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稍微標題黨了一點,但是至少美國是沒有的

美國是把坦克明確都分在了坦克連裏

【圖表】美軍裝甲旅聯兵營坦克連全連人員裝備一覽表

而步兵則劃分到了步兵連裏

【圖表】美軍裝甲旅聯兵營步槍連全連人員裝備一覽表

然後兩者一起形成混成營

為什麼沒有建一個混合的坦克步兵連呢?考慮到部分低烈度戰爭中將會很少以營為單位行動,難道步坦協同不應該在更低的層次(比如連級)麼?


首先,糾正事實:

第一,美軍是存在過合成連的,如80年代美陸軍軍屬裝甲騎兵團的裝甲騎兵分隊(連),就在編製內集成了騎兵戰車,下車偵察兵,坦克和自行迫擊炮,甚至還有連屬保障力量。這種編製存在到大概2006年重型裝甲騎兵團編製不復存在為止(此後裝甲騎兵團採用旅級戰鬥隊編製)。

FM 17-97《騎兵分隊》1995年版。裝甲騎兵團屬裝甲騎兵分隊(連)由1個本部分排、2個騎兵排、2個坦克排、1個迫擊炮分排和1個保障分排構成,擁有主戰坦克9、騎兵戰車12,裝甲輸送車2,徒步偵察組8,81毫米自行迫擊炮2,裝甲搶救車1。

第二,美軍的戰鬥編組,在連一級上是合成的。在作戰時,坦克連和機步連會互換一個排,構成連分遣隊(Company Team或曰Company Detachment),連分遣隊而非連隊纔是美國陸軍基本的戰術分隊。這一狀況自70年代後期開始實施(第一本連分遣隊條令是1977年6月發行的FM 71-1(HTF)《坦克和機械化步兵連分遣隊(如何戰鬥)》),並貫穿了這一階段美軍參加的所有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這不只是在低強度衝突中的方案,而是面對一切敵人和假想敵,包括蘇軍在內的默認方案。

FM 71-1《坦克和機步連分遣隊》1998年版,以一字橫隊隊形展開的坦克連分遣隊。右翼的一個排就是布萊德雷機步排。分遣隊還得到了1輛FIST-V火援車(=炮觀車)的配屬。這張圖一直保留到2016年最新版的ATP 3-90.1《裝甲和機械化步兵連分遣隊》。

不過由於在86師時期營有4個連,連只有3個排,所以一個營特遣隊的四個連分遣隊中最多隻有三個是合成的。有些時候營還會為一個連「開小竈」,構建兩個「均衡」的連分遣隊,讓兩個連沒有裝步合成。這個問題在旅級戰鬥隊時期完全解決,因為此時營內連隊的數量是2+2或1+2,三個排完全夠分。

FM 71-2《坦克和機步營特遣隊》1988年版,機步營特遣隊以後三角隊形開進。可見紅筆標出的兩個連分遣隊擔任先鋒,和藍筆標出的兩個不合成的機步連擔任後續跟進和兩翼掩護任務。

ATP 3-90.5《合成營》2016年版,裝甲旅級戰鬥隊倉卒進攻中的合成營(和騎兵),可見3個直接投入一線的連分遣隊和1個擔任營預備隊的連分遣隊。

至於火炮,連分遣隊由於需要整體參加第一線戰鬥,通常不會獲得自行火炮的直接配屬。86師時代的反甲連也未聽說有拆分加強給連分遣隊的。

80年代之後,實現戰術合同的連分遣隊纔是美陸軍重型部隊最常見的情況,單純由坦克構成的坦克連或者單純由步兵戰車構成的機步連反而是不常見的。

這樣的隊形(一整連坦克搞在一起)雖然符合想像,但到冷戰後期已經逐步不符合現實了。

至於為什麼編製上的合同設置在營級而非連級上,這應該考慮部隊的冗餘能力和後勤能力。合同化的優點是:

1.加強分隊和小分隊的獨立作戰能力。分隊和小分隊通過合成化建設獲得了更完善的獨立作戰能力(術語叫有自立能力,self-contained),可執行更為廣泛的任務。

