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亮明觀點:這個評價我不認同。

1.評論古人古事不能事後諸葛亮。我覺得這是討論歷史的基本素質。看著歷史書然後開掛,那歷史所有英雄都不如後世任何一個黃口小兒。

2.一國之滅不是一兩場戰役的問題,一定是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只看表面,太過膚淺。

3.不可以只以成敗論英雄。王莽的軍隊遇上位面之子,結果被人家流星召喚術打敗,這也怪將軍指揮不利?

4.姜維軍事上是不是犯錯了?是的。但要看這個錯有沒有道理。所謂盡人事聽天命。關鍵看有沒有盡到人事。如果做到了,那就不該有過多苛責。

借用一位朋友的引用:爾曹,不廢。


倒著找理由當然爽啦,反正都先定好結果了。

洋洋洒洒說了一堆,反覆提到姜維老是待在沓中是個錯誤決定,可姜維為啥去沓中,史書不是說的很明白了么?效仿諸葛亮去隴西沓中屯田避禍啊。我猜那位仁兄是不是接著要說黃皓一個小太監有什麼好怕的,抱歉,那個年代皇帝的近臣(比如太監)就是這麼可怕。


先來回答這位「匿名用戶」所提出的問題。

姜維要求後主派援軍增援陽平,為何不自己帶領主力直接回撤關頭組織防禦?

這個答案很簡單,只是因為他沒有理解姜維「斂兵聚谷」的真正用意。

其實認真分析他的回答,從其主要觀點:

  1. 當魏軍大舉進犯時,沒有迅速增援陽平關,是造成漢中最終丟失的原因之一。
  2. 蜀軍主力長期滯留偏遠的沓中不回援,這個責任完全由姜維承擔。

就可以看出他對姜維「斂兵聚谷」的方略並沒有深刻地了解。

那麼,何為「斂兵聚谷」呢?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懸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游軍并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斂兵聚谷有類似於瓮中捉鱉的意思。與原先主之法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先主之法意在防禦,而斂兵聚谷則旨在進攻。

「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中就可以看出,姜維實質上是想利用蜀地的三川之險來消磨入侵魏軍的戰鬥力,在敵不能取勝,漸露疲態之時,以地利之利,彌補人力之不足,以游擊圍困之法,給來犯之敵崛起墳墓。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在魏軍大舉來犯的時候,姜維上書後主請命增援,而非是自己帶兵前往漢中,守衛東川。

姜維當時的意圖很明顯,守住漢樂二城以及黃金諸圍,將崎嶇難行之地讓於魏軍,固守關隘,偷襲魏軍糧道。敵人強攻時則我方堅壁清野,據險固守,待敵人後退時再進行追擊。如此,必能取得比興勢之戰更大的勝果。屆時姜維率軍北進,攜大勝之勢,攻雍涼諸地,必將一戰而勝。

然而,黃皓弄權,使得成都之兵遲遲不來,貽誤了守城的最佳戰機。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故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

而蔣舒的投降,更使得陽安關直接落入鍾會之手。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鍾會攻圍漢、樂二城,遣別將進攻關口,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格鬥而死。

漢中門戶大開,姜維「斂兵聚谷」之策還未得到有效實施便宣告破產。

通過以上分析,姜維確有用人不當之過(蔣舒),但形勢多變,非其所能控制。故而,姜維絕非有誤國之嫌。

再者,從「斂兵聚谷」的反面分析。即使不實行此策,原先主之法也並不能有效地防禦鄧艾「陰平-涪城」之行,偷渡陰平並不會因此而被遏制。所以並不能說姜維改變了東川防禦體系,給鄧艾的偷渡陰平提供了可乘之機。

其實,這場滅蜀之戰和後來的滅吳之戰相差無幾,都是在一片反對聲中稀里糊塗地取得了勝利。

在司馬昭決定三路大軍伐蜀之後,鍾會便一手制定了行軍方案,可是,一直在雍涼前線與蜀軍對抗的鄧艾卻對此並不贊同。

《資治通鑒第七十八卷》:司馬昭以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征西將軍鄧艾以為蜀未有釁,屢陳異議。

