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國行醫除了考usmle還有哪些途徑?

2.不同國家的要求有何不同?赴我國香港行醫可行性如何?

3.此外,考慮到融合度的問題,想請問哪些地區對大陸醫生的接受度更好,更容易融入?

4.在大陸以外區域行醫的各位前輩感受如何,是否會後悔自己的選擇,對後輩有沒有什麼建議

非常感謝


我說說出國行醫的看法。考USMLE美國行醫大家已經很熟悉了。 @百歌醫學 有成熟的路標系統

百歌醫學:USMLE Step1複習考試路標系統 V3.X 總目錄索引?

zhuanlan.zhihu.com圖標

【Match量表】和【美國住院醫師申請隊列研究】?

mp.weixin.qq.com

,也有赴美行醫的指南書:

百歌醫學:《赴美行醫:故事、觀點和指南》?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任何人都可以沿著前人積累的經驗,把自己赴美行醫的想法變為現實。

其他國家行醫,我的看法如下:

  1. 加拿大的住院醫培訓對外國醫學生以及外國人限定非常死,基本可以認為如果你沒有加拿大的楓葉卡的話,外國醫學生是不可能像去美國一樣去加拿大受訓的。但是在受訓結束後,加拿大的行醫模式跟美國最像,待遇和生活質量也跟美國醫生幾乎持平。在美國受訓後的醫生可以直接去加拿大行醫,你是不是外國醫學院畢業或者是不是加拿大人已經不重要。美國和加拿大之間互相認可住院醫和專科醫培訓,以及工作經驗。波士頓就有很多從多倫多受訓的加拿大醫生。
  2. 澳大利亞不太熟悉,感覺就是一個能源出口國。在醫學上,既沒有中國的人口優勢,也沒有北美和西歐的科技優勢,不具備文化上和醫學上的號召力。
  3. 新加坡彈丸之地不推薦。新加坡前幾年在國內老八所醫學院招的其實都是合同工,用來在新加坡醫院當勞動力使的。雖然開始工資比較高,但天花板就在頭上。如果你進不去新加坡的住院醫的話,你一輩子都是醫院的合同工。北醫去新加坡行醫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成為了住院醫,其他要不回國,要不就來美國Match了。
  4. 香港彈丸之地也不推薦。香港的醫生職位基本是港大和中文大學的醫學院壟斷,近親繁殖特別厲害。加之香港人近年來自己瞎折騰,經濟和政治地位都急劇下降。

老一輩CMG們的現狀對你沒有參考價值,老一輩當年都是在美國工作生活了很長時間才轉回來當臨床的。對知乎群眾更有幫助的提問應該是「從醫學院畢業後直接來美國行醫的醫生現狀都如何了?」

這個我有絕對的發言權。

======我是一個分割線======

從2015年起,我每年都會辦一場百歌老友會,目的就是把新一代來美國行醫的中國醫學畢業生聚起來,讓老朋友聚聚舊,新朋友聊聊天。

2015年的第一屆百歌老友會是在芝加哥舉辦的...

匆匆三年,參加第一屆百歌老友會的他們,現在都在哪裡呢?

←左 右→

以2018年5月23日的信息為準,先說這張照片中當時已經是美國醫生的人三年來的變化:

  • 李嘉華(前排右1),拍照時為Cook County Hospital內科住院醫,現哈佛麻省總院和布萊根婦女醫院腎內Fellow
  • 卓敏(李嘉華頭上方),拍照時為Cook County Hospital內科住院醫,現哈佛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院腎內Fellow
  • @胡向欣 (前排左1),拍照時為哥倫比亞大學哈林醫學中心兒科住院醫,剛剛完成威斯康辛醫學院新生兒專科Fellow的三年培訓,現在是威斯康辛醫學院助理教授兼新生兒科主治醫生
  • @陽晨 (二排右3),拍照時為華盛頓大學病理住院醫,現在即將成為為耶魯大學泌尿系統專科Fellow
  • 張凌欣(二排右4),拍照時為華盛頓大學病理科住院醫,現在即將為紐約特種醫院骨與軟組織病理專科Fellow
  • @余劼 (前排正中),拍照時為Cook County Hospital內科住院醫,現在是Cook County Hospital內科住院總醫師,即將開始他在Cook County Hospital胃腸科fellowship征程
  • 魯沛(余劼頭上方),拍照時為Cook County Hospital內科住院醫,現在即將留任Cook County Hospital內科住院總醫師
  • 王宇辰(末排左2),拍照時為Cook County Hospital內科住院醫,現在即將留任Cook County Hospital內科住院總醫師
  • @萬寧辛 (二排左3),拍照時為愛因斯坦醫學院Jacobi醫學中心內科住院醫,現在是愛因斯坦醫學院Montifiore醫學中心心內科Fellow
  • 秦兆藝(二排右6),拍照時為Kettering Medical Center內科住院醫,即將任聖地亞哥Scripps Clinic內科主治醫師

