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哦,這個是的涉及到大義和名分的問題。

漢獻帝劉協沒禪讓的時候,從名義上來講,天下還是大漢的天下。大家打也好,談也好,都是以大漢臣子的名義來進行。

當然,我說我奉了天子令,你可以說奉了衣帶詔;你說你是漢相,我說你是漢賊。大家各執一詞,該怎麼打還怎麼打。

但是漢魏一但禪讓,這個性質就不一樣了。這是改朝換代了,以前的正統曹魏不認了,但是蜀漢不行。因為蜀漢認為自己代表大漢正統,所以只能自己稱帝。

要不然你是想當前朝舊臣,還是想投降新朝呢?都說不過去,那就只好手動把正統的名分加到自己身上,這樣蜀漢政權的合法性纔不會出問題。


劉備的稱帝,有一定的被迫性。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曹丕稱帝了,如果劉備不稱帝,名號上不對等,發起號施起令來,更像他是造反的,這身為劉皇叔,怎麼能忍?

其實三國時期,他們這些人稱帝的過程有一定的必然性

曹操如果贏了赤壁之戰,就有底氣名正言順接受禪位,搞曹丕那套,但是他敗了,回頭一看宮裡還有很多漢臣,自己也多次表示自己是漢臣,目前只是替天子討伐逆賊,所以他沒有理由說服民眾稱帝

但是曹操死了,輪到曹丕,如果繼續稱魏王,面對的敵人是父輩的,面對的大臣,是叔叔輩的,地位沒有提升,發號施令就疲軟。輪到曹丕的時候有一個好處,就是宮裡的漢臣基本都gg了,留下來的都是經歷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過程的,知道這個漢庭是名存實亡的,曹丕就有理由逼迫或者他必須要稱帝。

這樣一個過程下來,形成了什麼形式呢,就是曹丕變成了合理合法接受大漢天子禪位的帝王,曹丕是名義上「合法的」天子了,你劉皇叔是漢王,孫權是吳王,你們要麼來稱臣,要麼就是亂臣賊子

這也是為什麼劉備和孫權要稱帝,其實有一部分原因是形勢所迫,否則,因為曹操死了,當初傭兵自立的理由都是匡扶漢室除曹操這個賊子的理由就不存在了,民心容易動搖

所以劉備當時是不得不稱帝,才能與曹丕的名號抗衡,才能完成自己對天下人的承諾,才能名正而言順,所以不存在留給劉禪再稱帝的道理


劉備是在曹魏代漢之後稱帝的,名正言順。

獻帝被迫禪位,又傳遇害,這時再不自立為帝,則天下無漢矣。


曹丕已經稱帝,那劉備是誰的漢中王,益州牧?像孫權一樣先去向曹丕稱臣嗎?劉備不稱帝漢朝就完全滅亡了。難道劉備要等幾年後再打個旗號出來反魏復漢?漢朝都亡了,劉備和他的手下是誰的臣子?不稱帝又以什麼名義去伐魏呢?

如果劉備終生不稱帝,那劉禪繼位就是個漢中王,劉禪稱帝的理由又是啥?曹丕稱帝的理由是漢朝禪讓,法理正統。劉備稱帝的理由是為漢室續命,道義正統。孫權稱帝的理由是你們都稱帝了,我也稱帝,你們能拿我怎樣?所以沒人拿孫權當真皇帝,就是個土霸王。

如果讓劉禪來稱帝,效果就基本和孫權一樣了。


稱帝關鍵看時機,不是緩稱王即可。劉備不稱帝劉禪可能就沒有機會稱帝。怎麼鎮得住功臣元老。只要沒稱帝,名義上就是同事間的上下級關係。如果年紀尚小,無法繼承權勢,很可能只是被當做老領導的後代對待。像孫策那樣是個人能力非凡,所以自己能創下基業。

賀拔嶽死後,他兒子也沒能繼承關隴,被宇文泰繼承了。宇文泰死後,如果不是宇文護強力推宇文泰兒子上位代魏,他兒子哪有機會。但後面君臣爭權,宇文護弒君,反而成了奸臣。

桓溫沒稱帝,家族就被弟弟繼承了。劉裕不稱帝,他兒子有什麼資格稱帝。宋少帝劉義符(406年-424年),南朝宋第二位皇帝,422年即位。

君臣名份已定是很有必要的。並不是每一個有實力的人都想著篡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