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是有情感的。第一次愛上可能是有新鮮感的小店綠豆餅,也可能是和小夥伴放學後,東湊西湊買來,那小半塊不整齊的綠豆餅。期盼著長大後,能買一整條自己獨自喫的我,喫著這20塊錢小半斤的綠豆餅,卻是那麼的無味。


因為之後的你喫過更多比這更好喫的食物,一對比,印象裏的美食似乎也很一般。

也不排除印象裏的美食變了,製作工藝,原材料之類的跟以前不一樣了,所以喫起來不是以前內味兒了。

當然了,記憶裏的東西有時候會被不自覺地進行一定程度的美化,所以可能實際上也沒特別好喫。


因為在那之後你喫過了無數多的比它好喫的東西,見過老鷹的女人怎麼會喜歡上烏鴉,即便是你的味蕾,也是如此。


可能是沒有那時候那麼的餓


第一次我和我朋友,參加面試,當時是大四第一次外出面試,因為性格啊,準備啊,還有其他種種原因,估計就覺得涼了,心裡很悲涼的和朋友回到大學周圍(當有了對比,菜才會更直觀),隨便進了家雞公煲喫飯,當時做飯的是一位大爺吧,和我們聊了不少他的餐館,為什麼做雞公煲產品啊,他的用料啊,還鼓勵我們,覺得我們有朝氣,一度讓我們感覺他人很好,這個世界還是充滿了愛與關懷。

對於還未邁出象牙塔的我們,可能當時微不足道的溫暖,就是最需要的希望了吧,就像在風暴中的木板,就算可能明明知道沒什麼用,但是仍然想要牢牢專註吧。

而且東西也還算不錯,主要是環境很好,我們化悲憤為食量,都喫的津津有味。

然後過了一週,從面試的菜雞陰影中走了出來,又邀了幾個朋友,去當了回頭客,感覺emmmm一般吧,環境還是那樣好,可惜我的心情已經不是那個心情了,所以說,食物這個東西,真的很看當時的感覺呀,也許,一種環境,一種心情,真的對喫美食,有很大的影響吧

寫到最後,突然想起一句不知道哪裡聽到的話:

狗子還是那個狗子,我卻不是那個喜歡狗子的人了。


可能有些記憶裏好喫的食物並不真是好喫,而是一段和美好的人經歷的一段美好時光,美好一直以「喜歡喫的菜」的形式寄存在回憶裏。人不在了,時光不再了,自然也不好喫了

當然也可能單純只是長大了喫的花樣多了嘴變刁了,比如我


因為印象裏的場景,人,感情,再也回不去了

(當然了,不排除老闆偷工減料和配方改變)


客觀上:可能是是你喫的那家做的不好等

主觀上:主觀上可能是,一旦你習慣了高標準的事物,就很難把標準降下來。

就比如你一開始是個沒錢的打工仔,那時候覺得大眾怎麼怎麼好。然後經過你的努力,你買了最便宜的大眾,再後來,你買了賓士。

但等你的賓士開了兩年後,你再回過頭來看你的大眾車,肯定沒有打工時那麼美好。

有些美好的事情總是在記憶裏的,心懷感激的接受當年的自己就好啦


心情

一個人當時喫菜的心情,境由心生。

當時你喫美味的時候,有飢餓感,有美人作伴靚仔在側。所以讓你心情愉悅,記憶深刻。

但是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時間踏入同一條河流。

時過境遷,當時的感覺再也沒有了。

所以索然寡味。


想到一件小事

想到當時集訓的時候,晚上自己一個人做了一個小時的公交車到一個商圈喫東西。剛還看到有賣雞蛋仔。

當時大概是高二,2016年冬天吧,手上的東西很多,手套啊啥的也記不太清了 ,我在這之前沒有喫到過雞蛋仔,對這個食物充滿了好奇…

買了一個拿在手上,老闆用紙袋子裝著的,十塊錢,原料和製作方法也非常簡單。

大概也就咬了一兩口吧,打算整理一下受傷的東西還是為了把雞蛋仔從袋子裏拿出來一點…反正雞蛋仔離我而去…躺在了冰冷的地面…大概是劃出來了吧…覺得無比惋惜。

從那之後我一直惦記著雞蛋仔,後來哪一次在哪怎麼知道的雞蛋仔我也不記得了…就是那一次只喫到一點點但是一大半都掉了的,讓我很懷念。

這個東西本身可能不是很美味,但是可能對我來說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美味吧!

記憶中的美食太香了,喫到它原本的味道,落差有點大

還有一些記憶中的美食

隨著時間的流逝

xx店面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換了老闆

同樣的招牌也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

有的東西第二次第三次或者隔著很久再去喫

可能事為了回憶但是喫的心情或者偶然我又路過再去找熟悉的味道。

人都在成長 東西也不可能不變

————

小時候攢著三塊錢去買kfc的甜筒 攢錢好不容易喫的甜筒真香…

然後三塊錢四塊錢…

轉戰到麥當勞的甜筒

……………還是好喫!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寫完感覺可能有點偏題 但也是我看到這個題目的一點點想法


好多記憶中特別美味的食物都是存在記憶中的,每次想起都會強化那份懷唸的味道,念念不忘,久久不能忘懷,但當你第二次去的時候,發現好像失去了那份當初的美味。更多的原因是自己再後面賦予了它太多想像和美味,那些在生命中逗留過一段時間的人不也一樣嗎?


首先不能保證它始終如一,其次人的口味應該都會在慢慢變化,所以順其自然吧。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我只有回到那個時候,才能體會真正的快樂


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想像中是最美好的,而得到之後就沒什麼了


中國人對食物的情感遠遠勝於其他國家。在食品稀缺的年代對美食就會更加珍惜,再者物質匱乏的年代調味的方法和烹飪的手法也和現在的方法略有不同。老輩人說的話有點道理,餓時喫糖甜如蜜,飽時喫蜜也不甜。


不是實物無味,缺少的是當時的人物和情景


經典的美食才會百喫不厭。現在很多新創意的所謂美食喫了就不想再喫,沒有生命力。


回憶是具有濾鏡功效的,其實不止美食,一些其他的東西在回憶裏也會變得格外美好


有的東西喫的時候夾雜當時的情緒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