「釁」指的是「嫌隙,爭端」。而「蜀未有釁,屢陳異議」也就是說:季漢並沒有爭端,此時不適合伐蜀。

其實不只是鄧艾,許多魏臣都認為:姜維雖領軍至沓中,遠離軍政中心,但並未失勢。一旦魏軍強行南進,季漢必會重新啟用姜維布置防禦戰略。沓中距漢中並不遠,姜維行軍數日即可趕到,蜀軍有備,勢難攻克。相反,如果魏軍休兵停戰,季漢不曾有外部壓力,必然生變,要麼姜維被劉禪免去兵權,要麼姜維起兵除去黃皓,季漢必陷入內亂。值此時才是魏國南征的最佳時機。

連久經沙場的鄧艾都沒有提及「斂兵聚谷」之策有何可趁虛而入之處,況乎後人。

鍾會鼓動司馬昭伐蜀,那是因為他看到了司馬昭的顧慮,高貴鄉公玉碎九重,以生命為代價,延緩了司馬代魏的進程。而司馬昭身染舊疾時日無多,只得通過一場大勝增加威望,來加快篡權的進程。(當然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總之,司馬昭滅蜀並沒有尋得最佳的時機,從上至下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若非蔣舒臨陣投敵,蜀軍堅守陽安關撐到姜維趕來,那說不準又是一場興勢之戰。

就在漢中失守的同時,姜維率軍從沓中撤退,晃過諸葛緒,與廖化、張翼、董厥等人合兵一處,據守劍閣,將鍾會十數萬大軍阻擋於劍門雄關之外。

其實,從姜維成功地逃離沓中之後,魏國的滅蜀計劃便失敗了一半。司馬昭和鍾會原本計議,由鄧艾引軍前往沓中攻打姜維,諸葛緒則引軍至陰平橋阻斷姜維退路,兩路合力,消滅蜀軍主力于堅城之外。而鍾會自引軍攻打漢中,收取勝利果實。

可是計劃的一開始就出了岔子,諸葛緒的無能使得姜維遁逃。之後蜀軍主力進入劍閣猶如龍入大海鳳騰空,魏軍已不能勝。

果然,魏蜀兩軍主力在劍閣相持月余,鍾會不能勝,而糧草漸盡,只得商議退兵。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可是,鍾會大軍一旦北撤,姜維必定順勢反攻,而鍾會回軍途中的東川各據點——漢樂二城、黃金諸圍都仍在蜀將的手中。若各地蜀軍利用地利之便四下夾擊,魏軍又怎能不敗呢?到那時,能安然地返回雍州恐怕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吧。

如此情形,與姜維之「斂兵聚谷」之策豈不是有諸多相像之處?豈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斂兵聚谷」之策的可行性?只不過,以放棄漢中為代價,顯得更冒險一些而已(原策只是放棄漢中外圍)。

只可惜,敢於冒險的姜維,遇上了一個比他更愛冒險的人——鄧艾。

鄧艾在伐蜀大軍受阻於劍閣,即將失敗之時,向鍾會提了一個建議。

《三國志·魏書·鄧艾傳》: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也就是說,派一支精兵從陰平偷越,直向涪城。

若劍閣守敵回救涪城,大軍即可乘勢前進;

若劍閣守敵不撤,涪城空虛,定能攻下。

鍾會接受了這一建議,讓鄧艾率軍前往。可誰知季漢後方竟比鄧艾預想的還要空虛,鄧艾這一捅,直接捅進了成都。

之後,劉禪下詔投降。

可即使如此,作為季漢的大將軍,姜維依然沒有放棄,他利用鍾會與鄧艾之間的矛盾,使計仍以圖光復大漢。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這是劉禪投降後,姜維給劉禪寫的一封信。