2.將一個無法拆散的大部隊或者若干個能力單一的分隊或小分隊改為多個能力多樣的小分隊,有利於上級指揮官運用。

但合成化也有不利之處:

1.分隊和小分隊作為合成化的設置級別,其冗餘程度顯著下降了,部隊變得更不能耐受損失。想像一個由1輛坦克、1輛步戰車、1個步兵班、1輛自行高炮、1輛自行火炮構成的「合成排」吧,這個排似乎擁有了所有資源,擁有一切能力,能執行各種任務而且是「self-contain」(有益於遠徵部署所以是美軍很看重的能力)的,但是如果其中一輛車突然拋錨,整個小分隊的戰鬥能力就會完全失去,必須重組,剩餘完好的裝備、人員和物資的戰鬥力在重組期間就這樣被浪費了。相比之下,一個蘇軍摩步團損失1/4,根本不是什麼值得一提的事情,甚至這樣一個團在損失3/4的技術裝備後,也只需要稍加重組就可以繼續投入戰鬥。

2.後勤和保障方面難度上升。這點不難想像,如果一個坦克營編入步戰車,營就需要同時提供2種戰鬥車輛(事實上遠不止兩種)所需的物資和保障能力。對美軍的營而言這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因為美軍的營非常大,坦克營就有680多人,其中相關的勤保人員接近兩百;旅級戰鬥隊時代,旅支援營的前進支援連(FSC)會被配屬到每個營,前進支援連又是模塊化的,總體而言問題可以解決。但是如果換成其他部隊,比如17年前解放軍的坦克營,這個營三十多坦克一共一百人出頭,有點缺編的部隊甚至只有九十多人,一般小修還要仰仗師維修營,如果搞合成化,後勤保障問題都解決不了。換回美軍說,美軍的連面臨的狀況是類似的,連隊是需要整體被投入接觸線的,內中沒有戰鬥勤務力量,如果要保障合成連,那麼勢必大大擴編連部,造成冗員;如果把保障留給旅,師去做,那又很現在的連分遣隊有何區別?

3.對指揮員能力的要求過高。我們知道,美軍實行一銜一職,排長為少尉/中尉,連長為上尉,營長為中校,排長、連長、營長的履歷分別相差10年,反過來這也就意味著從營長到連長再到排長,主官經驗和能力的明顯下降。我們上面提過,合成化建設就是給分隊和小分隊賦予更多的能力,但前提也必須是,這些分隊的主官能駕馭這些能力。一個連長指揮一個合成化的戰術分遣隊已經有一定挑戰性了,如果將合成連建制確立,那麼連內勢必編入戰鬥支援和戰鬥勤務支援分隊(如上面美軍裝騎分隊的勤務分排、迫擊炮分排),對連長的能力要求又大幅提高。你作為連長總得熟悉連內的主要裝備吧?可布萊德雷步兵戰車和M1坦克的培訓走的是兩套不同的MOS(分別是11和19),MOS雙修對校官雖然是普遍現象,但以此要求中尉上尉顯然不現實。在美軍以外也是如此,諸如現在臺軍的裝騎連就是由機械化搜索兵、戰車兵、火援和勤務保障分隊構成的,這導致臺軍裝騎連連長通常高配為少校。此外臺軍保留的合成營(如關指部步3營、4營、澎防部裝騎營)中的連長通常也高配為少校。

澎防部裝騎營的一名少校連長。臺軍各軍團(防部)、旅(指部)的本部連連長通常也高配為少校。

※不過,或許苦於幹部積壓、「一連七上尉」的一些其他軍隊反而更適合這種配置吧(笑)。

※但是聽說他們的選擇是給上尉們降銜?

