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分王很難拿總冠軍,這我們都知道——歷史上那麼多冠軍,也就1971年天勾、2000年鯊魚、王朝時期喬丹能同年包攬得分王和冠軍。哦,還有已故的巨人麥肯爺爺,但他那會兒還沒24秒呢……

道理也很明白。《SLAM DUNK》里,苦心孤詣告訴我們:無論流川楓還是澤北,單靠單挑是無法成為王者的。

要團隊啊!不能貪得分啊!

現實里,喬丹縱然是得分王奪冠年份,也是相對低於1980年代自己的——奪冠六年里,場均31分、30分、33分、30分、30分、29分。

而1987-1990沒奪冠那幾年,場均37分、35分、33分、34分……

庫里2015-18,四年里三冠,就是2016年得分王那個沒冠。

科比2005-07兩連得分王,2008年沒得分王了,MVP了,西部冠軍了,接下來兩年,連冠了。

放棄得分,就能奪冠。

這個定律最早,是張伯倫1959-1966包了七年得分王,在他放棄得分王的1966-67季,開始刷助攻,並且奪冠了:總決賽帶費城擊敗了得分王巴里的勇士。

很勵志的傳奇。

放棄得分王,多傳球,全隊一起開火。很順理成章的故事。

所以助攻=總冠軍嗎?

也不是。


得分王很難拿總冠軍。但助攻王其實也……不太拿得了。

史上身為助攻王,同年奪冠的,只有:

1987年魔術師、1972年韋斯特,再便是1957、1959和1960年凱爾特人王朝期的庫西爺爺

有趣的是:魔術師在1980-1988年拿了五個戒指,有四個助攻王。

但偏偏他拿助攻王的1983、1984和1986,就是他錯失冠軍的年份。

基德從1999到2001三連助攻王,到2002年丟了助攻王,但卻帶隊首進總決賽了。玄不玄?

最玄的大概是:

1988-1996,斯托克頓九連助攻王,這是堪比喬丹十得分王、張伯倫十一籃板王的偉業。

但1996-97季,斯托克頓丟了助攻王,爵士卻隊史第一次總決賽。

下一年,斯托克頓又丟了助攻王,爵士卻連進總決賽。

雖然輸給了喬丹,但也算是無冕之王了。

所以,不只是得分王,助攻王也有詛咒?

聊聊爵士。


1990年代初,爵士主打的還是1-4伸縮進攻。

斯托克頓要麼帶球急推打反擊,要麼落陣地戰,1-4落位,然後4個人來回橫移,斯托克頓想法子給內切隊友做球,要不自己跟郵差打個擋拆內切。

從1989到1993,郵差場均29分、31分、29分、28分、27分,場均罰球全在兩位數,場均前場籃板2.9個。場均助攻在2.7到3之間打轉。純粹的禁區野獸。

那些年,斯托克頓場均17分到15分,助攻則是場均14個上下。

但那些年,爵士的進攻基本是每100回合得到108到110分之間。

郵差和斯托克頓的數據好看,搭配均衡,擋拆精熟,但總離巔峰差一點。

1993-94季中途,傑夫·霍納塞克到來。

1994-1998連續四年,爵士每100回合進攻高到了112分以上:

常規賽60勝、55勝、64勝、62勝,包括最後兩年連進總決賽。

郵差的得分還是老樣子,但前場籃板跌到每場2個左右,罰球跌到每場8個,但助攻到了場均4個,甚至4.5個。

斯托克頓則開始丟助攻王,但命中率高到了54%開外,真實命中率提到64%以上。1994-95季,斯托克頓的OBPM甚至是全聯盟第一——說是常規賽第一進攻球員也沒問題,雖然只有場均15分12助攻。

即:郵差減少了攻籃,增加了策應;斯托克頓減少了球權,但爵士的進攻效率,反而飛天了。

那些年,斯隆教練給爵士新加了許多1-4的UCLA套路。

只舉一例:

