底有多爛我只需要在家裡邊用電腦下一下....


不會,我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