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自己已經覺得理所應當,還是自己只是做給人看


做好事既應該讓自己心安

也應該讓別人知道不是虛榮不是誇張宣揚是這個社會現在更多時候變成了這個樣子

如果不想因為做好事而惹上麻煩

還是深思熟慮吧如果真的有能力大概才可以做好事而不假思索吧


人和人的想法與決策都不同。我個人而言,越長大出於給別人看的目的去做好事的情況越少,更多的是隨心。也許心情好,也許突然有些同情與理解,也許只是覺得成本低就可以給這個世界增添點美好甚至給受助者一天的好心情何樂不為,既然純粹是出於我願意,就不會期望著感謝,甚至回報,因此更多的是平淡。不過之後的某天,突然回想起來,可能倒會很歡喜曾經那刻的決定。
我寫回答是為了回答你,並不一定要你看到對吧當然你要點贊更好,讚賞更好

做好事是自發的 使命感

幫助人是有對象 責任感


謝邀 1.當周圍的人以一臉「我讓你幫忙是看得起你」的dog樣 讓你幫忙的時候,當你幫他做完之後還一臉「這麼low 垃圾的 也只有你會做了」我TMD會「有人在說話嗎?我咋沒聽到呀,只感覺周圍有一群狗在吠」2.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比如大學室友說「這次的作業我不會做,你順便幫我也寫一份嘛,反正你做起來也很容易」呵呵 我艹你不會還有理了

3.覺得自己幫別人是出於義務,從小到大一直被宣揚的美德,自己出於真心實意的順便幫忙,還會被說多此一舉

4.同時也說一下 幫自己喜歡的人忙併不覺得累,反而覺得很快樂, 幫的忙是自己熱愛做的事也會覺得很欣喜,有種肯定自己的成就感 ,自己棒棒噠


順手就做了啊
如果你是做給人看,當然會覺得心很累,但如果你是發自內心的想伸出援手,收到別人的感激的時候真的會十分開心十分有自豪感。就算人家沒有感激你,也沒什麼大不了。
不欣喜是因為你並沒有從心裡認同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說你只有做好事的概念,而不具有做好事的動機或初心。就像你還是小學生時背誦過的唐詩一樣。你會背,在老師的讚美聲中你也知道了詩寫的很棒,可你就是感覺不出它到底好在哪裡。你現在做好事和以前背詩差不多,它們都只是在你腦海里形成了概念而沒有深入到你的內心,所以你即使因為做好事而受到了當事人的感謝或吃瓜群眾的讚揚,自己也仍舊不會有發自內心的愉悅感。
謝邀 換句話說 舉手之勞 何足掛齒?
幫助別人,你會得到別人的讚許,因為你內心清楚,你本可以選擇不的。但做好事我覺得我是出於自己的道德觀,我覺得這個事情我這樣的人應該做,對自己的道德要求標準,所以內心少了一種成就感


謝邀

我認為兩種成分都有。孟子曰:「人性向善。」這是很有道理的。還有一句話不知道從哪看到,說這世界上真有人不愛錢,但沒有人不愛美。所以真、善就是最高的美德。善舉即是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也是做給別人看讓他人更喜歡你的方法。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講,我們的物質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以後,就會有更高的心理需求,有愛與被愛的需求,自我價值體現的需求。付出愛也是人類的正常需求,這就是第一種。而體現自我價值的最好方法就是你對別人而言,是有價值的。這就是我們艱難的活在世間但又不願放棄的原因吧。回到問題上說,沒有欣喜的感覺也沒有關係。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但行好事,帶給你的是你自身的的改變。先是量變,最後產生質變。不需要想太多,做就是了。
可能是因為你認為做好事是該等價交換,應該得到回報吧。而你付出了,卻什麼也沒得到,所以心裡才會不滿足。

不是為求心安。是老子樂意。

與人為善終究有好報,但是你付出太多就會患得患失,我的好報呢?為什麼還沒到。那時候你再拿為求心安來安慰就沒什麼意思,搞得好像破財祈福似的。對方的回饋也會影響你的心情。

能幫多少幫多少,我也沒指望你報答。不求心安但求樂意
如果幫助別人沒有讓你快樂,就不要做了,又不是義務,何必呢。
瀉藥

我覺得大部分是做給自己的

自己感動自己如果你做了沒有任何人誇獎你好處都別人領你願意嗎
因為做好事需要自己主動去做,出於良知去做,所以認為稀疏平常
就像我在這裡給你留言一樣,不需要任何回報,只希望你能夠看到,別想太多,幫不幫是你自己的事情領不領情是他們自己的事情。所以即使他們沒有領你的情也不要想太多,可能他比較羞澀 呢,領了有可能沒有什麼答覆沒有關係的,一次兩次總會讓別人感受到你的溫暖的?
總覺得幫助了別人,在以後某個世界角落,會有人以同樣的善意去幫助自己或者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
除了聖人,大多數普通人做好事都是為了自己。做完後良心會好受也好獲得快感也好獲得報酬也好,都是因為自身得到了讓人愉悅的東西才會選擇做好事。如果沒有欣喜,可能只是你無法從「做好事」這件事上獲得直接的快感吧,也許有報酬的話就會有快感了,誰知道呢。

費力不討好,好心沒好報,這樣的事情遇到的多了 ,人就再也沒有幫助人以後的天真喜悅!


如果不是聖人心態

幫完之後有所回饋,才是幫忙的完整過程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