這是1997年西部決賽第六場,爵士開場第二攻——斯托克頓給球翼側霍納塞克,自己內切,接球,回傳給奧斯特塔格襲籃。

這個球的好處是:郵差拉空到高位,斯托克頓放棄球權更多空切

於是讓霍納塞克參與持球運作,奧斯特塔格這樣的胖墩兒也就能吃現成了。

關鍵是:

郵差放棄了自己擅長的內線,斯托克頓放棄了擅長的站定指揮,於是釋放了其他人。

順便,這個1-4落位之後,控衛給翼側傳球然後做UCLA切,也是2014年馬刺最慣用的流水套路起手。


回說爵士。

1997年,那是郵差的MVP年份,斯托克頓在常規賽丟了助攻王。

但不是斯托克頓下降了:那年解決湖人的第五場,斯托克頓13投11中24分10助攻。解決休斯頓的第六場,25分13助攻包括制勝三分球。總決賽對公牛連翻兩盤,斯托克頓都是17分12助攻。

斯托克頓在常規賽放棄了助攻王,做了更多UCLA切,放棄了更多球權,來編織球隊的運作;郵差則放棄了籃下生扛,增加了高位策應,給籃下以更多空間。

1992年,斯托克頓場均13.7助攻,但爵士全隊只有三個人場均助攻過2,全隊每場26.7個助攻聯盟第六。

1997年,斯托克頓場均10.5助攻,但爵士有三個人場均助攻過4.4,全隊每場26.8個助攻聯盟第一。

球權分散了,進攻多變了,就好了。

斯托克頓放棄助攻王,是值得的。


說來說去,還是那句話:

不是得分王不好,也不是助攻王不好,而是球權集中不好

一個球隊得靠得分王單抗進攻,說明進攻單一,不提。

但一個球隊如果只靠一個組織者,也不行。除非是1987年的魔術師這種怪物,否則,球權集中到一個組織者手裡,說明這就是很難奪冠的。

——哪位會說:那還有1972年的韋斯特和1957-60年的庫西爺爺呀?

——一來,那是沒有三分線的時代了,規則和如今不同。

——二來,1972年湖人,有心甘情願每場只投籃9次、全力做藍領場均15分19籃板4助攻的張伯倫。

1957-60年間的凱爾特人,有場均17分23籃板3助攻的拉塞爾,以及聯盟第一的防守。

教訓是:

除非你有聯盟第一的進攻巨人(天勾、鯊魚),或者你有喬丹,否則,得分王級別的火力集中,很難拿冠軍。

除非你有聯盟第一的防守巨人(張伯倫,拉塞爾),或者魔術師級別的超時代組織能力,否則,助攻王級別的球權集中,很難拿冠軍。

乾脆點:

得分王或助攻王,基本都自帶無法奪冠的魔咒——只有歷史級巨人,或者喬丹/魔術師級的怪物,才能解這個魔咒。

最後,也別太灰心。

本季迄今的助攻王是勒布朗,他身後有當下第一內線戴維斯領銜著的、聯盟最佳的湖人禁區防守。

理論上,是很適合挑戰這個魔咒的。

看看吧。


為什麼自2001年以來,NBA的得分王從沒拿過當屆總冠軍?

我們先逐年來看:

2001、02、05年得分王艾弗森,全隊除他外無人得分上15,總決賽面對的是史上最強雙人組OK組合。之後76人的實力每況愈下,艾弗森再拿得分王只能凸顯自己是個進攻高手而非帶隊高手。

2003、04年得分王麥迪,因為希爾的傷病原因,那支魔術同樣是麥迪之外無人得分。

2006、07得分王科比,加索爾來之前湖人進攻只有科比一人苦苦支撐。

2008年得分王詹姆斯、09年得分王韋德,全隊找不出一個像樣的二當家,東部連年遭凱爾特人壓制,所以有了2010年的熱火三巨頭。

2010、11、12、14年得分王杜蘭特,因為有王炸組合(前期是年輕的三少組合),比較接近總冠軍,但和同時期熱火三巨頭比,略顯稚嫩。

2013年得分王安東尼,和同級的詹韋聯手比明顯雙拳難敵四手。

2015、17年得分王威斯布魯克,後杜蘭特時代威少陷入當年艾弗森的困境。

2018、19年得分王哈登,全隊進攻火力集中在他身上,針對勇士配置陣容,整體實力卻不如勇士。

可見有得分王的球隊,整體實力往往不突出,全隊除得分王外基本上沒有拿的出手的二當家,同時遇到真正的對手都是至少有兩名球星坐鎮。

當然,也有意外。

2016年得分王庫里,個人威力最強,團隊實力強勁(73勝),卻丟掉總冠軍,只能說是小概率事件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邁克爾-喬丹六奪總冠軍的年份都是得分王,不愧是史上最佳!


