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在拍攝時(尤其是街拍車輛時),通過拉大鏡頭焦距使主要物體放大可以造成一種視覺上的壓迫感,表現效果更好,而通過縮短機位和被攝物體間的距離造成的物體放大卻沒有這種效果,這是為什麼?是因為變焦鏡頭的原因嗎?


壓迫感來源於和背景大小的比較,隨便畫個圖你應該看得懂了


壓迫感來自透視,走近改變了透視,變焦放大只是縮小了畫面...

理論上,假如不考慮解析度和像差和光圈的話,我們不需要變焦鏡頭和長焦鏡頭。只要用廣角拍下來然後裁一下就好了。要長焦的畫面就裁中間一小點然後放大,


瀉藥

很簡單啊,你都說了距離變了嘛。攝距變了透視不就跟著變了么...透視,也就是所謂「近大遠小」只跟攝距有關,跟焦距等其他因素無關。


透視原理。

拉焦距 和 改變機位 都可以讓被拍攝的主體在照片中變大。

但是,拉焦距的做法無法改變 拍攝主體 和 背景物體 之間相對的大小關係,而改變機位可以改變這一大小關係。這是造成區別的主要原因。

還有一個次要的原因,不同焦距鏡頭的畸變不同。比如,廣角鏡近距離拍出來的妹子的大長腿和48碼的大腳,在遠處靠長焦就拍不出來。

當然真離得太近了可能對焦也有問題。


透視效果。

這個和變焦與否無關,和鏡頭焦距有關。

中長焦鏡頭會空間壓縮,廣角會有空間拉伸。


兩個字「透視」,學過美術或者攝影的人應該都知道。

下面請看這張圖,注意角度距離的變化,以及坐標系產生的變化。

不同是視角產生了不一樣的透視效果,一般來說,視角越大,透視性越強。

透視效果

透視與畸變

不同焦距的透視效果

近大遠小

變焦只是改變了視角,物距沒有變化,透視關係沒有變化。

靠近被攝物體改變了視角,同時因為物距也改變了,透視關係也發生了變化。

所以,二者得到的最終結果是不同的。


不同焦段透視所帶來的物理感官差異。單純一個焦段的平移,畫面的透視是不會產生變化的,焦段不同產生的變化讓人感覺畫面時刻變化而產生不同的效果。


決定透視的是物距,焦距決定了成像的放大倍率。

鏡頭變焦是直接選擇成更大的像,因為是站在原地,物距不變,透視其實不會發生變化(排除鏡頭畸變因素)

保持焦距固定,減小物距就會顯著加強近大遠小的透視感。

如果在變焦的同時改變物距,使得主體在畫面中始終保持差不多的大小,如果做的很完美就是著名的希區柯克效果


簡單說就是變焦拍攝會改變景深,攝影機移動,不會改變景深,只是通過聚焦改變焦點位置!

實際上,這兩種鏡頭的更重要區別在於表現怎樣的情緒,或者說構成怎樣的畫面句子。

電影中定焦鏡頭跟拍的畫面很多,從全景到特寫的景別變化也多用軌道完成,而不是用變焦方式完成。因為軌道畫面很符合人類的視覺習慣,人眼是沒有變焦能力的,想看事物的局部就只能湊到跟前去,相當於軌道,所以軌道畫面更有代入感。不過這還是看具體想達到怎樣的效果。

有很多電影中,也會用大量的極速推拉鏡頭來組成句子,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是要在一個完成系統的設計下,有目的有規律的運用。


變焦改變的是焦距

前後移動改變的是距離


既然從事了,或者喜歡攝影,就應該去了解一下幾本的透視概念,做一個有素養的優秀攝影人~


景深的問題。長焦即使小光圈,也有虛化的效果。廣角和中焦的小光圈時,背景要實一些,虛化和突出主體的效果沒有長焦好。


題主說的壓迫感其實就是老法師們口中的壓縮感,這種壓縮感在長焦拍攝的照片中比較常見,也是透視的表現,想要改變透視就要改變離被攝物的距離,想要近大遠小的很強的透視就離被攝物近一些,想要壓縮感就離被攝物遠一些,想改變透視只有改變距離,和鏡頭焦段什麼的無關


透視效果不一樣,廣角近攝有近大遠小效果,

長焦只是截取,所以透視效果不明顯


了解希區柯克變焦你就能很好的了解焦段與視角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