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傳統文化快要變成一個攻擊少數群體的工具了


那些反同人士要攻擊LGBT當然要找各種理由啦。

他們喜歡抬傳統文化出來,一方面是要立大旗。比如愛因斯坦就經常被各路宗教人士抬出來扛旗:

愛因斯坦:「我信仰史賓諾莎,他以宇宙的秩序與和諧來示現,而不是那個會幹涉人類命運和行為的上帝。」

  愛因斯坦:「這種信仰在我12歲那年就突然中止了。出於讀了通俗的科學書籍,我很快就相信,《聖經》里的故事有許多不可能是真實的。

自從愛因斯坦逝世以後,越來越多的宗教辯護者出於可以理解的目的,試圖宣稱愛因斯坦是他們中的一員。但與愛因斯坦同時代的宗教徒卻不這樣看。1940年,愛因斯坦寫了一篇著名論文,為他的這一命題進行辯護,即「我不信仰一個人格化的神」。這個以及其他類似的聲明激起暴風雨般憤怒的來信,它們都來自正統保守的宗教人士,許多人還含沙射影地提到愛因斯坦的猶太人血統。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圖標

另一方面,就是他們對於中國古代,近代歷史的無知。

而事實是,傳統文化從來都不反對同性戀:

在當今社會,雖然「腐」文化走上了檯面,雖然大家總是好基友好基友地開玩笑,但事實上,社會的傳統對於同性戀來說還是壓抑的,他們並不能公然出櫃、並且很多人被要求結婚、過著不被社會接納的生活。

中國是同性戀文獻最豐富的國家

然而反觀中國古代,甚至直到民國時期,社會傳統對於同性戀的存在,是相當寬容的。

事實上,我國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同性戀文獻最豐富的國家,不但二十四史這樣的正史中多有記載,明清之際還有《斷袖篇》這樣的同性戀專集!

如今,我們很難再去還原古代同性戀的生活現狀,但我們卻仍然可以從文字記載中,看到社會對同性戀的開放和包容。

你絕對想不到,同性戀在古代中國是多麼普遍而正常的事?

mini.eastday.com圖標

從風流名士敢於公然炫耀自己的龍陽之癖,也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社會對於同性戀行為的寬容。我們都知道,中世紀的西歐社會將同性戀當成罪,並明確提出「男和男行可羞恥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神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中國社會則從未有過類似的觀念與立法。當歐洲人對同性戀者處以死刑時,傳統中國也從未發生過對同性戀者的迫害。

男人狎男人,法無禁止,比嫖娼便宜,妻子對此又不吃醋,所以男風便流行起來了。

中國古代寬容同性戀行為 但並無同性婚姻?

cul.qq.com圖標

同時期由於商業發展,很多商人要外出做生意,又擔心老婆出櫃,便故意找一些女子送進自己家裡,讓她們和老婆女女,這樣不會生孩子,也不會影響自己家的血統,因此不算是戴綠帽。

中國古人保守?其實中國古代對待同性戀是全世界最寬容的?

www.bilibili.com圖標李銀河 李銀河:中國傳統文化給同性戀的阻力不算大_西陸網?

shizheng.xilu.com

"中國古代人對同性戀比現在還寬容" 專訪柏林獲獎片"再見南屏晚鐘"夫妻檔主創 - Mtime時光網?

news.mtime.com圖標

中國傳統文化里,對於同性戀構成最大阻力的是傳宗接代的觀念(古代男子三妻四妾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多生兒子),但古人的作法是:只要完成了『生兒子』的任務指標,那麼,這個男人再去搞同性戀這種事頂多算是一種個人愛好,從社會到家人並不會過多干涉,反正也搞不出大事(出現新的孩子)。

也因此,當今中國的男同性戀們也在開始考慮代孕來向父母交差,尤其是對於老媽:因為老媽要的只是孫子,老媽並不需要兒媳。

而中國在近代以後開始反同,主要有2個原因:

  1. 五四運動和文革,兩場運動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反了個乾乾淨淨。尤其在五四運動時全盤西化,試圖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思想和技術來救國,結果,把西方基督教國家那套糟粕思想也一併接受了過來,認為「同性戀是病,是罪,要下地獄」。
  2. 新中國之後,當權者的性觀念日趨保守,制定了『流氓罪』的法律法規。男女一起跳個舞都能把人關進大牢,更何況是男男,女女。


絕非。。 沒有任何平日形而上學的理由可以闡述。以前也有lbg的。很多歷史人物,政壇重要人物也是的。 我相信他們並無受到歧視和影響。科科。


在性取向方面,只要不妨礙他人,就沒有發對的理由,畢竟,那是化學反應。


傳統文化還是反對民主制的理由呢……

傳統文化里糟粕太多了,那它作為反對什麼東西的論據,要麼蠢要麼傻。

社會在變,文化在變判斷是非的依據也會一直變,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於發展的理論。


那些騙婚的同性戀難道沒用傳統文化給自己當擋箭牌嗎?

