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悲歡離合是人類永遠的主題。

悲歡離合總是情。亘古不變。


關於這一點,唐代的文學家韓愈在《荊潭唱和詩序》中就有闡述: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恆發於羈旅草野;至若王公貴人,氣滿志得,非性能好之,則不暇以為。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陳說余言」,不定期分享自己的讀書筆記,隨筆感悟。


無非分為兩種

一種是,真愁。

真想啊,真念啊,寤寐思服,為伊憔悴,人比黃花。輾轉反側,思君不見,貪歡夢中。白日鳥啼醒,怒打黃雀兒。

或者是,

戰功不成,樓蘭不破,有家不得歸。

壯志不成,歸家無顏,思親不能還。

另一種是,假愁。

「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因為這是最普遍的感受,其它文體也一樣啊,比如歌


喜歡以離愁為主題寫詩這在古代詩人中表現尤其明顯。古代詩人為了功名事業,遠離家鄉,與友人別多聚少,尤其是對友人的離別之愁,更為廣泛地成為詩人吟詠的主題,成為中國詩的一個重要特色。因為古代社會交通不便,一出門即經年累月,難得回家,自是難免思親之愁,又因為詩人在外時間多於在家,在家靠親戚,出門靠朋友,所以,古代詩人特別注重友情,與西方因「男女文化」而形成的注重愛情詩迥然不同。西方古代詩歌側重歌詠愛情,中國古代詩歌偏於吟唱友情——別友之愁,思友之愁。這在李白、杜甫、王維等等眾多詩人的詩作中都有很好的體現。


我們總是在一個人的時候思考和感傷 思考和感傷到一定程度就產生了文學作品 聚在一起的時候那麼快樂 哪有時間去思考嘛


因為有感而發吧,可能跟詩人的悲秋情節也差不多吧


離別最傷感。


因為好寫, 或許更重要的事當時戰亂多。又或許是離愁本就有更多的含義


我覺得吧,可能是交通不便,想見不能見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