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不是每個人必須,提高審美趣味本身並不是只有文學作品一種載體。欣賞音樂,字畫,歌劇,朗誦,乃至別人的穿衣打扮等等皆可以幫助自己進行提高,關鍵在於找到自己的興趣點,而不是盲目的從大流。


沒有


這題設就是錯的。我詩歌小說閱讀的不可說少。我的審美還是格子襯衫牛仔褲。


吃飯是必要的;吃美味佳肴是不必要的。

穿衣是必要的;穿好看的衣服是不必要的。

有房住是必要的;擁有房產是不必要的。

……

所以,有必要讀文學作品嗎?當然沒有必要。

但是如果問您:想吃美食、想穿靚服、想買房子否?您會怎麼回答?

古人早就說過:倉稟實而知禮節。生存問題解決了,自然會有精神上的追求。

停留在必要的層次上,就如同讓人只考慮填飽肚子,放棄對美味佳肴的追求一樣荒謬。

人與動物的一大區別是人不停留在必要的層次上。人超越了物質層次的必要,有了精神層面的追求。

「人不必成詩人,但不可無詩心;不必會寫詩作文,但不可不會欣賞詩文。有無詩心、能否欣賞詩文不僅關乎文學修養,而且關乎人格修鍊。 ???」

以上看法不是我想出來的,是顧隨先生(葉嘉瑩之師)的看法,我的理解。

把文學說成可以幫助形成審美趣味,所以建議讀文學作品,這樣的論證是對文學的庸俗化、卑劣化。就像當年,天朝把文學當成政治鬥爭的工具一樣。

英國才子王爾德說過:一切藝術都是毫無用處的。文學藝術本無實際的功用,一說功用就下乘了。

國學大師王國維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哲學與美術最是無用,然而有其「無用之用」。

而王這個「無用之用」與顧之「文學修養」、「人格修養」接上頭了。

審美趣味、文學修養、乃至人格修鍊,都是虛無縹緲的、精神性的東東,看不見、摸不著,給人帶來不了實際的功用。

不僅題主不必讀什麼文學作品,地球七十億人都不必讀這些。

那為什麼從東方到西方,還有那麼多文藝作品、大學還設置藝術人文學院、還有人研究莎士比亞、荷馬、屈原、杜甫、梵高、米開朗基羅?

因為文學是「人學」,文藝關乎人格、人性的養成。

讀文學賞藝術沒有實際功用,但對個人性格的形成,思考的深度與廣度的拓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都會有影響。

恰如最便宜的事物,如清風明月,不費一分錢,但對欣賞者而言可以是千金難買。當然,清風明月也是無用的。

如果非要找用處,清風明月的無用之用在於陶治性情、調節情緒。

清風明月改變不了什麼,除了個人一時的主觀感受與性情。

同樣地,文學藝術、哲學等也改變不了什麼,除了個人主觀的看法、想法,看待世界的角度、方法,等等。

如果您認為精神層面的追求不必要,相信我,您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作為一個擁有自決權的個人,您有權利也有權力不去閱讀文學作品、不去欣賞藝術品、不讀哲學,甚至不看書……

荀子把人分成四類:先知先覺者,後知後覺者,不知不覺者,和作姦犯科者。

我們大多數人要麼是後知後覺者,要麼是不知不覺者。而這兩類人最大的差別應該就在於他們對待無用之事物,諸如文學作品、藝術、哲學等的態度。


謝邀。

就我個人感覺,如果你本身沒有強烈的閱讀慾望,那麼就沒有必要。

文學固然可以幫助形成審美趣味,但這種形成是有一個前提,首先你要有一雙看得見美的心。

舉個很不好但也很現實的例子吧,你猜,多少人可以在學生時代真正品味一番那些選作教材的古詩文與文言文?少之又少。

我沒有在批判什麼,這只是單純關乎興趣問題,所以想要培養審美趣味說實話你真的需要抱著一顆欣賞的學徒之心。猶如漫步在落英繽紛之中,有著輕手拈花的從容平淡。

如此閱讀,方可言有助於形成審美趣味。

而不是灌進去一些東西,導致你的腦袋就只灌了一些東西進入。


問出一個好的問題是能讓解決一個問題的時間事半功倍。

你的問題是「有人說文學可以幫助形成審美趣味。然而,每個人都有必要去閱讀詩歌、小說和其他類型的想像文學嗎?」

換個方式問,每個人都有必要提升審美么?