在現在的NBA,得分王、助攻王——尤其是助攻王——好像天煞孤星一樣,只要一拿,似乎就和冠軍越走越遠了。

是這樣嗎?從統計上來看,是的。

核心的道理其實比較明確:

一支球隊的球權,無論是持球權還是主攻權,過度向一個人集中自然不是好事。

在NBA這種彙集了頂級天賦的地方,無論強成什麼樣,都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降維碾壓,大家還是在一個緯度里,你強也強不到一個人掄我一個隊,任你是喬丹也不行。

那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球隊有可選擇的餘地,就一定會試圖把資源從最集中的核心球員身上分散開,即能減輕核心的壓力,又能增加球隊整體的積極性和對手的防守難度。

因為資源集中就是會導致過度飽和,而集中的球員又不可能真的一人打穿所有。

這段時間網上熱度甚廣,同時也是筆者非常喜歡蹭的一個話題就是如何圍繞巨星建隊,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共識——頭號核心身邊一定要有額外的持球資源來消化產量、懲罰夾擊和提供備選解法。

有得分王和助攻王的球隊往往是資源集中最嚴重的兩種配置——實際上蓋帽王的球隊有時防守也未必多好,比如坎比——因此獲得冠軍,或者說成為頂級強隊的難度要大。

這是一個比較好理解的邏輯:資源集中意味著選項單一,進而導致應變能力不足又不能一招鮮打到底,那就只有在某個時間點挺不住這一種結局。

而助攻王的問題尤其嚴重,因為助攻王幾乎必然比得分王更吃持球時間——得分王還能打打無球——也就是更粘球,在現在的認知里,一個大量持球組織的球員可能比一個大量終結的球員更耽誤球的運轉。

助攻王大量向後衛體型集中又讓他們不具備側翼得分王的體型、防守等優勢,因此助攻王更難生長在一個健康的球隊環境中。

但是,我們需要意識到,這其實不只是得分王和助攻王的問題,而是單一持球點或資源過度集中型球隊的普遍特徵

還有大批一樣集中,但也沒拿得分王、助攻王的球隊,他們的問題是一樣的。

得分王和助攻王作為其中的典型代表被拿出來說一說無可厚非,但直接把結論劃定在這兩伐人里,多少就局限了。

得分王不容易拿到總冠軍,並不意味著得分榜的第二就能拿到。

對於一些對籃球話題接觸不深的朋友,這可能會造成一種印象偏差——得分王無冠只是結果,不是原因,不能因為看他咔咔四五十分地砍,就斷定他沒有冠軍,更關鍵的在於他打出這種數據的方式——球隊是否有資源過度集中和備選薄弱的問題。

無論是輸給爵士的17威少,還是進不去季後賽的20吹楊,在這個問題上情況是類似的,

大量的得分王、助攻王是由於這種不良體系造就的,因此無冠,而不是得分王、助攻王這種生物打下生就命硬,逮誰克誰,跟冠軍八字不合。

在一個良好的球隊配置和戰術體系中,也可用健康方式打造一個得分王、助攻王。

就最近十年,12年的杜蘭特、16年的庫里、18年的哈登,都是有機會爭冠的得分王,今年的勒布朗、80年代的魔術師都有奪冠的實力或可能。

甚至10年的納什,也不是沒有機會爭一爭。

我們當然可以進一步苛求他們的球隊有的還是屬於資源相對集中的類型,如果有了更豐富的資源會更有把握云云。

但籃球本身就不是一個能夠徹底完美的遊戲。當一支球隊憑藉已有資源和體系走到了爭冠隊伍T1的位置,再從配置上討論優化空間就是苛求了。

他們身後有的是大把打得比他們平均卻達不到爭冠實力的球隊。

嗯,馬刺,別躲了,出來挨打。

想想你們闊過的曾經……

因此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可以從得分王、助攻王的範圍跳脫出來,這兩個群體極有辨識度也極有討論價值沒錯,但他們背後的問題,其實比這個群體要更大。

