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讀書的多少真的跟脾氣有直接關係嗎?文人的脾氣都很好嗎?讀書是為了養成好脾氣嗎?

讀書是一個自我升華、開拓視野的過程,更多的是提升文學修養、增長見識。對脾氣的影響只能算附加值。現在的人讀書得出的道理能說出一大堆,真正去踐行的有幾人?道理成了雲端人士的武器,討伐的目標正是在踐行的那些人。搞得這些人懷疑人生,又找不出原因,最後歸咎於他們的脾氣。

韓柳都是後世大家,傳世名篇賊多,兩人在政治上卻是衝突頻發,你瞧,大家都是讀書人,為什麼不能好好坐下來聊聊?幹嘛大發脾氣互懟?因為他們的價值取向不同。讀書不僅僅是提升文學修養、開拓視野,還是形成正確三觀的開始,三觀不正,正常交流都費力,你還指望他脾氣能好?

古人讀書是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本,平天下為志。脾氣更多的是慾望的化身,文人在格物致知的時候,就能把控好自己的慾望,所以跟他們交流起來覺得他們儒雅,充滿正氣。他們的『雅』來自於對自身的剋制,正氣是平天下大志的化身。這些人定位明確,目光長遠,知道對錯只是一時的,爭辯的心思都沒有,跟他交流的人自然覺得他脾氣好。

當下社會官本位思想濃重,誤解了『學而優則仕』的本意。導致思想畸形,甚至開始懷疑讀書的必要性。應該認真反思,到底為什麼讀書?就為了養成好脾氣?


個人覺得自己算是讀書多的那類。家父大學期間就讀哲學系,家中藏書頗多。我小時候母親為了讓我不看電視,上班帶著遙控器。於是我被迫看父親的書(對,我看書是實在沒有電視看,被逼的 ),小學和初中讀完了《古希臘哲學家的故事》《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簡史》這些哲學類書,還有諸如《諸世紀》《推背圖》《燒餅歌》這些讖緯學書籍(嘗試讀《術數集成》《易經》但是真的看不懂,導致我現在都不敢碰讖緯之學),當然當時並看不懂,就當熱鬧去看。記得清楚小學老師給我的評語是「什麼樣的年紀幹什麼樣的事情」(大意如此)。初中學《範進中舉》,老師讓補寫故事,我是用文言文寫的,被表揚了一下,順便當眾讀了一遍,看到小夥伴們羨慕的眼光,於是我開始更多讀中國古典文獻。《莊子》是我最喜歡的(推薦中州古籍出版社的那版《莊子》),初中讀了2遍,作文寫的特別好好,日常滿分。到了高中,曾經聽新聞說有人用文言文高考作文滿分、四川考生黃蛉用甲骨文被川大錄取。於是我也嘗試文言文作文,我很自信自己的閱讀量和文言文水平,於是第一篇文言文作文果斷被批了滿分,結果高考寫文言文作文導致語文150分滿分我甚至沒有過百 。於是復讀一年,這一年性格大變。曾經被同學覺得「謙遜有禮」「儒雅」的我被同學問了一個問題:「你怎麼學會罵人了?」。

其實讀書多少對性格的影響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你的經歷。


讀書多少和脾氣好壞沒有絕對關係,鄉下目不識丁的大媽脾氣好的有,大學裡讀書汗牛充棟的教授脾氣爆的也很多,脾氣好壞關鍵在於自己的修為,正常情況是讀越多書,明白越多道理的人,對人類應該越寬容,脾氣自然會柔和很多!但也不排除對人類越失望,從而越暴躁!


一位朋友說他小時候脾氣特別大,後來看了很多書,就慢慢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脾氣,現在是一個看起來脾氣特別好的人,只是偶爾在很極端的情況下會發脾氣,他說讀書改變了自己急躁的脾氣。另一位朋友是個領導,他很愛看書,需要的時候能夠控制自己的脾氣,但平時下屬做的不對的時候脾氣也挺大的。總的來說,我認為讀了很多書的人有能力在需要的時候控制自己的脾氣,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讀書能讓人學會控制脾氣,但不會改變性格。


書本讓你瞭解自己,懂得如何思考,明辨生活中的是非。不會盲目的聽從他人,不會虛度自己的時間,從而追求更高更有意義的生活。愛讀書的人在生活中點滴事情都會流露出才華,給人一種舒服踏實。溢於言表的學時才華對生活有著自己的思考,善待生活中的人和事,追逐自己的夢想探尋事物的發展規律。懂得他人的情緒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讀了很多書的人應該明白的人之常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