2015年第一屆百歌老友會的照片中,有些還不是美國住院醫師的人,而現在也已經是高年住院醫了:

  • 在做內科的有: @劉雨洲 (一排右角1)、衛昕(一排右角2)、房舒洋(後排和二排之間左側斜身)、岳兵(後排右二)、鍾楚洋(後排右一)、薛若冰(卓敏的右側)、沈夢(魯沛的右側)、 @裴蕾 (二排左2)
  • 在做病理科的有: @黃慧雅 (二排左1)
  • 在做婦產科的有:吳穎怡(張凌欣的右側)

2016年的百歌老友會

@文雨萌 @楊岩 都是內科住院醫,他們也在裡頭。

2017年的百歌老友會

我想說的是,這個年輕、高顏值、高凈值、高增值的美國華人醫生群體在現實生活中不太容易經常碰到,但這個人群的確存在,而且就濃縮在百歌老友會裡面

我們,因為考U,在百歌相識、相會、相聚。從進入住院醫,到美國獨立行醫,乃至今後的中美穿梭行醫,我們需要更多的相互交流、合作、幫襯和支持

今年的老友會我們還要做一件特別有意義的新事:我們將設立「百歌醫學模範獎(Baigemed Role Model Award)」,用以表彰在特定的醫學職業發展道路上起著模範帶頭作用,並且一直不懈地為中國醫學畢業生社群做出貢獻的醫生。獲獎醫生將在老友會當天發表一個以「個人職業發展的歷程和得失經驗」為主題的演講。

老友會當然少不了的就是美食美景美酒,讓老朋友聚聚舊,新朋友聊聊天,說說近況,聊聊在美國行醫的心得體會,說說職業計劃、說說願景,說說在忙什麼,說說有什麼想做的事。多交流,機會就在身邊!

最後,硬廣一下【2018年第四屆百歌老友會】:

時間】:2018年10月14日(周日)

【地點】:1132 S Wabash Ave., 2nd Floor, Chicago, IL 60605【日程】

- 11:00am-12:00pm:Reception

- 12:00pm-12:45pm:Lunch Buffet + 百歌醫學模範獎+ presentation - 12:45pm-1pm:百歌醫學總結與展望 - 1pm-4pm:Networking【Dress Code】: Business Casual【報名鏈接】

2018年第四屆百歌老友會?

www.eventbrite.com圖標

我誠意邀請您參加2018年的百歌老友會,芝加哥見!


  1. 目前我了解的是除了USMLE以外還有澳洲的MCQ, 加拿大的一個類似USMLE的考試,香港的LMCHK。這些都是有成功先例的。顯然美國是成功率最高的地方。新加坡是個特例,你是北醫畢業的,應該有快速通道直接去新加坡行醫。我認識幾個去新加坡行醫的這幾年陸續都退出來到美國準備MAtch了,如果新加坡真好的話,我想他們是不會捨近求遠的,畢竟新加坡無論離大陸距離或者文化屬性上都比美國好太多了。
  2. 不了解,美國的話需要國內醫學院臨床(少數幾個奇奇怪怪的本科也可以)拿到學士學位,然後就幾乎沒有限制了。
  3. 說道融合度,直覺上肯定覺得香港是最容易融合的。但是我有朋友在香港醫院工作,也在考香港的執照,就我跟她聊天的結果來看,香港是相當不容易融合的,首先就是語言關,不會粵語肯定吃大虧,其次就是香港當醫生有一部好像技能考試類似國內那種查體考試,主觀性很高很高,很容易人為的吃虧,沒有證據但是大家都覺得港人在限制這一塊准入,總體來講我覺得比美國難多了。美國臨床技能考試那裡醫生能看到的就是你打的病歷,具體的查體問診都是病人(演員)打分的,相對而言沒有利害關係,主觀的環節不會很被動。美國人很習慣有個外國口音的醫生,實際上,25%的美國醫生都是外國醫生,內科更是一半都是外國畢業的醫生,中國人的口音不如印度的普及,但是接受度也很高。只要不是去deep south那種地方,是個外國人根本不會引起大家任何驚異。
  4. 關於我行醫的感受你可以參見這個答案 楊岩:USMLE match之後的中國醫學生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我一點都不後悔來美國,實際上我每天都很慶幸當初自己咬咬牙堅持下來了,美國絕大部分患者還是護士對醫生都是非常非常尊敬的,你看福布斯曾經做的調查,社會最尊敬的職業排行,