同時,要論證這個問題,也是拿出更大範圍內那些高得分、高助攻,但沒有拿到得分王助攻王的球員樣本會更有說服力。

比如2014年勒布朗、去年總決賽的庫里、18年以前每一個錯過助攻王賽季的保羅。

他們都沒出現在當賽季技術統計排行榜上的第一位,但他們的問題和那些無冠的技術統計達人其實如出一轍。

而他們中之所以有的人奪冠了,並不是由於讓出了得分王或助攻王這麼簡單,是整支球隊的配置改變了,數據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讓出技術統計榜單只是一個結果。

所以我們最終還是需要去看數據背後球隊的配置和打法,而不是糾結於那個數字是排第一還是第二——這個數字本身並不能代表什麼。

說得粗一點,兩個賽季之間數據稍有浮動,排個第一第二的很正常,如果打法不變,這點排名變動什麼都代表不了。

比如:

1986年的湖人,魔術師加冕助攻王,球隊卻沒能進入總決賽。

到了1988年,助攻王歸了斯托克頓,轉臉就湖人總冠軍了。

乍一看和助攻王有關?

但1986年魔術師場均12.6次,1988年場均11.9次,場面、打法、數據,幾乎都……沒變化?

其實這裡面還夾了1987年魔術師場均12.2次助攻王,帶著湖人奪冠。

所以,王不王的不是關鍵,背後的配置和體系才是王道,在一個健康的體系里,拿著總冠軍,也可以打出頂級數據;如果體系和配置有較大的隱患或缺陷,那數據增減個幾分,排名是大王還是小王,其實沒什麼影響。

對了,上面湖人奪冠的1988年,其實我還省略了一個信息——湖人的對手,刺客托馬斯在總決賽留下一場萬神殿級別的演出後傷退,對總決賽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所以籃球真正的魅力,就是在於那些數據背後,球場之上的細節了。


老話題了,我猜這個問題下肯定會有很多回答分析得分王太占出手、助攻王球權過於集中,他們的團隊肯定不均衡所以無法奪冠云云……

這些分析有沒有道理呢?

肯定有

但我認為這些理論有些本末倒置了,是因為那些得分王助攻王他們最後沒奪冠,事後諸葛亮去分析才能分析出一大堆理由,這樣得出的邏輯是經不起推敲的。

比如庫里,2015年沒拿得分王,奪冠了;2016年拿了得分王,反而沒奪冠。按上面分析的理論那應該是因為庫里2016年太獨了破壞球隊整體性所以沒奪冠?

而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勇士團隊傳切的體系在2016年已入化境,堪稱前無古人的現象級化學反應,沒奪冠更多是其他原因,這裡就不深究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2001年來得分王、助攻王很少奪冠,如果真的有一個原因,那麼一定是別的單項數據王「經常奪冠」,這個問題才有探討的價值。

所以我們就來看看01年以來籃板王、搶斷王、蓋帽王都是什麼成績。

籃板王——

2001-19十九個賽季一共8人拿下籃板王,無一奪冠,最好成績是2009霍華德、2001穆大叔的總亞軍;

搶斷王——

2001-19十九個賽季一共11人拿下搶斷王,2017年的追夢格林最終奪冠,其次是2001艾弗森、2010隆多、2016庫里的總亞軍;

蓋帽王——

2001-19十九個賽季一共8人拿下蓋帽王,無一奪冠,最好成績是2009霍華德、2012伊巴卡的總亞軍;

這麼看過去19個賽季五項數據的領先者有且只有2017年的搶斷王格林拿了一冠,但我們能說搶斷王容易奪冠嗎?