之後,姜維燃燒了自己最後的一絲執著,以血肉之軀對抗既成之天命,造就了後三國史上最光輝、最感人、最可歌可泣的篇章。最終,計不成,魏將士憤怒,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

《魏晉世語》:維死時見剖,膽如斗大。

姜維27歲南歸,至62歲為大漢身死,在蜀35年,把自己的理想和價值全都交給了季漢。最後,在中興之夢終於破碎,大漢再也無法復興的時候,便以身殉了季漢。

於是,姜維死,季漢亡。

干寶:姜維為蜀相,國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鍾會之亂,惜哉!非死之難,處死之難也。是以古之烈士,見危授命,投節如歸,非不愛死也,固知命之不長而懼不得其所也。

……

我想,姜維應是不孤獨的。

劉備之孫諶、張飛之孫遵、趙雲之子廣、諸葛亮之子瞻,孫尚,黃權之子崇,全都在季漢覆亡的時刻以身殉國,這些都是他黃泉路上的同伴。

那從未謀面的先帝——漢烈祖昭烈皇帝劉備,在九泉之下,亦當為之崇高風骨欣然長笑。

試問:如此英雄,何以對不起季漢?


需要明確一點的是:劉禪投降在先,姜維投降在後。

我還可以說東吳使臣薛珝已經說出了蜀漢滅亡的原因:

孫休時,珝為五官中郎將,遣至蜀求馬。及還,休問蜀政得失,對曰:「主闇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

一場滅國之戰

看看兩國首領的態度:

司馬昭:自壽春之亂以來,已經六年沒有戰事,多年來厲兵秣馬,現在正是以舉國之力,建滅蜀大功之時!

劉禪:喵喵喵?

而且直到戰爭結束,姜維甚至都沒有失敗。

尋被後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詣會於涪軍前,將士咸怒,拔刀砍石。

是劉禪叫姜維投降的,前方士氣正盛,還想浴血奮戰呢。聽到劉禪的敕令,前方軍士都氣瘋了。

魏國國力起碼五倍以上於蜀漢,對方以舉國之力來滅你,中央朝廷不給邊防軍支援已經足夠奇葩了,還拖邊防軍後腿。

論責任,顯然主要在後方,說是姜維的責任那是黑白不分。


寫的不錯,就是有些想當然了。後人評論姜維最大的忌諱就是跳出時代格局開上帝視角評論,該文的作者恰恰犯了這樣的錯誤。

1、姜維為啥不在得知魏軍入侵的消息後立刻回援?

答:史書雖未詳細記載此中原因,但我個人推測是姜維的漢中防禦策略的一部分。【個人認為姜維是故意讓漢中表現出空虛的假象,以吸引魏軍來犯。】可以作證的是【鄧艾傳:維聞鍾會諸軍已入漢中,引退還。】個人認為姜維的計劃是用空虛的漢中吸引敵人入侵,然後另一邊上表加強防守。等魏軍進入漢中後,姜維從沓中撤回增援關城,已達到【敵攻關不克,野無散糧】的地步。【鍾會傳:姜維自沓中還,至陰平,合集士眾,欲赴關城。】【攻破關城, 得庫藏積穀。】但姜維沒能預料到兩件事:1、後主另可聽信黃皓而不是前線主帥。2、蔣舒會投降,致使關城過早失陷。

2、劉禪後來及時補救了,所以責任在姜維?

答:劉禪後來的確是試圖去補救了,但已經錯失良機了。【姜維傳:然後乃遣右車騎廖化詣沓中為維援,左車騎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等詣陽安關口以為諸圍外助】該文作者錯誤以為廖化成功的守住了姜維的陰平橋,只是姜維一直沒回援所以導致無法及時增援陽安關。但事實上是這樣嗎?【鄧艾傳:聞雍州已塞道屯橋頭,從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後。諸葛緒聞之,卻還三十里。維入北道三十餘里,聞緒軍卻,尋還,從橋頭過,緒趣截維,較一日不及。】要是廖化真的成功守住了陰平橋頭,那姜維晃過的諸葛緒從哪裡鑽出來的?再聯繫之前未能及時增援的陽安關口,可以說劉禪的補救措施是失敗的。

3、姜維不去援助諸葛瞻所以導致諸葛瞻敗亡?