醫生以90%的支持度高居榜首,收入呢就不細說了,收入前十的職業里一般除了CEO什麼的,剩下的七八個職業都是各種醫生,沒記錯的話收入第十名叫其他醫生,意味著所有科醫生的平均收入都在top10以內。來美國行醫是非常非常合適的一件事,尤其是對在中國有工作經歷,又沒有之前趕上好時候熬到正高副高的人來說,因為這裡既少了國內那種幾乎絕望的醫患環境,又多了非常有希望的職業語氣,住院醫畢業的人工作不要太好找,我一年級才開始沒多久郵箱offer都四五封了。要想想,我這是作為一個外國人,過來跟美國人「搶工作」,我覺得美國對類似我這群人真的已經很好了。相比較下,也許你更喜歡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香港那種模式,但是如果論包容,論機會,論尊重,論職業預期,不可能比美國更好了。我建議你來美國,美國足夠大,總容得下你,小地方就不好說了。


只了解北美地區,一般在北美的(主要還是美國)華人醫生都過的很好。具體的已經有一些答案說了。

語言關一定要過,越流暢的英語越有助力。

中國的醫學教育總體來說並不怎麼樣,這是事實。念書期間在學校除非自己主動去找資料,一般都是按部就班的按照教科書學習,接觸第一手臨床指南和文獻的機會較少。然後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醫學知識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存在。而中國的在校學生在英文閱讀和寫作能力上總體欠缺,而美國行醫是非常講究這一點的。每一個病例就是一篇敘述文,邏輯整理和語言組織能力非常重要。在這一點上中國醫學生比不上比鄰的泰國醫學生,全英文的教科書和全英文的病例書寫,美式的查房,還有查找文獻的能力泰國學生普遍做的都很好。至少我在泰國交換的時候是非常震撼的,上手的機會和基礎知識的牢固程度比美國醫學生還要好一些。

語言能力達到了,接下來會容易很多。起初很多大陸背景來美國行醫的都會選病理科室,就是吃了語言的虧。畢竟溝通還是很重要,不過這些年純大陸背景的進入內科甚至外科的也是越來越多了。這一點是正面的。

所以總結下來,只要USMLE能拿高分,語言能力出色,目前來美國行醫並不是太困難。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美國醫療未來的不確定性和來自以下幾個團體的競爭:

  1. 本土醫學生。近些年新開了很多醫學院,兩三年之後的match 數字會很不一樣。這是一個變數。千萬不要相信某些USMLE培訓班畫的大餅,match這件事只會越來越不容易,現在不考慮專科的情況下的確選擇很多,但是這個數字也在變化。Match是一場永遠都是屬於你自己和你家人的戰鬥。
  2. 加勒比海醫學生。在本土醫學院擴招之前基本上是美國學生的不二選擇。這些醫學院錄取門檻低,但是歷史悠久,和美國本土醫院都有簽約實習地點,基本上畢業生都能最後回來美國行醫。
  3. 其他海外醫生。近些年發現中東的醫生多了好多,嗯還有印度的。東歐更是一個長期以來向美國流失醫生的地方。
  4. 醫生助理(PA)/執業護士(NP). 美國一直說自己缺醫生,所以造成了中級醫護人員的崛起,做了一段時間後這個群體也想做醫生的事,而不是一開始的「協助」。執業範圍已經是在不斷的拓展,許多州已經可以允許他們獨立執業。其中最有威脅性的就是NP, 一半以上的州有獨立的處方權和執業權,完全達到了家庭醫生的執業範圍。在一些大城市已經威脅到了新畢業的內科/家庭醫師/急症室醫師的薪資水平,畢竟差了一半,保險公司和醫院也樂意。