顯然不能

既然各項數據王拿冠軍都不容易,那得分王助攻王拿不到冠軍也沒什麼特別嘛。

個人數據榮譽跟團隊第一名之間,本來就沒什麼必然關係。

因為

籃球,是5個人的。


XY!

得分王、助攻王不奪冠已經成為魔咒!

先說說得分王。

2000-01艾弗森總決賽失利

2001-02艾弗森止步首輪

2002-03麥迪止步首輪

2003-04麥迪未進季後賽

2004-05艾弗森止步首輪

2005-06科比止步首輪

2006-07科比止步首輪

2007-08詹姆斯止步次輪

2008-09韋德止步首輪

2009-10杜蘭特止步首輪

2010-11杜蘭特止步西決

2011-12杜蘭特總決賽失利

2012-13安東尼止步次輪

2013-14杜蘭特止步西決

2014-15威少未進季後賽

2015-16庫里總決賽失利

2016-17威少止步首輪

2017-18哈登止步西決

2018-19哈登止步西部半決賽

球權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幾乎所有的得分王在當賽季的回合佔有率都是聯盟之最。

2017-2018賽季哈登的回合佔有率是聯盟第一的36.1%,2018-2019賽季哈登的回合佔有率是聯盟第一的40.5%。

07/08賽季的詹姆斯的回合佔有率是聯盟第一的33.5%。

08/09賽季的韋德的回合佔有率是聯盟第一的36.2%。

15/16賽季的庫里回合佔有率創生涯新高達到32.6%。

但是得分王絕不是靠高球權刷出來的,而是靠能力。

每支球隊都有自己當家球星,但不是每一支球隊老大都能染指得分王。

想要拿得分王必須有能力消化這大量的球權,將球權轉化為得分。

本賽季回合佔有率第一的是字母哥的37.4%,但是得分榜第一是回合佔有率第三的哈登。

不過放眼歷史,同樣證明,沒有一個小白可以成為得分王,能成為得分王的球員都是超級巨星,沒有一個得分王是刷出來的,都是實打實打出來的。

擁有了得分王,就相當於白刃交戰時多了一座迫擊炮。

但是為了操控迫擊炮,需要人手去抬機器、運炮彈、做偵查。

有了得分王,同樣需要隊友協同作戰。

防守、籃板、擋拆、掩護。

能盡職盡責做以上事情的,都不會是聯盟打出名聲的球員。

所以我們看歷屆得分王,身邊隊友基本都很一般。

最多能有個全明星級別隊友就謝天謝地了。

可是看那些總冠軍球隊,攻防一體是基本要求。

木桶理論相信大家都聽過。

決定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

不是取決於最長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

同樣的道理,球隊擁有得分王,其他球員一般,替補甚至更差。

這樣的球隊,是不足以支撐得分王走到總決賽的。

喬丹曾經2次三連冠都做到拿下得分王壯舉。

但是第一次三連冠,球隊有攻防一陣的皮蓬、場均兩雙的格蘭特。

先發五虎中,除了帕克森,都入選過全明星,就連第六人阿姆斯特朗之後都入選過一次全明星,可見實力是不俗的。

第二次三連冠,皮蓬、羅德曼、庫科奇、科爾、哈珀也是得力助手。

只能說,得分王的實力是有目共睹的,但好花還要綠葉配,有了更適配的隊友,才有可能重現喬丹的神跡。

至於助攻王就更簡單。

助攻王這個分量本身就嚴重低於得分王與MVP。

助攻王算不上頂尖個人榮譽。

得分王都拿不到總冠軍,助攻王往往更拿不到。

從魔術師之後,再也沒有助攻王能奪取總冠軍。

甚至像歷史巨星斯托克頓、納什一生無冠,遺憾退役。

4次拿下助攻王的保羅很有可能步前輩後塵。

如此多的助攻王卻無緣冠軍有著諸多的原因,投籃不佳得分能力不足,防守不佳容易被針對,亦或者同時代有更偉大的超級巨星阻擋去路。

可以說助攻王想加冕遠比得分王更為艱難。

接下來,本賽季得分王哈登、助攻王詹姆斯是否可以打破魔咒?

拭目以待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