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華為的面積約等於蘋果的四倍。如果說安卓手機拍照的質量是因為感測器的面積變大。那蘋果是怎麼使自己拍照進步呢?因為我們經常說底大壓一級壓死人,但是對蘋果卻是一個例外。這其中有什麼蹊蹺呢?


單看硬體,2019年最強CMOS就是索尼Xperia1御用的IMX445,其次就是iPhone 11系列的主攝用的閹割版的IMX445即IMX503,蘋果不是不想上大底,而是因為這塊小底比別人的大底要好。以前的人買手機只問像素,現在有人來問底的大小了,咋沒人來問問製程工藝呢?

IMX445/503用的是第六代工藝,背照式三層堆棧像素穿孔,所謂的大底,比如華為的IMX600y、很多品牌用的IMX586 686,都是第二代工藝,背照式單層結構邊緣穿孔。第二代工藝推出的時候,同期的手機處理器普遍是28nm;第六代工藝推出的時候,同期的手機處理器普遍是7nm。你品,你細品。

蘋果只用最好的,而不用最方便打廣告做宣傳的。

當然了,IMX503在2020年也相對過時了。索尼Xperia 1 Mark II用上了IMX557,三星S20用上了IMX555,這倆都是1/1.76」的大底,也是第六代工藝的。

不過華為定製的IMX700y、OPPO定製的IMX689、vivo用的S5KGN1、小米用的S5KHMX都還是第二代工藝。。。

可以預計的是,蘋果今年如果用所謂的大底,那只有可能是IMX555/557的孿生兄弟


1 省錢。採購成本更低。

2 配套調校熟門熟路,最後還是省錢。對比就是三星s20u翻車。

3 蘋果的核心競爭力不在這裡。往前翻,蘋果的雙攝、三攝都是跟進+優化,不會在拍照上投入過多。

作為行業的引領者,最重要的是不翻車。局部的單點創新,對開拓市場貢獻不大(有幾個人會因為蘋果上大底就從安卓轉蘋果?或者反過來因為蘋果底小就轉安卓?)。


是,然後錄像被吊打,cpu連尾氣都吃不著emmmm。

誰都有縮的地方,為什麼某些國產一天到晚不好好承認自己縮了啥,總去問別人縮了啥。


最輸到連底褲都沒有的是:蘋果從來沒和國產在這些個什麼微博知乎爛地方下場撕。

想吹,先把自己拉到高段位,而不是靠忽悠和營銷站到那。


iPhone 11 Pro Max 都發布快一年了,一年前的手機大家都是小底。

另外我們分析一下做大底有什麼優缺點。

優點是畫質好。背景虛化更強一點

缺點:1厚度變厚。p40攝像頭處厚度都有1厘米了。iphene 11pro max機身厚度只有8.1mm攝像頭處應該有9mm,

2.廣角,廣角也不算是缺點,但廣角會帶來更大的畸變。和大多數場景下更難構圖。

3成本,越大越貴,同樣型號量越多,單個成本越便宜。iphone 11(非pro)是lcd屏幕,屏幕厚度比pro max的oled屏厚很多。攝像頭的空間又被壓縮了。所以塞不下鏡頭更長的長焦攝像頭是雙攝,pro max 除了長焦外和11的攝像頭是同一個型號的。


如果不用大底的,還怎麼吹噓,還怎麼沸騰?


