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知识,是一种判断:

做新闻的人也是人,他们会犯错,甚至经常犯错。

上了报纸和电视,并不能证明这件事就是真的。事实上,新闻作品永远无法全面呈现事件,光靠看新闻来判断世界,这是「拟态环境」理论。而这个「拟态环境」是人造的,这些人并不比你高明。

所以,对新闻,对一切内容产品,要保持距离,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宿舍。不要像我们的长辈一样,抱著「上了电视/报纸还能有假?」的观念,跪倒在信息洪流面前。


谢邀,还是挺多的吧,想到什么加些什么,先码在这里。以下正文:

1、现在都说新闻引导舆论,但其实找到马克思最原始的新闻言论,他用了一个词,制造。新闻制造舆论,也就是说在新闻的生命真实性和政党需要之间……很值得深思。

2、传播学有很多有趣的理论,其实就是我们人与人相处间的「小聪明」高情商的书面化。比如第三人效应,受传者本位论,拟态环境等等。学了这些以后,就不再为之前偶尔自以为是的交往小聪明而洋洋得意了,毕竟大佬们已经玩烂了还给你总结出了一套知识体系。

3、影视文化艺术不是看电影。恰恰相反上完这课之后看电影就不再轻松了,以前是为了娱乐,后来就是为了提升自己提啥啥不知道的电影知识层的需要。一部电影反复看,而且一边看一边要想,哪个流派啊,什么社会背景啊,为啥拿奖啊?咋拍的?咋写影评?

怀疑自己以前的观影生涯都喂了狗。太难了可

4、写新闻稿,不是你想像中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始终记得第一节新闻学概论课王娟老师的一句话,「你的心要永远感动,你的笔要永远克制。」天马行空纵横捭阖是文学的事,新闻人做不了愤青。克制太难了,压抑自己想写的很多东西,把感性压下去理性提起来,只呈现最基本的事实。所以新闻人的魅力可能就在这种理性下压抑的感性。(白叔白岩松)

5、有孩子特别看不起标题党,比如震惊体啊疑问体啊啥的,觉得特别辣眼睛。但是其实,这就是我们课上正正经经学的知识。网路与新媒体课,如何起网路标题?什么维纳斯原则,诉诸感性,因果断裂,简洁而不简单啥的。可能现状如此不用点花样带不动大家的宝贵的注意力。只能说会用但不一定要用,使用也要适度。

最搞笑的是这门课是在最基础的新闻采写课后面,一个楼上一个楼下。我们先是在楼下学习怎么写传统消息稿,标题要简洁概括讲事实一针见血。从底下稿子公开处刑后到楼上网路与新媒体课,标题要吸引人的兴趣联系热点双关搞诱惑。

真是精神上的双重洗礼。

6、有人问我:学新闻就是做新闻联播吗?学新闻没有作业很闲呀?还有人充满了对新闻的孩子们颜值的误解。醒醒吧,新闻人才的培养计划是采写编排播一整套流程。现在还有网路与新媒体啥的。不是简简单单坐下来读新闻稿,颜值什么的是不存在的。而且我们也不闲,不是每天一杯咖啡一个午后看看电影写写时评的小布尔乔亚的生活,我大一的时候写稿子就反反复复改两百多遍,搞推文搞到半夜一两点睡不了觉也是家常便饭。

对不起这里偏题了,但是真的想说,不是卖惨是正名。我们不是花瓶也不是闲人。

暂时想到这么多吧。


太多了。

举几个例子吧。

前一阵英国大选,我跟我爸探讨的时候,提到议程设置和既有政治倾向假说。我爸只承认前者,还跟我说,人那么固执不好,能够别说服是很重要的品质。然后我跟他讲有限效果论和中介因素中的受众本身,他不信。我爸都开始觉得中美经济基础差不多,开始承认大众社会了,怎么聊?

我妈最近几年特别迷短视频,我就跟她讲拟态环境、媒介依存症、电子乌托邦、拷贝支配,就是为了让她少看点短视频。她觉得我说的听不懂,然后转身坐在沙发上打开了某音……

我表哥从来不舍得他1岁的闺女买玩具。我跟他讲知识沟,他不信。因为他觉得学校老师教的就是人需要学习的知识,大家学的都是一样的知识,课外知识都是没必要学的,没有用,考试也不考的知识。所以没有必要多花学费以外的钱。

很多网友各种批报道无实话,说媒体都无良,我跟他们说新闻专业主义,说媒体公共性,说把关理论,说媒介接近权,说社会责任论。有的说通了满怀信心走了,有的就觉得我瞎掰……

我是觉得任何事情都能用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理论讲通的人,可是,我能怎么办…我也很难呀……


「意义」的意义是什么


记者不一定有记者证,但是是合法的记者


我不懂新闻专业。

来自外行的认知:我就想问你们一个问题,

播新闻的时候,读错一个字儿扣多少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