你了解到的都是別人心中的美,喜歡美的話,古詩詞,散文,都可以,小說一般以故事為主,文學應該側重文字的美,和一般的不同,粗鄙的見解,希望能幫上忙。強推《滕王閣序》真的很美。


謝邀。

回答就是可以,但沒必要。

文學幫助形成審美趣味這句話是真的不假。畢竟審美情趣才是無論身份背景來區分人的一個重要緯度。審美情趣不僅僅是文學,所有藝術類產品產業,都相當大程度地影響一個人的審美趣味。可能當你自己沒有意識到的玩手機,看電視劇看電影,都是在接受文化浸染的過程。

就好比,有的人偏偏喜歡諾貝爾文學獎,但是有人只喜歡不知名作家不知名出版社的所謂在喜歡諾貝爾文學獎的人眼裡的三無作品。有的人追求高雅音樂愛聽古典爵士,有的人鍾愛抖音神曲。有的人偏偏就是愛激烈直接的搖滾樂,有人就是喜歡安安靜靜的民謠。

觀點的一致則是時代智識的下降。所以現在各圈子裡的鄙視鏈,本質上並不是壞事,但並不能因此用等級去劃分所謂的高雅和低俗。

讀文學類作品好不好?當然好。但是不讀文學作品就不好嗎?那不見得。廣為涉獵是好處也是壞處。倘若你真的不是能靜下來好好讀文學類作品人,這樣對自己只是一種多餘的負擔而已啦。


詩詞歌賦,曲調小說,都是文學。看電視劇,電影也是可以的。只要是好的文藝作品都行。


有的 廣泛涉獵不會錯


我覺得大可不必,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吃所有事物,有的人不吃肉,有的人不吃蔥,諸如此類。

就算喜歡閱讀的人,也不是喜歡所有文體,我個人比較喜歡推理小說和詩歌,一些經濟類或是外國文學不是很喜歡。

還有就是,沒有什麼東西是必要的,除了活著,不是嗎?


可以嘗試,但是如果刻意去做就失去文學帶來的愉悅性了,我覺得隨心


文學的確可以幫助我們形成審美趣味,但讀不讀還是要看你個人。但如果你刻意為提高審美水平而去讀詩歌小說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就跟為了高考而去背古詩理解是一樣的。我們對於作者是真的了解嗎?能完全體會到他的感受嗎?記住了解析就懂作者了嗎?背的時候不但感覺痛苦還記不住,那麼為了刻意提高審美趣味去看詩歌小說,不僅你可能理解不了,可能還會讓自己抓狂吧。

如果真的想通過閱讀提高自己的審美趣味,不如選擇你自己感興趣的文學作品慢慢地養成閱讀的習慣。文學是貫通的,在日積月累中,你會慢慢喜歡上閱讀,慢慢接觸更多不同種類的文學作品,會讀懂較難的作品。「腹有詩書氣自華」,你的審美趣味自然會慢慢提升。


弗朗西斯·培根《論讀書》:「讀書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加才幹。」


可以提高,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必要。

首先要說明的是廣泛讀文學作品可以提高人對文字的敏感度,也可以提升人的氣質,也會無形中影響一個人的談吐。

美的範疇很廣,包括氣質和外形等等方面,讀書不能讓你從大餅臉變成錐子臉,但是讀書能讓你從形貌猥瑣變得落落大方。

例如,沈從文、汪曾祺等一些大師的文章行文如流水、如樂章,喜歡讀這類型文字的人會大多是中國傳統類型的謙謙君子。

再如,哲學可以提高人的思維邏輯,思維邏輯清晰的人一般擁有強大的自信和控場能力。

其他不必一一贅述,多讀書是有好處,但是讀書不要太功利。


審美趣味也就是在學生時代看起來比較重要,能讓人有面子,工作以後沒有人會在乎你審美趣味怎麼樣(工作需要是另一回事)。另一方面審美趣味這個東西和階級關係很大,錢到位了,趣味也很容易提升。


幫助提高審美的方法有很多種,感興趣的才能形成審美趣味。

不喜歡詩歌散文,卻強迫自己去看只會產生厭惡。


其實更多的時候因該是看一個人的喜好,而不是看要讀什麼來提高,明明就不喜歡詩詞還要努力的去學習,估計學習的時候回睡著。

讀書要選自己喜歡的類型。


並不局限於詩歌小說,並不是詩歌小說才是文學才有意義,你覺得對你有幫助的書,就是有意義的書就是文學。


不請自來啦~

我個人的看法是:

有必要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題主僅把題目局限 在了「詩歌、小說和想像文學」

但是我個人這裡要聲明一點是:我所說的有必要閱讀中的全句是「有必要閱讀(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但不一定只是詩歌小說或是想像文學。同時並不支持,所有的文學都有必要閱讀。但是我個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閱讀文學,以提升自己的審美趣味。因為文學能夠幫助形成審美趣味,而對於每個人而言,自己所要形成地審美趣味不同,那麼所要閱讀的文學也就不同。(這裡提及的「閱讀」指的是大量的閱讀。本人不抨擊長時間閱讀古典名著,平時抽出十分鐘的時間刷刷抖音快手的做法。)

我這裡所說的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並不是瑪麗蘇一類的空無實際的虛無主義,也不是心靈雞湯一類的虛假文學,也不是豐富知識的教科書。相反我這裡所說的有價值的文學作品,是指那些對個人有指導意義的、對生活,人生,生命,社會,宇宙,國家的思考有啟發意義的、同時是自己所感興趣的相關書目。

這裡我想要暫且留下兩個我認為回答為「肯定」但是沒有理清原因的問題: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有沒有必要所有人都提高審美意趣以及有沒有必要所有人都讀書

如果我能夠想到原因,我會加之論述,如果想不出來,希望能夠引起一些人的思考。以此拋磚引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