商業的理由就是省錢,包括鏡頭模組的尺寸等。

技術的理由就是 視頻性能在處理端佔優勢,可以比較方便的實現後端的沿用。

另一個理由就是機內空間不足。

對於用戶可以接受的說法是:蘋果認為視頻的重要性超過了靜態照片。現有cmos尺寸更有利於自身在視頻性能上的發揮。


安卓機(主要是四大國產)那個演算法就硬拉,什麼虛化什麼銳化的統統拉高,成片效果就很奇怪

蘋果這個上大底就是懶


一個光學系統的設計有很多部分構成,cmos只是其中一部分。鏡頭的設計和cmos要匹配,才能發揮最大威力。鏡頭如果不改,那麼成像圈大小不會變,只把底變大不會有任何意義。那如果鏡頭也改,要麼鏡頭大小,厚度都會變,手機的厚度,布局都要改;要麼犧牲鏡頭素質,邊緣成像質量下降,會有色差或者畸變。

那麼小底變成大底會有什麼提升呢?在鏡頭相同,拍攝距離相同的情況下,如果小底正好能裝下一張臉,那大底能裝下一張臉就能裝下一張臉+脖子,如果底再大些,還能裝下肩膀。那如果小底也要裝下肩膀,就得站的更遠拍,也就會損失更多信息。當然,這個假設的前提是鏡頭相同。

光底大壓不死人的


今年上了1/1.88的咯


硬體和演算法的取捨。最好效果肯定是二者之和,但是蘋果會考慮到成本,在其中權衡。演算法成本很高,但是這東西一鎚子買賣,寫好了演算法邏輯,賣多少台都不會提高成本。硬體成本低,但是架不住賣的多。

同樣還有谷歌,pixel讓我們看到了演算法的重要性,單攝能比別的廠商雙攝三攝效果還好(前幾代)。

總結下來,就是摳啊


其實不如說是其他品牌只能用大底。

自ip11開始,Apple正式向所有人展示計算攝影的威力,並決心走到底。1200w配合A晶元使得這每一個像素都有可能在可控時間內被演算法優化到極致這從smartHDR,deepfusion,杜比影像可見一斑

大底這種堆硬體的做法是利弊都很明顯的做法像是揠苗助長,底大就會帶來鏡組規模,計算壓力的成倍增加,進而影響續航被迫增加手機體積重量,這顯然是不符合iPhone的產品規劃的,所以即便是今年略微增大也只用在最大的ip12pm上。

但是安卓廠商沒有這些顧慮,所以他們放肆地堆料增重增體積,堆硬體大底高像素不要長期的研發規劃周期,不要求軟硬體的高度配合,又及其適合營銷,所以才有今天的局面,並不是什麼貓膩


底大一級的本質實際上是同一個畫面,你的進光亮總量(假設光圈快門ISO都一個參數),是成倍提高的。

進光亮在大白天的情況下(光線本身很充足)的情況下,這種提升並不明顯,甚至小底基本也夠了(不用擠壓每顆像素的潛力)。

而在昏暗的情況下,大底的信噪比開始碾壓小底(前提兩者像素密度不一樣)。通過擠壓收集到的信息,在極暗的情況下,擠壓出更少的噪點,更豐富的細節與層次。

當然,ISO這種東西本質就是電路信息放大,放大就是插值,是運算出來的結果。細節和層次永遠不是能和原生低ISO長曝光相比的。畢竟那個情況下每顆像素都吃飽了,有最佳呈現。

每一家的ISO處理方法也算是各自的軟實力了。

前幾天晚上,我是iPhone7,朋友是華為mate30。結果不言自明了。

在卡片這個級別,華為mate30算是堪用,iPhone7算是湊合能有個影。(當然,也算是隔代產品不大公平)

我手上的徠卡me和賓得645d,單顆像素大小賓得略低,基礎ISO一個160一個200。

低感畫質(信噪比充足時),兩個差距不太明顯了。然而到ISO800,賓得是碾壓性的存在:儘管像素密度比徠卡高一點點,但是像素數量至少兩倍,再縮個圖(也怪徠卡me出了名的高感差),底大真的不是開玩笑的。

綜上,底大優勢體現在光線不夠好的時候的畫面呈現。忘了加一句,底大的即使在光線好時,暗部呈現也應該更好。核心還是因為信噪比。

全文完。


蘋果這塊底大一級壓死人現象並不存在,蘋果也不需要像某些廠家用一些參數做噱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