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問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5G 新賽場,歡迎關注圓桌參與更多關於 5G 手機、5G 技術進展與難題、5G 對各行業影響等相關的討論,了解關於 5G 的一切 &>&>&>

在 2019 年,現在來看 5G 技術的研究現狀是什麼?有哪些待攻克的方向?


5G相對4G TDD LTE沒有做本質上的改進,都是OFDM/MIMO等技術,只是在頻帶帶寬和空間復用能力上做了改進:載波帶寬從20MHz提升到100MHz@sub-6G,400MHz@mmWave,天線Massive MIMO支持更多流,子載波帶寬拓展支持更短TTI等。

但是5G通信還有很多技術要進一步提升:

1. 每個資源的多天線系統信道測量和BF: 即使在5G,Massive MIMO每根天線的信道測量和每個RB的信道傳播都是採樣得到,現在無法準確得到每個資源的信道信息,這導致BF加權的準確性打折扣影響空間復用效率;

2. 通信基礎理論的突破:現在系統還是基於OFDM和空分MIMO理論,編解碼都是為了適配兩者,但是4G/5G沒有新的突破,導致頻譜效率基本上一致。現在急需一種新的通信理論和模式來提升無線通信的效率,而不是「暴力」地疊加頻譜和天線,通過計算資源換性能。

3. 多場景的支持:5G現在目標是eMBB、uRLLC和eMTC,主要面對的是對陸地表面的覆蓋,對於高速的天空上的飛機、陸地上的高鐵、海上的輪船、以及深空中的飛行器,都需要下一代融合的網路來做統一通信。


謝邀,因為我也是非專業的,只找到了一些有關國內產能5G研究現狀分析的介紹,專業的同學可以來答得更通俗易懂點。

如下:

5G的技術體系

和4G相比,5G的提升是全方位的,按照3GPP的定義,5G既包括大規模天線,超密集組網,新型多址技術、全頻譜接入及新型網路架構等關鍵應用技術,也包括新型信息中心網路、軟體定義網路、虛擬化、雲存儲等基礎支撐技術。總的來說,5G的技術體系分為基礎技術和應用技術兩個層面。

? 一、基礎技術

1 新型信息中心網路

傳統通信 TCP/IP 網路難以實現全面海量數據的發布,而以 ICN(信息中心網路)為代表的新技術優勢日益明顯。5G注重利用 ICN、IP 的雙重結合,針對擴展性、數據移動性、數據部署等情況設定實用型目標戰略,與 SDN(軟體定義網路)相互融合,考慮數據平面與控制平面的網路架構情況,並為其提供動態配置環境。

2 SDN(軟體定義網路)與 NFV(網路功能虛擬化)

利用數據分離、軟體化、虛擬化概念,為 5G 移動通信網路提供技術支撐,也是歐盟所公布的 5G 網路發展審核標準的重要內容。SDN 以基礎設施層(網路最底層)、中間層(控制層)、最上層(應用層)為主,涵蓋了 API 網路資源調用內容。NFV 是從網路運營商的角度出發的網路體系,利用 IT 技術平台來實現功能虛擬化,並與所對應的功能塊相銜接,便於統一調用相關虛擬資源。

3 5G晶元技術

在高寬頻收發系統、可見光通信、數據機、移動終端、大規模天線、雲後台服務等諸多環節都需要晶元支撐,而且比4G的性能要求更高、尺寸更小。

4 雲後台服務

雲服務安全、可靠並形成中心式雲後台,利用量子密碼學進行實現5G安全的實現,可以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並且可以降低物理層面的存儲支出,有效縮減第三方的存儲器代理提供的費用。

? 二、應用技術

5G的關鍵應用技術分為覆蓋增強技術、頻效提升技術、頻譜擴展技術、能效提升技術等四個類別。

1 覆蓋增強技術

在雲後台技術的支撐下,覆蓋增強技術由密集異構組網組成。縮小覆蓋半徑,以頻譜資源的空間復用,提高頻譜效率,從而提高業務量。在 5G 的超密集異構網路中,利用宏站和低功率小型基站進行覆蓋,包括4G、Wi-Fi、LTE 等多種異構網路,通過增加站點密度減少節點間的距離,使網路節點距離終端更近,令頻譜效率以及系統容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2 頻效提升技術