無論是LGBT的反對者與支持者,都能從傳統文化中找到理由,又談何讓傳統文化背這個鍋?


剛好最近看了一部片子,有興趣的可以找我要資源,我覺得影片可以給回答多一份參考。

觀《再見 南屏晚鐘》有感

整個影片的色彩搭配以及傢具的格局布置將故事的氛圍渲染的很沉悶、很壓抑。影片與其說是講同人故事,不如說是委婉地控訴傳統社會思想對人性的束縛。無論是母親的喋喋不休,還是父親的懦弱膽怯,和二人婚姻的無奈之舉,以及邪教對母親思想的控制,都讓人感到一份淡淡的悲涼。既無可奈何又令人扼腕嘆息。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筱萸的家念的是悲。

影片英文名叫做《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中文名譯作《再見 南屏晚鐘》,真是很特別的翻譯了,英文名直譯過來是「一隻狗望月而吠」,如果再結合影片,我直接理解為「怨犬吠月」,映射母親的萬般怨念和吵鬧。如果聯繫到「蜀犬吠日」,倒是可以想成是一種對「少見多怪的嘲諷。(不過這倒是有點牽強,畢竟日月有別。)相比於英文的直白,中文可謂是詩意了許多,經典老歌《南屏晚鐘》和影片中母親青春時代的背景倒是相得映襯,「再見」二字更是平添幾分惆悵和溫柔。

看完後對女主筱萸有著深深的同情,能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生長真是不容易。還好,壓抑的家庭環境並沒有讓她活成一個心理扭曲的模樣。

筱萸的母親是整部片子的助推劑,其實片子的主角應該是吵鬧不休的母親,不是成長於辱罵和控制下的筱萸,也不是掙扎於和男學生互生愛戀的筱萸父親。母親,應該是大多數觀影者最為討厭的人物,她固執,她多疑,她倔強,她控制欲極強,她迷信邪教因果論,一意孤行地執行著傳統社會裡對婚戀觀的女性本分,愚鈍又卑微的屈服於舊思想的束縛,一廂情願地希望自己的所作所為可以換回丈夫的回心轉意。

她對筱萸歇斯底里的辱罵和不滿,又何嘗不是在宣洩自己的苦楚。

她有時覺得丈夫不過是得了「病」,她堅信「病」總會好的。

她有時又覺得那不是「病」,她好像忘了自己也有「病」。

她好歹也是那個年代的女大學生,她真的相信所謂的邪教「趙老師」嗎?

人在無助與脆弱的時候,會選擇相信「神明」。她在渴望上天拯救她,快順順她的意吧,她付出了這麼大半輩子,沒有什麼不願意付出了。可惜的是,她掙扎著耗了一輩子,其實是她自己不願走出來,她懼怕於成為那個「被人用唾沫星子淹死」的女子,她選擇了對社會的「正確」思想委曲求全,選擇了和一個看起來差不多的男人將就著去過她心中美滿的家庭生活。

母親的自欺欺人像岩漿一樣在平靜的日常生活里暗涌,情緒激動之時便向身邊的人噴發著生活支離破碎的幽怨和痛苦,傷害別人也折磨自己。至始至終都沒有辦法直視自己的感情取向,她選擇畸變自己,強行讓自己和社會的許多人一樣,但是萬萬沒有料到丈夫是同,被形婚的痛苦不言而喻。影片里筱萸和母親坐在沙發的兩端,沉默和壓抑像極了周圍的黑暗,昏黃的燈光如同母親對自我的認知一樣模糊,影片此處的寂靜恰到好處地描摹了女兒筱萸在心理上對母親的同情和惋惜。「此時無聲勝有聲」,兩代人的隔閡,好像在此刻打開了一扇小門,這是影片畫龍點睛的一處。若是母女手拉手抱頭痛哭我反倒會覺得落入俗套。

與母親的脾性相反,父親少言寡語,對自己的同性傾向遮遮掩掩,不願意承認自己與學生的那份感情,即便是被母親抓住了現行也要在女兒面前竭力保持一個「正常」父親的模樣。這是一種保護,也不免是一種傷害。母親成為這樣人見人厭的性格,父親難辭其咎,明知道自己是同性傾向卻不告知別人這是無可辯駁的「騙婚」。父親和母親其實是一樣的悲哀,大概都努力地順從社會的道德規範,都以為婚後能相安無事平平靜靜走完這一生,無奈的是,父親沒有辦法像母親欺騙自己的內心,遇到喜歡的男學生會情難自已,並保持多年聯繫。

