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追星一直是個惹人爭議的話題,當年的80後也有追星的年代,那與現在的90後和00後有什麼區別呢?只是在於當年聽磁帶和貼海報與現在買周邊的不同嗎?


我是80後,說一下我們那個年代追星。

當我們追星的那個年代,和今天完全不一樣,獲知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過電視和報刊,當時聽歌主要靠這個

這種磁帶類機器,主要是日本產,有三個品牌:索尼,松下,愛華,愛華這個牌子其實是索尼旗下的,聽起來倒是中國味。日本的單放機很神奇-----它可以倒著放也可以順著放,但是不能精準點歌,比如說我要聽某某首歌,這個是做不到的,一直到CD時代才解決這個問題。

有一點我們是和後來的小輩們是一樣的:我們為什麼要買這個東西呢?

因為學外語。反正跟爹媽是這麼說的。

這個東西叫做歌本。80後很多人都有。主要是用來抄歌詞的。

上面貼的那些圖片,是當時小賣部賣出去的那種明星不幹貼,這些不幹貼長這樣

可以把這些圖片一個一個撕下來,貼到歌本上,撕完了的不幹貼就是這樣的:啥都沒有了。

圖片是已經做過分割了的。

當年這些玩意很流行,很多文化產品都有不幹貼,比如說這個

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

信息主要是看電視或者雜誌,雜誌大致都是這樣

花花綠綠的,這都算好的了,還有那種「標題黨」,說這個明星和那個明星怎麼怎麼好上了。有的連刊號都沒有,就是路邊賣的。

我們那個年代和現在最大的不同是:對於明星有明顯的「距離感」。

也就是說,不存在為了明星如何如何的。

明星給我們的感覺是:差不多是外星人。

為明星消費這個概念根本不存在。

當然也有比較狂熱的,比如說這位

楊麗娟(劉德華粉絲)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圖標

但是即便是這位楊麗娟同學,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像現在為了明星。

80後有個特點:焦慮感,尤其是85前的那一批,處於風雲際會的時刻,隨便說說那個時代發生的事情

  • 國企改革
  • 下崗潮
  • 加入WTO的談判
  • 大學擴招
  • 大學大合併,改名
  • 互聯網的崛起和寬頻的普及
  • 電腦遊戲的普及
  • 最早的一批網路遊戲
  • 經濟大爆發
  • 媒體天天講國際化
  • 動漫的普及,尤其是日系動漫的普及

隨便一個事,拿到今天可以從年頭說到年尾,蘋果發布一個新機器都能說道個半天,放在我們當年:這特么也值得說么?那年沒有新事物?

注意,我說的新事物,是過去完全沒有的,突然蹦的一下爆出來的。不是iphone4到iphone5的感覺,是突然出現了「智能手機」這一個物種。

好像智能手機真的是我年輕的那會發明出來的,只是我們當時不知道

新生事物的刺激,比如說電腦遊戲和網路遊戲導致80後的這一代人對於明星是較為遲鈍的。

如果說十幾歲可能對外感知還不明確,但是在20歲以後,尤其是上了大學以後,都能潛在的感覺到中國要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不知道會怎麼個變化,外加上信息不發達,對於明星狂熱確實比現在弱的多。

值得注意的是:80後有極大的分化,85前和85後由於國家改變太大,導致人生觀和價值觀完全不一樣。


另外說一下,我們那個時代的明星,有實力當然很好,沒有實力也是要努力的。

一般沒有實力而努力的,被稱之為偶像派。

劉德華放今天應該算實力派,但是在我們那個年代是偶像派的代表。

流量明星---沒有這個概念。


不抖機靈,這個問題我想從消費方式的角度回答。

通常追星這種行為都發生在荷爾蒙旺盛的青春期。而,

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青春期為10~20歲。

所以,我們可以大致把三個年代出生的人,追星的時間做一個簡單的劃分。

80後對標的時間區間是1990-2000(2010)
90後對標的時間區間是2000-2010(2020)
00後對標的時間區間是2010-2020(2030)

從「追星說起」。

1989年,小虎隊在台灣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巡演。隨著演出的推進,粉絲的瘋狂程度也不斷高漲。