一是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天線技術。該技術是在接收端及發送端使用多個天線進行接收和發送,大規模的增加天線數量,在不增加頻譜資源或總功率耗損的條件下提高信道容量、吞吐量及傳送距離,從而改善通信質量。

二是可利用節點擴展技術。大規模 MIMO中基站天線的數量 陣列沒有空間時域限制,並且上行導頻採用的是時分雙工進行的信度估計,將大大提升頻效。

三是新型傳輸波形。OFDM(正交頻分復用。一種無線環境下的高速多載波傳輸技術。)是當前 Wi-FI和 LTE 標準中的高速無線通信的主要傳信模式,與傳統的 FDM 模式相比,頻譜利用率提升接近 1 倍,而且具有抗頻率選擇性衰落,並可充分的利用 FFT/IFFT模塊,實現容易、易操作。OFDM 仍然是未來 5G 的關鍵傳輸波形技術,但是其性能參數等有待優化提高。

四是非正交多址接入技術。非正交多址接入技術(NOMA)把功率域由傳統的單用戶改為多用戶共享,並把無線接入能量提升 50%,非正交多址接入技術新增功率域,可以滿足每個用戶不同的路徑損耗實現復用。

五是先進調製編碼技術。為了將來在有限的通信資源基礎上實現更高層次的吞吐量、高頻譜利用率及高服務高運轉速度的無線傳輸,5G 迫切需要實現編碼空間調製,即在傳統的二位映射基礎上延伸至三維映射中去,並以天線實際的物理位置定位為依據來攜帶部分發送信息,以此提高頻譜效率。

3 頻譜擴展技術

頻譜擴展技術是當今最先進的無線通信技術,包括認知無線電、毫米波、可見光通信等技術。一是認知無線電,是伴隨移動通信領域快速發展的無線電通信頻譜利用率的新技術,認知功能的無線通信有效地利用時間和空間上的空閑頻譜資源來提供無線通信務,全動態利用「頻譜空穴」,並在此資源基礎上利用空間、時間適時調整功率、頻率、調製及其它動態參數獲取最佳的頻帶利用效果。二是毫米波,採用毫米波通信能夠很有效的緩解頻譜資源緊張的狀態也可以提升通信容量。由於 5G的超密集異構網路,毫米波具有波束集中,提高能效 ;方向性好,受干擾影響小 ;波束窄的特點,具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提高通信的可靠性。三是可見光通信,可見光通信具有廣泛性、高速率性、寬頻譜、低成本、高保密性、實用性等特點,在物聯網、移動通信等領域獲得廣泛認同新技術,其應用滲透到航空、軍事、地鐵、通信等領域,並在未來 5G 通信中佔有一席之地。

4 能效提升技術

一是多域協同無線資源管理,主要是業務域話音、非實時數據、實時數據、多媒體及廣播和用戶域協同合作利用,並在充分配合碼域、時域、空域、頻域及能量域的資源域共同完成多域協同資源的管理;二是多協同可以實現跨層資源的聯合調度,在跨網優化中實現協同通信,促進交流、增加合作,跨網資源聯合優化配置。

表1:5G技術體系

國內5G的技術難點

1 5G晶元

5G要求虛擬化核心網,另外對晶元多樣化也提出要求。」張涌稱,基於這些新的需求,5G技術將對晶元提出新的需求,從網路的端、管、雲或者英特爾提到的雲網端的整個鏈條來看,在雲端、在終端側都有大量多樣化的需求,「這些多樣化的需求,特別是在工業場景和2B的行業場景的需求,需要多樣化的終端和雲的支持。這些多樣化的終端基於專用晶元的解決方案,這是未來的解決方案的重點。

張涌認為,基於通用晶元的解決方案不能滿足終端對低功耗、高可靠、惡劣環境等場景的需求,「我們也很難用一個晶元去解決所有場景的終端問題,所以我們認為未來5G的創新不僅僅是網路的創新,同樣是晶元的創新。