答:劍閣的確是天險,但不代表兩三萬就能擋得下魏軍十多萬的進攻。後世強攻奪下劍閣的例子也並非沒有,更何況諸葛瞻之敗與其說是兵力差距倒不如說是雙方主帥的能力差距。

個人觀點:蜀漢滅亡無論是姜維還是劉禪都有責任,只不過責任多少問題。作為蜀軍主帥,姜維在漢中失陷方面難辭其咎。而另一方面,劉禪身為一國之君面對前線主帥的上表卻無動於衷,這也難以說得上稱職。


身與名俱滅,江河萬古流。


身為一國軍事統帥,沒有保養好自己的身體,膽囊結石嚴重,是不對的


大勢已經如此,誰努力都沒有用,等死罷了,看完覺得姜維能力不夠,是不是我們對他的要求他太高了?私以為蜀漢真正能翻盤的只有第一次北伐,如果第一次北伐就奪得關中之地,下面國家整體實力才有和曹魏平分秋色的資本。


拉倒吧,姜維說蜀道難沒有說錯,偷渡陰平本來就是自損一千的計策,家裡劉禪那邊還有人守,結果……「臣等正欲死戰 陛下何故先降。」

至於蜀漢王朝,講實話武侯去世之後,他們就處於等死的狀態。「蜀漢滅亡非將軍之過也。」


emmmm,怎麼說呢,我認為他就是維黑。

我就答答有關季漢滅亡到底該誰背鍋這回事好了。

我個人認為,姜維的戰略上在他已知條件上沒有任何錯誤,只是條件中出現了漏洞,也就是對直通江油的小路無人防守和陽平關的失守。

首先看姜維的作戰的設想:打開漢中大門進行防守,最後等待鍾會糧盡,出擊進行殲滅。這裡要提到姜維所面臨的情況:在諸葛亮時期的魏軍數量姜維時期魏軍的數量絕對無法同日而語。不進行大規模的殲滅戰,季漢的下場只有被巨大的兵力落差壓垮。所以,對於季漢而言,當務之急是進行殲滅戰,姜維的戰略就是出於這個目的。

再說說姜維能否在陰平小路外側進行防備,鄧艾偷渡陰平是在陽平關失手後,姜維退軍到劍門關,這時,姜維手上的兵力應該也就只有不到四萬(這是幾乎可以公認的),而鍾會有著自己的十萬軍隊,以及鍾會吞併諸葛緒的三萬軍隊,預估有十二萬以上軍隊,十二萬人是漢中原駐守軍力的三倍,大可以在整個漢中防守,姜維憑什麼去分兵防守?分兵防守不等於去送死?可以說姜維的戰略,在已知的情況下是很適合當時情況的。

再說劍門關能否分兵給諸葛瞻的問題,劍門關預計要面對三倍於自己的敵軍,即使能分兵,也只能分出及其有限的一部分,依舊是送死的行為。更何況當時鄧艾進入平原到諸葛瞻部被全滅也最多只有一個月時間(滅蜀戰役總共也就只有兩個月多),完全無法支持在劍門關第二次進行大規模撤退(支援)。