……

…………這操作我是服氣的,只是有些可憐上尉們。

所以部隊合成化的建設,勢必要在上述有利和不利之間作出權衡。目前世界主要軍隊權衡的結果,大部分認為是在營一級實現合成。這一合成要麼是戰術編組(=營特遣隊,如俄軍、臺軍),要麼同時是行政編製(=合成營,如美軍、解放軍)。總體而言,合成營比營特遣隊編製更先進,也更適合遠徵部署。而美軍數十年前已經實現連一級的合同化戰術編組。

至於連一級的合成化部隊,因為合成化的負面因素已經開始凸顯,所以只有面對特殊需要時纔有意義,比如擔任掩護部隊直面強敵的冷戰美軍裝騎團屬裝騎分隊,或者現在的臺軍旅屬裝騎連,他們在敵方進攻中首當其衝,幾乎沒有時間實施編組,且要兼顧寬廣的正面,實施機動防禦,對小分隊獨立作戰能力的要求特別顯著,在這種情況下合成連就是可以接受的選擇了。不過如果這種需求不復存在(如冷戰結束之後,美軍失去了蘇聯那樣的對手),這樣的編製就顯得「不合時宜」,於是往往遭到廢除了。


戰術編組和正兒八經合成兩碼事,後者要把指揮保障後勤啥的都堆進去。實現良好步坦協同未必就要部隊合成到連。

正兒八經合成營,營部規模因為要保證這些玩意整個營部會撐的很大。

其實單純看編製表裡營級軍官的數量就能判斷是隻是單純戰術混成編組還是正經把營建成部隊而不是分隊,後者軍官需求數量可能要達到前者的三倍以上(比較蘇軍摩步師坦克營配置步戰時期的編製表和奧爾加科夫時期合成營軍官規模)。

另外翻譯所說的也不全對,把師旅一級部隊,分成小於團的更多部隊,雖然在相當多數時候會降低部隊的抗損性(特別是連續進攻和高強度防守中的),但在一些情況下也能增加部隊的抗損性。這在美軍歷史上也有過對應例子,雖然算是個黑歷史?


沒有推廣是因為在目前的條件下不經濟,畢竟麻雀小了五臟也是要俱全的,想要達到同樣的效果完全可以平時合練戰時加強...


因為戰鬥力的提升不只是指揮扁平化帶來的靈活性,還有裝備規模化帶來的高效性。

所以合成營是目前條件下靈活性與高效性間平衡的最優解。


印象中文章《東73之戰》海灣戰爭時期美軍第二裝甲騎兵團有坦克步戰車混編的連。我也不知道這種編製是臨時的還是怎樣,坐等大佬來科普現在的編製 ^_^

圖是網上百度的,我的那本《兵器》不記得放哪裡了。

G連和E連很顯然是步坦混編。


有。事實上法軍的合成連以及合成營似乎就表現得很不錯,PLA評價很高。我感覺可能PLA的中型合成旅合成營更多參考法軍。以後如果要搞合成連也可以多學習參考一下法軍的經驗。

法軍合成連和合成營在13年在馬裏的作戰(Opération Serval)表現極好,屬於正規作戰(不是治安戰),主要是薄皮輪式的部隊,連重裝履帶車輛都比較少,機動性很強(二戰留下的陰影?),不同於美軍那種需要長期準備然後在極度空軍優勢掩護下的作戰,法軍極快速部署,很快(一個月內)解決戰鬥,傷亡極少(好像陣亡不超過十人)。

在我個人看來,由於火力(尤其是炮兵火力,而不是這些年美國流行的空軍火力)的投送精度、速度以及投送量的提升(特別是未來可能幾千噸當量戰術核武器出現甚至泛濫),參考06年黎巴嫩戰爭、烏克蘭內戰以及敘利亞戰爭的經驗,以後的戰鬥必然會是,單個進攻方向-單個戰術單位的人員裝備數量嚴重受限。這會導致需要對更低級別單位的合成化加強,比如合成營甚至合成連。


合成下放級別越低對裝備保障要求越高,營合成就意味著營的保障力量必須保障的了這些兵種,連合成就意味著連的保障力量必須保障的了這些兵種,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好管理,打仗的時候完全可以按坦克連和裝步連一比一組成進行協同,再或者坦克排和裝步排進行一比一組成也沒有問題,那麼搞個合成連出來的意義呢


單獨談美軍的話,即使不算重裝部隊,合成連這種東西在sbct早期也是打算搞的啊,每個連一個105三車排,當然至於後面為啥數量縮水那是梁歪一個問題了。

此外法軍的gita/sgita體系下完全就是有合成連的啊,3+1+1+X,叫法不一樣你就當不是了?


為了平時便於管理和訓練。

戰時多數情況下連級都是混編的。


沒那麼多坦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