國外高通、英特爾等企業領先國內華為、中興。在2017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高通基於面向移動終端的5G數據機晶元組成功實現全球首個正式發布5G數據連接。英特爾推出了首個支持5GNR的多模商用數據機家族——英特爾XMM8000系列。其中XMM8060為英特爾首款多模、全頻段的商用5G數據機,預計於2019年中用於5G商用客戶設備。我國華為、展訊等企業也相繼推出了5G晶元,但是在基帶技術上與英特爾、高通有著不小的差距。根據不久前展訊展示的晶元技術路線圖,將會在2019年底前推出基於3GPP R15標準的5G基帶晶元,可以估測其技術與世界領先水平還有3-5年的差距。雖然在2017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華為獲得「3GPP 5G預商用系統」科技成果獎,但僅顯示華為在網路側的實力。華為發布的5G晶元組,體積比較大,並不適合於移動終端對尺度、功能和銜接速率的完美需求。高通X50晶元的體積和50分歐元硬幣差不多大,充分顯示其技術實力和領先地位。從深層次來看,國內外晶元方面的主要差距表現在

一是關鍵核心技術缺失。國外射頻晶元和器件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尤其是面向高頻應用的BAW和FBAR 濾波器,我國BAW和FBAR專利儲備十分薄弱,自主研發麵臨諸多壁壘。二是缺乏成熟的商用工藝支撐,整體落後世界領先水平兩代以上。砷化鎵、氮化鎵等化合物半導體代工市場主要集中在我國台灣地區;鍺硅和絕緣硅材料工藝方面主要被格羅方德、TowerJazz等大廠掌控。三是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性不夠,當前我國面向5G,國內晶元缺乏與軟體、整機設備、系統應用、測試儀器儀錶等產業生態環節的緊密互動。

2 雲計算軟硬體

5G 網路是由大型伺服器組成的雲計算平台,主要通過具有數據減緩功能的路由器和交換機網路來連接基站,採用宏基站能夠實現雲存儲功能,通過雲計算處理時效性強的數據、處理多樣化的業務、產生功能多樣化的連接方式,全面實現信息通信技術的智能化。5G 的雲化趨勢包括 :基帶處理能力的雲化( 雲架構的RAN, 即 C-RAN)、 采 用 移 動 邊 緣 內 容 與 計 算 (mobile ed gecontent and computing,MECC)、終端雲化 。C-RAN 是將多個基帶處理單元(baseband unit, BBU)集中起來,通過大規模的基帶處理池為成百上千個遠端射頻單元(remote radio unit,RRH)服務。 此時,基帶處理能力是雲化的虛擬資源。5G將採用 MECC, 即在靠近移動用戶的位置上提供IT 服務環境和雲計算能力,使應用、服務和內容部署在分散式移動環境中,針對圖像、視頻、製圖等,將計算和存儲卸載到無線接入網,從而降低了對通信帶寬的開銷,並提高了實時性。

但是,雲計算的伺服器、存儲系統、雲終端及虛擬化軟體、中間件、雲調度、軟體定義網路等關鍵技術和設備的生產被國外企業VMware、EMC、OPENSTACK、IBM等掌控。在雲服務方面,亞馬遜佔領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在海量存儲方面,國內市場一直被EMC、三星、SK海力士、美光、東芝等國際存儲器巨頭所壟斷,國內存儲器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

3 毫米波高頻及高頻器件

首先5G需要在複雜應用場景中提供幾百Gibt/s甚至幾個Gbit/s的通信能力,需要高、中、低頻協同工作,頻段高意味著波長小、相應的天線尺寸小,偏向於採用多天線。

其次高頻信號衰落快,需要超密集組網,在人口密集的特大城市,將面臨城市居民的潛在阻力,並且中心城區高樓密集,對有較強方向性特徵的高頻數據的遮擋不可避免,很難形成最佳用戶體驗。

第三,高頻關鍵器件的特性和成熟度對系統設計也帶來一些新的挑戰。我國5G試驗已經規划了26GHz和39GHz作為高頻試驗頻段,但是此前高頻段較少應用於民用通信領域,所以相關產業鏈配套環節並不十分成熟,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高頻器件較為薄弱,研製大帶寬、低雜訊、高效率、高可靠性、多功能和低成本的高頻器件,仍是產業化的瓶頸。