我其實很想知道二人結婚的時候,母親究竟是怎樣回答父親的。那時父親問母親是不是同性戀傾向,因為母親和她的閨蜜看起來很是親密。以母親對傳統社會思想的順從和內心對自我取向的躲避,我妄自猜測她回答「不是」。但是從母親那一聲淺淺的嘆息和冗長的沉默中,我彷彿感覺到她的回答是:不知道。

說說筱萸吧,我萬沒有想到她平靜的底色是童年生活的不幸。毫不誇張地說,她的童年家庭生活很窒息,心理上的窒息。母親一遍又一遍地拿她當作自己婚姻不幸的出氣筒,一次又一次地埋怨她不是兒子導致丈夫與她互生嫌隙。母親也不顧及同學對筱萸的看法固執己見地安排她換班,更是懷疑和辱罵自己的女兒與老師有其它感情,母親自己和丈夫關係不和的時候又指責筱萸沒有充當家庭關係的粘合劑……..也難怪筱萸嫁給一個外國人,語言上的不通恰好可以規避很多個莫須有的矛盾。筱萸小時候甚至幻想過有人掐死她這個煩人的母親,內心的反叛由來已久,也很能理解她希望父母親早日離婚,各自解脫。筱萸於不幸的家庭中成長出健全的人格,這是不幸中的萬幸。從她身上也能看到很多強加給孩子的苦難,有些不幸的婚姻於風雨飄搖中故作堅定,明明是兩個人的無奈與逃避,偏偏美名其曰是「為了孩子」,父母擅自做這些看起來所謂的犧牲其實也是一種自私的道德綁架。

我極少看同人題材的故事,再要說有那就是《霸王別姬》。影片看起來製作成本並不高,但是看得出很用心,多個鏡頭在細節上細膩地刻畫著不同的人物特徵。片子很短,107分鐘,卻足以發人深省,我們要以怎樣的心態來正確看待和接納他們?

浪花雖過,耳畔仍有它遠去的氣息,它拍打著礁石的聲音,溫柔又堅定。

2020.3.7


謝邀…

不是,非要扯傳統文化,斷袖分桃,龍陽之癖都是傳承幾千年的傳統文化。


那要看是什麼時代了,每個時代的傳統觀念還不一樣呢


人本質是動物,動物的兩大本能生存和繁衍同樣適用於人,這一點確立了主流文化的立場。不論傳統還是當代,LGBT都只能是少數群體。文化總是有主幹有枝蔓,LGBT作為一種人類文化、社會現象從古到今一直存在,一直是也只能是枝蔓,主流文化的態度有時寬容有時不寬容,但不管多寬容,都做不到贊同鼓勵LGBT的地步。之前某個小島上的政治家用了個比「支持」更進一步的詞來形容對LGBT的態度(好像是「鼓勵」),頓時被社會主流罵成豬頭。可見本能之強大。

至於支持和反對,怎樣算支持,怎樣算反對了呢?容忍LGBT的存在、尊重LGBT的人格、不強制改變LGBT的言行、允許LGBT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這樣是不是就足夠支持了呢?如果算,那我認為身邊絕大多數人都可以算是支持LGBT的,倒不是他們對少數群體有多理解,純粹是尊重別人的隱私和個人選擇(積極的說法),抱著一種「關我屁事」的態度(消極的說法)。如果社會上普遍都持這種態度,少數群體人士是否認為OK?

公司里有一位同事,加入公司的時候是女士,兩年過去,現在至少從外表看是男士,胸平了,鬍子長出來了。據說Ta經歷了一兩次手術,持續服用激素中,可能未來還需要進一步手術。公司在各地有很多分支機構,Ta經常不在總部辦公室呆著,別人也搞不清楚Ta到底是出差了還是休病假了。Ta所在團隊的同事可能會有些不滿,因為她花了太多時間精力在「逆天改命」這件事情上,難免工作上受影響。我們這些工作上跟Ta沒什麼交集的人,基本上對Ta沒太多想法,有也僅限於慶幸自己跟Ta不在同一樓層,不會因為在女衛生間或男衛生間看到Ta而感到尷尬。

另外我也慶幸自己的小孩應該不會是LGBT。她是我也沒辦法,但不是真的很好,人生選擇easy模式不好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