後來他們自發組成了自行車隊,一路尾隨追蹤。「追星」一詞,由此誕生。

娛樂是一項能吸引人們的注意與興趣並讓大家感到愉悅與滿足的活動,大家也願意為此進行各種方式的消費。

80後們出生在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紛呈的世界剛剛對這中國和這群年輕人們展開,作為第一波獨生子女的他們開始消費著,在我們現在看來並不富裕甚至有些貧瘠的娛樂資源。

那時候人們追星消費更多的是,購買演唱會的門票、明星們的磁帶、DV。

在本子上抄寫歌詞來支持和消費自己喜歡的歌手。

2001年10大銷量國語唱片(排名不分先後)

王菲《寓言》《王菲2001》 周杰倫《JAY》《范特西》   孫燕姿《風箏》   蕭亞軒《明天》

  陳小春《抱一抱》

  鄧麗君《忘不了--鄧麗君紀念專集》   鄭秀文《完整》   s.h.e 《女生宿舍》

條件差一點的一群人坐在電視機前,好一點的一家人來觀看電視當中自己喜歡的明星,為此增加其收視率。

以《還珠格格》為例

「1998年,《還珠格格》第一部在北京有線電視台播出時的收視率是54%;

1999年,《還珠格格》第二部在北京、上海及湖南台播出時平均收視率分別是57%、55%和52%,最高點突破65% 《還珠格格》是亞洲迄今為止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一直保持至今。在香港,《還珠格格》也使亞洲電視台擊敗無線,而在東南亞均打破了歷史上華語電視劇在當地的最高紀錄。

韓國三大電視台甚至實行了「華語電視劇封殺令」,足以見得這部劇的影響力有多麼強了。

90後,獨生子女成為身邊人的一種常態,互聯網開始滲入每個人的生活,雖然90後們相當一部分仍舊延續了上一代喜歡抄歌詞的習慣,但是消費形式與80後已經有了明顯的差別。

90後作為更為個性和獨立的一代,凡事喜歡親自去判斷,愛憎分明。

一旦發現了中意的明星,90後們會大聲說出來,不僅自己超興奮,甚至還要告知親朋好友,嚷嚷得全世界都知道。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超女、快男時代。

《超級女聲》是中國湖南衛視從2004年起主辦大眾歌手選秀賽,從那時起,中國的選秀時代正式來臨。雖然其中的許多人已經不再從事相關工作,但是當年從中脫穎而出的李宇春、張靚穎、周筆暢、尚雯婕、譚維維等等至今還活躍在熒屏上。

