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為一個地道的北方平原菇涼,從小就是在麥田和玉米地里打滾兒的,沒見過大山大海,直到後來參加工作掙錢了去各地旅遊,才見到了大山大海,就很羨慕海邊長大的孩子,還有那首歌「大海啊大海,是我成長的地方,海風吹啊,海浪涌~~~~~~」是這樣的吧,很爽吧…………


小學中學校園距離海邊大概200米左右,課餘跑步可以直接衝上海堤上看潮起潮落;大學遠離海邊幾百公里,平時只能看大江大湖。工作後定居在所謂的沿海城市,但所住的老城區距離海邊還有好幾十公里,而且那個「海邊」不過是個江河入海口。三段不同的地域生活經歷,應該對這個問題有一點點發言權吧。

首先,可以很清楚地分辨什麼是湖什麼是海,畢竟鹹淡水質不一樣,看到再大的湖也知道這池子水還是受拘束的,沒有海浪那麼恣意開闊。只是某次在青海湖邊看日出,腳下輕浪拍岸,隱約產生了站在海邊的感覺。

其次,飲食結構絕對以海鮮為主,吃多了之後,看到不同的魚,馬上能腦補出每種魚怎麼做最好吃以及是什麼味道,但基本上叫不出魚的名字。

再次,對颱風無感。從小每年經歷十個八個颱風,夏秋之際間隔太久颱風沒來甚至有點不習慣。記憶中只保留曾經經歷過的最猛的一次颱風的樣子,以至於工作後每次遇上颱風,身邊的人如臨大敵時,內心淡定無比。別人去超市搬水搬速食麵,我該吃吃該喝喝……大學室友來自內蒙,見過沙塵暴,好奇颱風來時是什麼樣的。繪聲繪色說了一通颱風過境時的厲害和一片狼籍,把室友聽得目瞪口呆後,自己心如止水。

然後,喜歡海邊濕潤的空氣。天氣好的時候,在海灘、海堤或海上棧道上走走,海風吹在皮膚上的感覺有點濕,有點粘,絕對有保濕滋潤效果啊,哈哈哈哈。每次從老家休假完,回工作所在的城市的那一陣子,都明顯地感覺到空氣變得乾燥而混濁,直接的體驗是喉嚨總需要一天左右才適應過來。

再然後,海邊日出是值得去看的。什麼叫黑夜、什麼叫光明,什麼叫漸變、什麼叫突變,什麼叫孕育、什麼叫重生,一次可以全部體驗,並且正宗地道。但不要在很趕的旅程中安排去海邊看日出,畢竟零晨4點多摸黑開車跑到海灘上(尤其是如果那片海灘離城區有點距離的話,真的是黑不隆冬的),看完日出心情大好再踏個浪,7點多回來吃個早餐補個眠,基本上那個補眠會悠長且質量很好,那天就基本不用安排別的行程了。

還有就是,絕大多數沿海的居民並不住在海灘上。一般住得距離海灘有一點距離,但會喜歡跑到海邊的海鮮檔吃飯,或茶餘飯後到海堤上散個步之類的。為啥不搬到海灘上住,天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來海灘上沙土松不太適合蓋房子,二來海風大起來的時候,特別是來颱風的時候,門窗被吹得咣鐺響也就算了,有時會覺得整幢樓都在晃。所以在我們那邊買一線海景房的很多都是外地人。

其實最想說的是,長大後,工作生活鬱悶的時候,特別懷念大海。想念那一望無際的海面,想念那自由奔放的波浪,想念那種跳出水泥森林束縛,站在海灘上空曠無邊自由呼吸的感覺。


生在威海,家就在甲午海戰戰場旁邊,離海大概兩三百米

二十年看見過有幾千次海吧

大學去了長沙,才發現真的有人從來也沒見過海。。。

海鮮用盆吃,平均兩三天一頓。國慶回家正好開海,一天三頓都有海鮮

天特別藍,海風很大所以空氣可以說很好了

在海邊待久了,就習慣城市相對的方向是無限的藍色了。湘江很大,可是看著對岸城市燈火,心情悵然


喜歡大海,喜歡游泳,喜歡在海邊散步。喜歡趕海。喜歡吃海鮮


從小海濱城市長大,大學同樣去了一個國外的海濱城市,畢業即將去另一個國家的海邊的城市工作,大概我比較有資格回答了吧

1. 雖然從小到大總是很輕易看到海,但並不會覺得厭,每次心情不好或者需要放鬆的時候 最想去的地方還是海邊,吹海風,聽潮聲。

2. 手機里全是海天相接的照片~

3. 感覺海已經充分融入到自己的生命里了,工作時候有多個機會出現在面前時,會更傾向於找個海邊城市,哪怕只是從地圖上看起來離海近——比如北京和上海讓我選,我會毫不猶豫選上海。

4. 見過大海寧靜時候的美麗,也同樣見過大海猙獰時候的可怕。

5. 海鮮真的很好吃很好吃!吃不夠!吃不過癮!在海邊城市長大真的從來沒有覺得海鮮是個略高級的食材?但是在國內我會盡量避免生吃…

6. 順便辟個謠,並不是所有海邊長大的人都會游泳。但普遍來說我感覺水性比內陸城市長大的孩子還是會好點的。

暫時就想到這些吧…總之覺得自己能在海邊長大,以及雖然世界各地漂泊卻總能在海邊生活,真的是非常幸運的事了。


不會見到一大片水就說是海,也不會見到還就卧槽這麼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