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读书的多少真的跟脾气有直接关系吗?文人的脾气都很好吗?读书是为了养成好脾气吗?

读书是一个自我升华、开拓视野的过程,更多的是提升文学修养、增长见识。对脾气的影响只能算附加值。现在的人读书得出的道理能说出一大堆,真正去践行的有几人?道理成了云端人士的武器,讨伐的目标正是在践行的那些人。搞得这些人怀疑人生,又找不出原因,最后归咎于他们的脾气。

韩柳都是后世大家,传世名篇贼多,两人在政治上却是冲突频发,你瞧,大家都是读书人,为什么不能好好坐下来聊聊?干嘛大发脾气互怼?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读书不仅仅是提升文学修养、开拓视野,还是形成正确三观的开始,三观不正,正常交流都费力,你还指望他脾气能好?

古人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本,平天下为志。脾气更多的是欲望的化身,文人在格物致知的时候,就能把控好自己的欲望,所以跟他们交流起来觉得他们儒雅,充满正气。他们的『雅』来自于对自身的克制,正气是平天下大志的化身。这些人定位明确,目光长远,知道对错只是一时的,争辩的心思都没有,跟他交流的人自然觉得他脾气好。

当下社会官本位思想浓重,误解了『学而优则仕』的本意。导致思想畸形,甚至开始怀疑读书的必要性。应该认真反思,到底为什么读书?就为了养成好脾气?


个人觉得自己算是读书多的那类。家父大学期间就读哲学系,家中藏书颇多。我小时候母亲为了让我不看电视,上班带著遥控器。于是我被迫看父亲的书(对,我看书是实在没有电视看,被逼的 ),小学和初中读完了《古希腊哲学家的故事》《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简史》这些哲学类书,还有诸如《诸世纪》《推背图》《烧饼歌》这些谶纬学书籍(尝试读《术数集成》《易经》但是真的看不懂,导致我现在都不敢碰谶纬之学),当然当时并看不懂,就当热闹去看。记得清楚小学老师给我的评语是「什么样的年纪干什么样的事情」(大意如此)。初中学《范进中举》,老师让补写故事,我是用文言文写的,被表扬了一下,顺便当众读了一遍,看到小伙伴们羡慕的眼光,于是我开始更多读中国古典文献。《庄子》是我最喜欢的(推荐中州古籍出版社的那版《庄子》),初中读了2遍,作文写的特别好好,日常满分。到了高中,曾经听新闻说有人用文言文高考作文满分、四川考生黄蛉用甲骨文被川大录取。于是我也尝试文言文作文,我很自信自己的阅读量和文言文水平,于是第一篇文言文作文果断被批了满分,结果高考写文言文作文导致语文150分满分我甚至没有过百 。于是复读一年,这一年性格大变。曾经被同学觉得「谦逊有礼」「儒雅」的我被同学问了一个问题:「你怎么学会骂人了?」。

其实读书多少对性格的影响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你的经历。


读书多少和脾气好坏没有绝对关系,乡下目不识丁的大妈脾气好的有,大学里读书汗牛充栋的教授脾气爆的也很多,脾气好坏关键在于自己的修为,正常情况是读越多书,明白越多道理的人,对人类应该越宽容,脾气自然会柔和很多!但也不排除对人类越失望,从而越暴躁!


一位朋友说他小时候脾气特别大,后来看了很多书,就慢慢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脾气,现在是一个看起来脾气特别好的人,只是偶尔在很极端的情况下会发脾气,他说读书改变了自己急躁的脾气。另一位朋友是个领导,他很爱看书,需要的时候能够控制自己的脾气,但平时下属做的不对的时候脾气也挺大的。总的来说,我认为读了很多书的人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控制自己的脾气,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读书能让人学会控制脾气,但不会改变性格。


书本让你了解自己,懂得如何思考,明辨生活中的是非。不会盲目的听从他人,不会虚度自己的时间,从而追求更高更有意义的生活。爱读书的人在生活中点滴事情都会流露出才华,给人一种舒服踏实。溢于言表的学时才华对生活有著自己的思考,善待生活中的人和事,追逐自己的梦想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懂得他人的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读了很多书的人应该明白的人之常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