以上,就是我對魏滅蜀戰役中對姜維戰略的解釋,如有錯漏,請多包涵。

少年,點個關注再走吧


在偏安一隅到窮兵黷武之間還有很多其他的選擇,反對窮兵黷武不代表支持偏安一隅。

諸葛亮時期北伐雖然是兩三年大規模北伐一次,但國力還是逐漸有所消耗。諸葛亮死後,主要任務是休養生息,蔣琬、費禕基本都貫徹這一方針。

蔣琬經常是派姜維領偏師進攻涼州,準備沿漢水大規模進攻但因生病和朝中反對,沒有成行。

費禕也反對姜維大規模北伐的計劃,經常是給一支偏師就把姜維打發了。

費禕被刺殺後,姜維掌權,開始了自己的大規模北伐。

自253年到257年,每年都北伐一次,這五次北伐耗費了大量的國力,蜀漢根本支持不住。

258年到261年休養了四年,262年北伐再次失敗,這四年積累的國力再次被消耗。反對姜維的大臣越來越多紛紛彈劾姜維,姜維怕被害死,不敢回成都,跑去屯田避禍。

姜維數年來窮兵黷武的北伐耗光了國力,蜀漢內部三大派係為此吵得不可開交,政治鬥爭愈演愈烈,反對姜維的人越來越多。

263年魏國伐蜀,姜維差點被截斷歸路。姜維的斂兵聚谷戰略完全遜色於魏延的錯守諸圍,劉禪投降肯定不對,但鄧艾偷渡陰平只是壓死蜀漢的最後一根稻草。之前的那一大堆稻草,相當一部分是姜維壓上的。


首先,任何國家都不可能讓武將領著一群兵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萬一姜維來一句敵は成都にあり你不怕劉禪還怕呢。

姜維識破司馬昭聲東擊西之計,在聲東時就上奏劉禪增援,被黃皓隱匿。你說姜維上奏自己回漢中會不會也被黃皓隱匿?何況漢中督胡濟同不同意姜維來駐漢中還得兩說。

再退一步說姜維回漢中就能實兵諸圍?姜維加胡濟兵力頂多不超過5萬,鄧艾諸葛緒就6萬多,鍾會10多萬,5萬人面對將近20萬人的敵人還要分散防守,呵呵你開心就好

面對魏國越來越多的兵力,重點防守已是必然。

然後看看蜀國滅亡時劉禪的操作

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

及鍾會將向駱谷,鄧艾將入沓中,然後乃遣右車騎廖化詣沓中為維援,左車騎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等詣陽安關口以為諸圍外助。

敵人打到臉上了,才想著調兵遣將。結果陰平橋頭被諸葛緒佔了,鍾會突破陽平關張翼董厥才到漢壽。我第一次聽說己方據點要跟敵人搶佔的,還提莫沒搶過。

劉禪還感覺良好還覺得備敵既定,誰給他的信心?誰給他的勇氣?跟相父混久了覺得自己也行了?

這是姜維在不在漢中的問題嗎?就算姜維加胡濟有五萬人,面對鍾會鄧艾諸葛緒將近20萬的大軍,能實兵諸圍嗎?還不是重點防守。就這援軍速度就算姜維守陽平關面對鍾會鄧艾前後夾擊也得撤。

咱都不提蜀國滅亡時毛宗崗的哲學三問,就說已經斷糧的鐘會等劉禪投降突然就想造反了。

劉禪的表現就像是雲玩家覺得自己行了,上手就是閃現立定+反向空大,覺得臉掛不住直接投了。就這姜維還想著日月幽而復明,除了仁至義盡還能說啥。

總結姜維是有些窮兵黷武,但是兵力在賬面上看是不差多少的,戰鬥力應該下降一些(姜維也達不到諸葛亮治軍的高度,戰鬥力上限也是下降的)。糧食可能沒諸葛亮時期的多,但劉禪投降時還是夠用的。

蜀漢滅亡的主因就是劉禪對敵人動向不夠重視,戰爭狀況分析不足,戰鬥意志薄弱。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不好說啊,畢竟不管是後主無能也好,懶也罷,確實沒有能力做一個開拓江山的帝王,一個國家的精神象徵尚且如此,將一國覆滅僅僅歸咎一個軍人,難免牽強。


諸葛亮是一頭豬。我的才華比他高萬倍。他北伐中原純粹就是窮兵枉費國力、自取早日滅亡。姜維連豬都遠遠不如。諸豬還知守漢中,姜豬不如,漢中不守,放敵來滅國。我的才華高姜維億倍。我是什麼人,常人一個。說明他們倆個連常人萬分之一的才華都沒有!他們倆蠢死了!