2007年,《快樂男聲》橫空出世,當年的是總冠軍:陳楚生、第2名:蘇醒、第3名:魏晨、第4名:張傑。相信這些名字對於許多人而言至今也並不陌生。

相信經歷過的人,一定都記得大家守在電視機前不僅自己投票,還聯繫朋友們給自己喜歡的歌手用簡訊投票的過往歲月。

大家從購買碟片開始逐漸轉變為電腦、手機、MP3下載自己喜歡的明星的歌曲,甚至當時還有不少人發送到10XXXXX把歌曲設置成自己的彩鈴。

在互聯網上,人們在各個論壇貼吧為自己喜歡的明星搖旗吶喊,人以群分,不少喜歡相同歌手的人聚集到一起,相互認識熟悉,甚至不乏以此為契機走入婚姻的殿堂。

80後看電視,90後敲電腦,00後刷手機。

00後成長生活在移動互聯的時代,可看可玩的娛樂內容變得從未有過的豐富。

如果說80後和90後只是追星,而00後顯然更高級,他們開始「養」星了。

明星不再是簡單的榜樣,而是被賦予了哥哥、弟弟、愛人、家人等多重身份的複合角色。

為了迎合Z時代的年輕人,娛樂業的消費內容和產品也是越發新奇與個性。

微博上為自己喜歡的明星打榜,電子唱片,vip會員付費,相關的周邊產品,貢獻巨大的互聯網流量,各大平台的話題爭論和製造,都是現在追星的消費形式。

說到流量,鹿晗作為歸國四子的頂流,2012年以曼徹斯特聯的球迷的身份僅僅只是轉發一條微博,就破了第一項微博上的世界紀錄「微博上最多評論的博文」。

2015年5月,鹿晗作為頂流明星登上福布斯中國名人榜封面,封面幾個大字寫著:「顏值+時代」。意味著,以鹿晗為首的流量時代已經到來,「流量明星」一詞也因鹿晗而起。

以《小時代》為例,「高價值IP+流量明星」製作出的電影被資本賺得盆滿缽滿,儘管惡評如潮也抵擋不住粉絲們對他們的歡迎。

沒有人永遠18歲,但是永遠有人18歲,總有人為此類娛樂內容消費和埋單。

《小時代》——4.83億 2013年6月27日上映 豆瓣評分4.7
《小時代2》——2.9億 2013年8月8日上映 豆瓣評分 4.9
《小時代3》——5.2億 2014年7月17日上映 豆瓣評分4.5
《小時代4》——4.8億 2015年7月9日上映 豆瓣評分4.7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是非,2018年9月,共青團中央批忐流量明星數據造假。

2019年科幻類題材電影《流浪地球》的大火,以及《上海堡壘》的失利,是市場給走流量路線的明顯和資本一記重拳。

18歲的孩子們也長大了。

沒有人知道下一個時代的年輕人會追捧什麼。

但是在這個時代,00後們對明星們的迭代速度也以肉眼可見。

作為頂級流量的歸國四子,在前面加一個「曾經」一詞,不過也只用了不到幾年的光景。

前有練習生蔡徐坤、錦鯉楊超越,後有肖戰、王一博。

肖戰新歌達殿堂史詩唱片認證《光點》上線16小時24分鐘單平台銷售額破5000萬!銷量超1666.66萬張!並且達成最快破1000萬銷量和5000萬銷售額雙紀錄!

如今肖戰因意識XT被喉舌點名也身陷囹圄。

沒人知道下一個被萬眾矚目的明星會是誰,也沒人知道下一個時代的年輕人們會喜歡什麼。

以上。


其實我覺得支持偶像的方式沒有變,是心態變了,粉絲變得卑微了。

支持的方式一直都就是花錢嘛。

我90後,那個時候就是買海報買磁帶,現在就買周邊買雜誌買代言什麼的,只要在經濟能力範圍以內,我認為這些都是正常的。

不正常的是心態

現在總是看到一種言論,「粉絲要是不為xx做這做那,那xx就完了」,我覺得這種就是赤裸裸的綁架式追星,追星從我喜歡你,所以願意為你做什麼什麼變成了你喜歡我,你必須為我做什麼什麼,你要是不做,你就不是真的喜歡我

為什麼我年輕的時候也追星,現在卻有點反對追星,因為我覺得這個事現在變成了非常可怕的事情,就是一旦這種「我愛你所以必須為你做什麼」的思維方式形成,這不單單是追星這件小事,他是在剝奪一個人的獨立人格。

追星從以前的一件閒情逸緻的小事,變成了一件能夠輕易影響三觀影響家庭甚至影響一個人未來的大事,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的趨勢。


追星心態和性質沒有本質不同

只是追星媒介變了而已,從沒有互聯網時代的磁碟海報,到互聯網剛剛產生下的簡訊投票,到現在互聯網的成熟時代的打榜

當然,互聯網產生的新型媒介確實更能把粉絲極端化,並且這種極端化更加能夠被圈外人看到並且影響到圈外人的生活,所以詬病現在飯圈的人越來越多,這其實是媒介變化和大量資本介入導致的,與追星的人沒太大關係,飯圈女孩還是那群追星族

當下飯圈的畸形生態,互聯網和資本都功不可沒


80是看牆上的海報,在大街和電視上聽偶像的歌。

90是在mp3里聽偶像的歌,在三十多歲時去偶像的演唱會,偶像的歌陪伴了他們的青春。

00是在網路上傾訴愛意,為自己的愛豆力所能及的做事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偶像,只是喜歡的方式不同,尊重別人,也保持自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