為什麼說以上是不確定因素,因為本土醫學院和加勒比的學生必定會擠壓match名額,而大部分留給海外醫生的科室都以基礎醫療為主(比如家庭醫師,內科醫師,兒科),中級護理人員分的也就是基礎醫療的蛋糕,雖然各個科室都有涉及。你問我為什麼知道?因為我們作為一個在當地數一數二規模的醫院裡(300萬人規模的城市),急診室里看病的就是NP/PA, 內科住院部查房的幾個樓面也是NP負責。NP帶住院醫也已經不是新聞了。前一陣子還和一個PA搶著上手術。總之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不建議去香港,也不建議去新加坡。華人內部的歧視非常厲害。同胞坑同胞的太多,比如打著海外行醫的旗號亂開USMLE培訓班的,什麼行業都試圖做成一個產業鏈,功利性太強。

最後說一句,如果有著可以念大學的英語能力,那麼自學USMLE不是問題。關鍵就是不斷的做題。網上的這方面的資源非常的豐富。關鍵字:first aid, BRS, rapid review, pathoma, Goljan, UWorld, USMLE Rx, sketchy micro. 另外不針對的說一下,千萬不要做伸手黨,直接私信我郵箱地址也不會發資料和題庫的。關鍵字都給了,如果連自己去找學習資料和買題庫都不願意,那麼誰又能相信你是真的熱愛醫學呢。

以上。


你好呀,我也是八年制的,在上醫讀的書,剛做完住院醫培訓也考完了內科的board

如果要來美國行醫的話USMLE是必要條件,至於是全職考試,邊工作邊考試,過來做研究,過來讀書,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所以找個你身邊走這條路的朋友詳細問問就好,北醫可是美國行醫的中國醫學院畢業生數量最多的學校

其他的國家了解不深,新加坡是可以去的,不過從medical officer進入住院醫培訓這關很難,有的時候不一定看實力,政府統籌規劃一下,不給名額那也沒辦法。所以好多我的學長學姐們工作了幾年就考USMLE來美國了

香港也是可以的,也有學姐在香港做住院醫培訓。不過香港的考試,特別是面試很難,強調問診和體檢,這也是英聯邦醫療系統的一大特點。我聽說過考了好幾年也沒考過的,這位學姐也是個大學霸。如果對自己的臨床能力有信心,可以了解嘗試

融合度的話,美國挺不錯的,住院醫期間了解美國生活,畢業之後之後其實去哪裡都可以,帶著doctor的光環,在各種社交關係中都有自動加分的。

最後一個問題應該會有倖存者偏倚,後悔的不太會來答題。美國行醫經濟壓力小,科研壓力小,工作我個人感覺和國內頂尖醫院比也沒有這麼累。對國內醫學院的畢業生來說,如果英文過關,我覺得美國可以考慮。


我是2012年來新加坡的八年制。其實新加坡是唯一一個「成建制」,接受中國醫學生來行醫的國家。這其實也是一個政府行為。成建制的好處有很多,會有很多同學和師弟師妹,師兄師妹。有困難,有經驗,可以分享和交流。很多還是醫生夫婦一起過來的。缺點是,在我們來之前,新加坡醫療系統里很少有中國背景的醫生。很多事情也要我們自己去摸索。新加坡這個國家有自己的特點。體系和歐美比較像,但國情和歐美畢竟很大不同。

我來了八年了,算來的比較早的。在新加坡這裡身邊的同學和朋友,去美國,回中國,改行的都有。過的如何,只有自己最有發言權。個人頭上一片天。

我覺得,在這裡的工作和生活,從收入角度講,是不錯的。物質生活有保證。職場上的那些考試,大家早晚都考過來的。大不了多考幾次。工作的適應上,也早晚都可以搞定。

人在海外,如果說歸屬感,社會融入感,是否得到尊重的感覺,這種就需要更長的時間。

人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需求和煩惱。職場,生活,家庭等各方面。

如果說是做個醫生,圖個安穩的日子來說,新加坡是很合適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