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真正愛詩的人友好交流,理性評價。謝絕無知、無腦、戾氣重的人回答。


沒有看過這本書,所以不評價。但有一些話要說。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事情,在距離唐朝最近的記載中,崔顥的這首詩不是這樣寫的

盛唐時期編的《河嶽英靈集》收錄的黃鶴樓這首詩,原文是昔人已乘白雲去。

唐代芮挺章《國秀集》,也是昔人已乘白雲去。

韋莊在唐光化年間編《又玄集》,也是昔人已乘白雲去。

1986年,敦煌出土伯三六一九號唐詩卷子,上面寫著,昔人已乘白雲去。

到了大家最熟悉的版本,《唐詩三百首》中寫的「昔人已乘黃鶴去」,然而,唐詩三百首成書於清朝,距離唐代太遠,和上述史料相比,實在是不夠看。

所以或許崔顥的原版就是昔人已乘白雲去,所以我覺得不存在李白這首登金陵鳳凰台抄襲或者是借鑒的問題,更可能的是後世人因為看到了這首李白的詩改了崔顥的原版。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以李白同志的個性,不會是服輸的意思。


1、「我以為,崔詩開頭四句,實在是重複的。這四句的意境,李白只用兩句就說盡了。這是李勝崔的地方。」

1)詩歌的精鍊是指文位元組奏,而非描寫篇幅多少

2)從描寫角度可以看出,崔顥始終站在黃鶴樓這點,而李白以鳳凰台做起勢,後面就飛起來了(這並不是錯),單從題景詩角度出發,某種意義上李白在偷機。

3)我認可文中蘇軾的詩評,但不可邏輯推論到描寫篇幅上,特別是以篇幅多少為評判點。

2、「崔顥是為一身一己的歸宿而愁,李白是為奸臣當道,賢者不得見用而愁。可見崔顥登樓望遠之際,情緒遠不如李白之積極。」

1)詩歌的意境不能以(政治)立場作為評判標準,否則歌曲界的鄙視鏈就合理了。

2)某種意義上崔顥《黃鶴樓》的天地人,比起李白《登金陵鳳皇台》的一時感傷,意境更高。


評價這兩位的詩,從學術角度而言,遠超出我的水平了。不過我對此也有點想法,就以個人感受說兩句吧。

《登金陵鳳凰台》的章法、句法顯然是勝過《黃鶴樓》的,對仗、用典明顯精美許多。但格律是詩的形式,以辭害義要不得。

在我看來,義是詩的主旨、情是詩的靈魂、韻是詩的氣質。

思想內容無高下,都是常見表達。但李白的情太外顯了,沒有《黃鶴樓》悠長有回味。這種風格本來是李白很擅長的,不過鳳凰台這首顯得精巧有餘、氣度不足。

《黃鶴樓》開頭兩句用字簡單遣詞迴環,一氣呵成,妙句天成,極有韻致。鳳凰台第一句沒什麼,第二句比之《黃鶴樓》顯得有點俗。第三句我覺得鳳凰台要強過黃鶴樓。第四句,黃鶴樓很穩,鳳凰台相比有點板。

綜合來說,我個人感覺《黃鶴樓》要更勝一籌,當然李白的詩才遠勝崔顥,但也不是所有詩都好。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欄外長江空自流。

滕王閣詩的下闋才是母體我覺得。


讓我看,兩首詩加起來十六句。

寫的最好的就是李白沒有用的兩句: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雖然不工整,但是勝在意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