國際上,三星公司在毫米波高頻及高頻器件方面走在了前列,早在2016年三星和我國雙方共同完成5G毫米波的關鍵技術測試。同年12月1日,三星又與日本電信巨頭KDDI Corp. 攜手,成功在時速超過100公里的火車上,首度實現了在5G網路下的數據傳輸,傳輸速度順利達到 1.7Gbps。

4 5G排除信號干擾的演算法

一是現有的干擾協調演算法已不再適用。在 5G 移動通信網路中,干擾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網路中的干擾主要有:同頻干擾,共享頻譜資源干擾,不同覆蓋層次間的干擾等。現有通信系統的干擾協調演算法只能解決單個干擾源問題,而在 5G 網路中,相鄰節點的傳輸損耗一般差別不大,這將導致多個干擾源強度相近,進一步惡化網路性能,使得現有協調演算法難以應對。

二是為了滿足移動性需求,需要新的切換演算法。在超密集網路中,密集地部署及形狀的不規則,導致頻繁複雜的切換。新的切換演算法和網路動態部署技術成為研究重點,除了通信演算法的傳統技術路徑以外,神經網路等演算法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但目前的高端演算法掌握在GOOGLE、FACEBOOK等國際巨頭手中。

5 5G網路安全

一是5G 網路和業務運維的安全問題。5G 採用的是通用硬體台帶來低可靠性問題,與5G 服務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的高可靠性相互衝突,需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在通用硬體平台上實現電信協議的可靠性。二是接入設備的雙重身份引發的安全問題。未來移動接入設備( 例如智能手機) 可以臨時升級成為小基站,以擴大網路的覆蓋面積。但是這樣的設備角色切換,在安全層級上使得智能手機具有更高許可權,而其他接入設備則需要通過該智能手機傳遞信息,由此可能引發信息泄露以及安全管理問題。三是超高密度用戶接入引發的安全問題。5G 網路提供對與海量用戶訪問的支持,但是由於網路中海量用戶的接入需求,伺服器端可能也會接收到來自於海量用戶的安全認證需求,這將可能面臨針對海量用戶加密方法、加密伺服器性能以及新的感知網路、人工智慧病毒攻擊帶來的安全問題。

資料來源:

一文解析5G未來應用及技術難點-電子發燒友網?

m.elecfans.com圖標5G存在不少技術問題亟待解決,核心是如何賺錢-電子發燒友網?

www.elecfans.com圖標5G的未來場景、技術體系及難點?

www.sohu.com圖標

能被3gpp收為標準的技術肯定都是可以實現的,即廠商推動一項技術成為5G的技術子集的時候,必須充分展示該技術有什麼好處,必須證明該技術可以實現且成本可以接受,以說服3gpp的各成員企業,大多會弄一套demo出來跑給別人看。

成為標準之後的難點大概就是工程化實現了,比如把傻大黑粗的驗證demo微縮成一顆小小的晶元這類。

還有就是政治因素。


謝邀,說一點跟題目無關的,商用角度現在有個難題是看不到盈利點。

確實5G定義了很多未來美好的場景,比如車聯網,工業物聯網,高速無線寬頻等等。但是這裡的場景都是需要一個產業鏈去實現的,現在5G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進行,完成建設以後如果這條路上總不跑車,其實對行業影響是很大的。

3G/4G不是建設初期也沒有場景么?其實我認為差異在於,在3G/4G之前,互聯網上已經蘊藏著巨大的產能,怎麼理解呢,當時網路資源和應用已經很豐富了,而移動互聯網把他們從電腦轉到了手機,而且智能手機作為一個單品的出現給了行業巨大的推動。

再回到5G,5G定義的某些場景跟網路的關係沒那麼緊密,舉個例子,比如用於製造業工業物聯網,如果早就有那麼巨大的需求,我們是不是用乙太網適配器就能解決問題呢?生產線是固定不動的,採集信息在每個設備上加一個網卡用網線傳輸,從穩定,效率和成本上哪一點差了?為什麼非要等到5G出來才聯網?(而且即使5G出來,個人以為5G解決方案也不及有線,尤其再電磁環境複雜的生產線上)。所以相對於3G或者4G是從傳統互聯網釋放產能不同,5G的產能是需要行業再造的。

