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篇史學理論論文。


多看兩本啊。依照同樣的史料其實也可以的出相反的結論,更別說同樣事件不同史料,所以優秀教材誰怎麼認為,哪一種更多人同意都說的很明白,這就比知乎科普靠譜得多。並不是專家有問題,而是現實往往就是這麼魔幻,如果你讀關於同一時期不同方面的書這種割裂感會很明顯,感覺不同事件好像處於不同時代,各個專家因為信息側重不同或者學術派別或政治傾向不同得出結論相反很正常。你就算看現在,2020年發生的這些事,一樣各說各的,你看哪一家的?你現在看很正常,過了幾十年回過來看卧槽居然是一年發生的?我現在看16年以前就已經開始時空錯亂了。沒有辦法嘛,只能都看啊。

我最推薦的是去看原始史料,因為你不可能得出客觀的答案,只能得出你覺得符合你的推測的答案。這樣的話你去看一群專家在那兒總結來總結去其實全是他人想法的參考,看原始史料才能給你一種真正從那個時代的環境來考量的機會,不然基本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覺。

看科普書永遠是搞總結,相當於看曲式分析,看讀書總結。但是真想理解這些還是得老老實實把曲子聽完了,把書讀完了。所以那種東西其實看個兩三本代表性的夠了。

其實可能兩個結論都是符合史實的,學歷史要對人類社會和人本身有足夠的想像力,就像紅樓夢說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以前說要有代入感,就像寫小說一樣,他什麼樣的人,他會遇到啥問題,為什麼,怎麼解決,不然如隔靴搔癢。(對的,就是中國史官小說式思路)。這樣就不會被幾個觀念性的詞左右自己對一個時代的理解。


核心就是用反證。最實用的技能就是對於史料的分析和辨別。

按照史料價值分,可以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我們通常所說的「歷史書」就是第二手史料,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第一手史料來進行考證。

如:外國的很多史書記載中國第一個王朝為周朝,但是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遺迹便可以證明周之前商的存在和夏(這個稱呼有爭議,不過當時的確有王朝存在)的存在。

所以如果能用第一手史料來佐證,就是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沒有第一手史料,只能依靠第二手史料相互證明,則需要先辨書、再辨事。

同樣一件事情,但是《史記》和《漢朝小報》的記錄便不同,那要採信哪個?毫無疑問,自然是《史記》,因為《漢朝小報》是偽書啊!甚至於這個名字都是我剛才編的,那麼如何辨別偽書呢?

1,如果一本書從前從未有人徵引而憑空出現的,八成是偽書。

比如我曾經回答過一個關於邢道榮真實實力的問題,回答從頭到尾就是扯淡。主要博君一樂,當然很多歷史發明家不會像我這樣糊弄。

十四郎:司馬光的《史記》中記載三國裡面的邢道榮,究竟是文武雙全還是名過其實??

www.zhihu.com圖標

2.一本書雖然曾經有被收錄,但是散佚久遠,這時突然出現與舊本不同的新本。

這一點古今《尚書》最能解釋了。

尚書正版 謙德國學文庫 文白對照 注釋註解全本全譯 中淘寶¥ 18.00去購買?

3.書中敘述與事實相悖。(這一點不適用於曲筆)

參照《方方日記》我不為虛假的東西宣傳,所以沒有鏈接。放張懂王吧!

4.書中所記載與其時代生產力水平、社會狀態相悖。

眾所周知唐宋元明清沒有原子彈。

5.各個時代有其固定的思想局限性。這也是讀史時需要避免的誤區,不能用今人的眼光看歷史問題。

比如我曾回答某人的問題(就不掛人了)說諸葛亮有妾,然後那個人就暴走說我侮辱諸葛亮。在今人看來這叫出軌,但是在當時這是社會所允許的,而且是客觀存在的,不存在抹黑問題。

6.兩書記載同一事相悖,則必然有一為偽造,或二者都為偽。

7.各個時代的文體有局限。

先秦有《詩》,卻沒有宋詞。漢有五言,但沒有元曲。唐雖然文體多樣,但是沒有貪玩藍月的推廣。

全套10冊 唐詩宋詞元曲正版全集三百首詩經倉央嘉措詩淘寶¥ 99.90去購買?

再說關於偽事。

1.有事為偽造,而史家以實記載。

這種情況很多,最常見的是出於政治因素,畢竟史學家也惜命。裴松之和司馬光躺槍。

【完整無刪減】資治通鑒書籍正版原著全集青少年白話版淘寶¥ 98.00去購買?

2.所謂權威害人不淺。

舉個栗子:在曾經很長時間,都有史學家認為長城為秦始皇發明並建造。不過這個流言已經被破除很久了。

3.潤色也可以理解為找場子。

比如周昭王的小白船、孫權的北巡、慈禧的避暑、黃鶴的小姨子、王麗坤的夜光劇本。

4.本意不在記載歷史,而在於借古人實現理想。

最著名的例子當屬李公子李岩。

以上為一些簡單的方法,大多數可以使用。但是也應注意別走向另一個極端——不可知論。


這就是學歷史最精彩最有意思的地方了。

首先你要明白的是,歷史分做兩部分。一部分是「真實的時間空間下發生的一系列的事件」。也就是所謂的「真相」。另一部分是事件的親歷者旁觀者或者乾脆是無關者關於這些事件的描述,也就是「史書」。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可以相信,史書=真相。然而史書還有≠真相的部分。春秋時期孔子「筆則筆削則削「的故事已經說明了問題。我們無法穿越時空去看到真相具體如何,那我們如何來判斷真假呢。

首先我們需要大量的知識積累,某些知識本身並無法直接產生聯繫。然後我們先取信其中一個版本。通過這個版本和知識進行結合向後推演。一旦發生矛盾,則前面必然有地方不對。要麼是你的知識錯了,要麼這個版本存在問題。

類似的案例不少,比如赤壁之戰的規模到底有多大、車廂峽之戰到底存不存在等等。

網路上有不少關於歷史問題的爭吵,當然不可避免的是一部分慢慢就從學術爭議演變成人身攻擊和潑婦罵街,不過依然有參考價值。然而由於並沒有充分證據可以證明到底說的說法為真,所以所有的爭論,最後只能歸結於猜想和假說。


哪兩本,告訴我,我來寫論文


好想知道是哪兩本書關於哪件事,正有個這種比較閱讀的作業


看第三本書,如果第三本書還相反看第四本書,並且了解這四本書的作者,時代背景,立場和佐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