大體沒啥錯誤啊。

確實,魏滅蜀時,魏軍的確比曹爽那時多了一些,但且不說戰場勝負不決定於兵力而決定於人,甚至決定於地形。。。敵人多了,我們還主動減少迎敵兵力?喵喵喵?

姜維拉主力遠離沓中是怎麼也繞不開的黑點,要不是諸葛緒智商捉雞放跑姜維,蜀漢真的有可能一戰而滅了。廖化董厥等人哪怕被黃皓耽擱了,支援速度都比姜維快,身為大將軍你難辭其咎吧?一百步還笑五十步?

因為姜維遠在沓中。。。誰讓你去沓中的?

我不去沓中我怎麼自保!我哪能掌軍!

啊哈。

我不是針對誰,是不是所有姜維迷都幻想自己是蜀漢之主了?自己受害了不想著辯解上書,反而想著擁兵自重,跑到遠方天高皇帝遠。。。我如果把主人公換成岳飛,估計小白們早都自覺地按照網文標準陰謀論啊該殺啊。

李嚴運糧不力,被貶毫無怨言,還痛悼諸葛亮;廖立嘴巴賊賤,被廢為庶人後老實過活。這些大家都遠不看好的人都懂得認錯改錯,你姜維算老幾啊死倔著?諸葛亮?人家諸葛亮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政都抓,請問錄尚書事的姜大將軍管過幾次內政?配和諸葛亮比?

姜維之所以詬病,除了漢中戰略和窮兵黷武外,其本人在內政上也存在嚴重失職。

咱們再退一步,行,魏軍勢大云云,陽平關外圍哪怕姜維坐鎮一定擋不住云云。。。

然後你為啥突然有自信能圍殲人家了?

依靠城牆和山地優勢,姜維迷大呼【根本攔不住人家啊】。哎,到了平原野戰姜維迷又恢復自信了。

真的需要我科普嗎?姜維最輝煌的戰果是欺負幾乎沒有軍事經驗的王經,緊接著立刻被陳泰虛實相攻逼退。他跟陳泰還算互有勝負,等鄧艾上任時姜維基本都是敗,段谷敗,侯和敗,真當自己是諸葛亮而對面是司馬懿啊?

曹爽這廢帶領大軍雖敗,郭淮還能保全部隊撤退。鍾會鄧艾的軍事能力遠遠高於曹爽郭淮,敢問姜維迷哪來的自信幻想一定能全殲人家?你何時打贏過人家?難不成撤退時保護後路是兵仙才知道的知識?

實際上以鄧艾屢次搶佔要地和奇襲陰平的毒辣眼光,他看出姜維圍殲企圖的可能性幾乎是必然(二士爭功屬於戰後,歷史上他們倆的軍事合作還是不錯的)。至於是將計就計設伏還是派王頎田章截斷後路,地圖不在手我就不紙上談兵了。

姜維的想當然錯誤不能用他的氣節來掩蓋的。


我不嘆息姜維身死國滅,我嘆息後人不能公正評判一位為國殉節的良將!看現在的世道民風,想必也是符合時代的發展吧!


怎麼評論都是他自己的事。

但是蜀國亡姜維手上也算無可厚非的

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只手將天補;

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

誰讓他接的是諸葛亮的班呢。蜀國號稱天府之國,但被說「面有菜色」。到底是誰弄出來的?

這時候屯田是正確選擇,只不過姜維不懂政治,就算是屯田了,朝堂上沒自己人必然失敗。早期去敵占區去搶收當地的糧食,比自己屯田快多了,但這時候,姜維的處境是,北伐被說勞民傷財,屯田,國內已經來不及了。

不拿法正龐統諸葛亮比,可能,他都比不上李嚴李豐向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