另外一點,5G時代目前看來沒有一個單品能解決問題都是需要一套解決方案,這一點也是個問題。單品的可用性和可推廣性也強很多,而對於解決方案,比如智能家居,這個與5G相關性先不說,很現實的是家裡有一台設備不能算智能了,需要一整套的解決方案,那這個的可推廣性就差了很多。

不過對於更遠的未來,5G還是可期的,

「3G時代」為移動通信行業帶來了數據和流量的概念;

「4G時代」將流量經營的商業空間全部激活。這是一種相對單一的流量經營模式,就好比「在經營一架全部是經濟艙的飛機」。

「5G時代將通信管道的能力大幅提升,不僅出現了不同型號、性能和等級的飛機,而且通過網路切片,飛機內部又出現了經濟艙、商務艙和頭等艙。商業模式的豐富性已經大大升級了。」只是商業模式是什麼?現在還需要探索


1、終端、設備不完善

從晶元及終端方面來看,目前僅華為系巴龍5000支持NSA/SA雙模式,高通X50為單模單晶元,只支持5G NSA,支持5G毫米波,不支持5G SA,不支持2G/3G/4G,對於目前5G覆蓋不充分的條件下,單模晶元將成為5G手機一大短板。同時目前5G手機的功耗普遍較高,發熱或功耗大等問題一直未解決,對於用戶來說,續航能力差、手機發熱問題突出,用戶體驗肯定不會好。對於運營商來說,5G設備過大的功耗將使基站電費成為網路運維的一筆大開支。

2、5G基站覆蓋不連續

從目前工信部公布數據來看,全國已建成5G站點5萬個左右,主要集中在省會城市以上,相較4G已有519萬個基站來看,5G連續覆蓋和深度覆蓋將成為5G應用普及的短板。就目前4G的覆蓋程度依然會出現深度覆蓋不足的情況,對於頻段更高的5G,哪怕在5G規模領先的一線城市,商用初期大概率會出現在家裡刷著5G手機、唱著歌,轉個身就沒有5G信號了,這個恐怕是用戶不能忍受的。

3、網路運維協同難

NSA組網架構下,5G基站與4G錨點基站參數配置、優先順序選擇都會制約5G手機的接入,5G/4G網路協同優化變得尤為重要,也就是說雖然你用的是5G,但是用戶體驗還將受制於4G基站。

最後,說一下比技術問題更大的問題,那就是錢的問題,首先是用戶套餐貴,用戶用不起,其次是運營商網路建設成本大、物業協調難。


一年前的問題,才看到。不過情況有了變化,一年前不是技術難題的,現在也可能成了技術難題。

在5G系統上,中國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但是,拆開機器看裡面,很多東西被美國一掐就死了。這是從這個角度,以及5G本身的問題來談。

1。晶元。5G對於信息處理的能力,對信號的處理能力要求很高,比4G要高很多倍。如果晶元處理能力跟不上,系統就會性能下降。目前業界設計的大概是7nm 的晶元。就算是7nm,也只是勉強夠用。而且這7nm美國也不讓我們用了。這就是技術難題。這個不是華為一家能解決的,是需要舉國之力才能解決的。

2。功耗。5G聽說了很多趣事。很多用戶買了5G的手機,把5G功能關掉了。為啥?太費電,手機待機時間不夠。這是終端。5G基站也是很費電,比4G要大好幾倍。同樣範圍的面積,總功耗高達10倍之多。如何降低功耗,是新的5G需要考慮的技術難題。不管你怎麼解決,總之很難。也許要重新定義協議和標準,也許要重新開發軟體和晶元,都可以。

3。應用。5G更多的是行業應用。以前的1G/2G/3G/4G都是為人的移動互聯解決的。在這解決的過程中,慢慢加入了物的互聯。5G則是主要兼顧物的互聯,要解決生產力的效率問題。有哪些應用需要大帶寬、低延時的?VR、車聯網、自動工廠、野外作業?這些是5G產業延伸的難題。

先想到這麼多。送一個鏈接:

5G技術的發展面臨什麼困難-電子發燒友網?

m.elecfans.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