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知識,是一種判斷:

做新聞的人也是人,他們會犯錯,甚至經常犯錯。

上了報紙和電視,並不能證明這件事就是真的。事實上,新聞作品永遠無法全面呈現事件,光靠看新聞來判斷世界,這是「擬態環境」理論。而這個「擬態環境」是人造的,這些人並不比你高明。

所以,對新聞,對一切內容產品,要保持距離,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宿舍。不要像我們的長輩一樣,抱著「上了電視/報紙還能有假?」的觀念,跪倒在信息洪流面前。


謝邀,還是挺多的吧,想到什麼加些什麼,先碼在這裡。以下正文:

1、現在都說新聞引導輿論,但其實找到馬克思最原始的新聞言論,他用了一個詞,製造。新聞製造輿論,也就是說在新聞的生命真實性和政黨需要之間……很值得深思。

2、傳播學有很多有趣的理論,其實就是我們人與人相處間的「小聰明」高情商的書面化。比如第三人效應,受傳者本位論,擬態環境等等。學了這些以後,就不再為之前偶爾自以為是的交往小聰明而洋洋得意了,畢竟大佬們已經玩爛了還給你總結出了一套知識體系。

3、影視文化藝術不是看電影。恰恰相反上完這課之後看電影就不再輕鬆了,以前是為了娛樂,後來就是為了提升自己提啥啥不知道的電影知識層的需要。一部電影反覆看,而且一邊看一邊要想,哪個流派啊,什麼社會背景啊,為啥拿獎啊?咋拍的?咋寫影評?

懷疑自己以前的觀影生涯都餵了狗。太難了可

4、寫新聞稿,不是你想像中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始終記得第一節新聞學概論課王娟老師的一句話,「你的心要永遠感動,你的筆要永遠剋制。」天馬行空縱橫捭闔是文學的事,新聞人做不了憤青。剋制太難了,壓抑自己想寫的很多東西,把感性壓下去理性提起來,只呈現最基本的事實。所以新聞人的魅力可能就在這種理性下壓抑的感性。(白叔白巖松)

5、有孩子特別看不起標題黨,比如震驚體啊疑問體啊啥的,覺得特別辣眼睛。但是其實,這就是我們課上正正經經學的知識。網路與新媒體課,如何起網路標題?什麼維納斯原則,訴諸感性,因果斷裂,簡潔而不簡單啥的。可能現狀如此不用點花樣帶不動大家的寶貴的注意力。只能說會用但不一定要用,使用也要適度。

最搞笑的是這門課是在最基礎的新聞採寫課後面,一個樓上一個樓下。我們先是在樓下學習怎麼寫傳統消息稿,標題要簡潔概括講事實一針見血。從底下稿子公開處刑後到樓上網路與新媒體課,標題要吸引人的興趣聯繫熱點雙關搞誘惑。

真是精神上的雙重洗禮。

6、有人問我:學新聞就是做新聞聯播嗎?學新聞沒有作業很閑呀?還有人充滿了對新聞的孩子們顏值的誤解。醒醒吧,新聞人才的培養計劃是採寫編排播一整套流程。現在還有網路與新媒體啥的。不是簡簡單單坐下來讀新聞稿,顏值什麼的是不存在的。而且我們也不閑,不是每天一杯咖啡一個午後看看電影寫寫時評的小布爾喬亞的生活,我大一的時候寫稿子就反反覆復改兩百多遍,搞推文搞到半夜一兩點睡不了覺也是家常便飯。

對不起這裡偏題了,但是真的想說,不是賣慘是正名。我們不是花瓶也不是閑人。

暫時想到這麼多吧。


太多了。

舉幾個例子吧。

前一陣英國大選,我跟我爸探討的時候,提到議程設置和既有政治傾向假說。我爸只承認前者,還跟我說,人那麼固執不好,能夠別說服是很重要的品質。然後我跟他講有限效果論和中介因素中的受眾本身,他不信。我爸都開始覺得中美經濟基礎差不多,開始承認大眾社會了,怎麼聊?

我媽最近幾年特別迷短視頻,我就跟她講擬態環境、媒介依存症、電子烏託邦、拷貝支配,就是為了讓她少看點短視頻。她覺得我說的聽不懂,然後轉身坐在沙發上打開了某音……

我表哥從來不捨得他1歲的閨女買玩具。我跟他講知識溝,他不信。因為他覺得學校老師教的就是人需要學習的知識,大家學的都是一樣的知識,課外知識都是沒必要學的,沒有用,考試也不考的知識。所以沒有必要多花學費以外的錢。

很多網友各種批報道無實話,說媒體都無良,我跟他們說新聞專業主義,說媒體公共性,說把關理論,說媒介接近權,說社會責任論。有的說通了滿懷信心走了,有的就覺得我瞎掰……

我是覺得任何事情都能用新聞學和傳播學的理論講通的人,可是,我能怎麼辦…我也很難呀……


「意義」的意義是什麼


記者不一定有記者證,但是是合法的記者


我不懂新聞專業。

來自外行的認知:我就想問你們一個問題,

播新聞的時候,讀錯一個字兒扣多少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